- 新世纪国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北美卷)(2004-2006)
- 刘洪涛 黄承元主编
- 2248字
- 2021-03-30 07:47:23
克里斯多夫·柯韦尼(Keaveney,Christopher)著:《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颠覆性自我:创造社对日本私小说的改造》 (The Subversive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reation Society’s Reinvention of the Japanese Shishosetsu),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年。12+212页。ISBN:1403964661
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通常被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日本小说艺术形式的精髓。《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颠覆性自我》一书指出私小说的影响力已跨越日本国界,对中国的五四文学团体——创造社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与该社团成员都有旅日留学经历密不可分。创造社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私小说自传体的形式显示其社会和政治批判之潜力。在此过程中,这些年轻作家发展了一种小说形式。从微观角度,他们描写作者的自身主观感受,同时,从宏观角度,他们对陷入动荡困境中的祖国进行评判。
第一章论述了私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追溯其在大正时代(1912—1926)的形式发展,视私小说为一种不加雕琢的自传性叙述文体,其主人公和作者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性之处。这种小说形式基于作者和读者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基础之上。大正年间,当时作为年轻作家的创造社成员曾在日本文学团体中学习写作。在私小说的繁荣时期,他们与日本同行一道,共同期待一种更真诚、更真实的文学表现形式,摒弃以情节为主导、注重虚构的西方小说模式。
第二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自传性叙述文体之先例,如屈原诗中自我反思式的诗性言说者,司马迁《史记》中介绍历史叙事的自序(即自我介绍性的前言)以及17世纪李渔白话体小说中极具风格的自我表征和戏剧化描写。受中国传统文学浸染的创造社成员一方面有意识地契合中国文学传统自身,另一方面努力与日本私小说保持一致。
第三章重点论述文学团体及其杂志在推动私小说变体中自我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创造社成员在发展他们的自传体小说时,期待小说的读者能够懂得私小说的写作手法,即以非常逼真的手法记录作家的生活经历,而实际上,为了达到其艺术效果,作者对某些传记性的事实进行了修改。私小说在中国的流行与创造社的社团杂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成员作品的论坛而且也是作家和受私小说影响的读者交流的平台。这一章还研究了大正时代文学团体杂志以及创造社的杂志《创造社》是如何体现大正时代文学团体杂志的诸多特征的。
第四章着重讨论了创造社的小说,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些小说体现日本私小说特征的方式,彰显日本私小说得以最终区别于创造社自传小说的重要特征。创造社成员以日本私小说大师葛西善藏、志贺直哉等人作品中堕落、孤独、沉浸于自我的主人公形象为模型塑造人物,但是创造社的叙述手法却与日本私小说有着本质区别。创造社小说中对自我的刻画有着坚实的社会背景,而日本私小说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虚构的社会之中。创造社小说的故事要么发生在主人公受到疏离的日本,要么发生在主人公返回后难容他的中国。换句话说,大正年间以唯我论为特征的私小说在创造社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的作品中伴随着一个更为清晰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造社作家兼主人公的小说情节以戏剧化的方式得以呈现。
第五章考察了中国叙述文学中自传文学的传统。作者尤其关注后毛泽东时代的自传体文学。作家王若望在《饥饿三部曲》中使叙述者和隐含的作者在痛苦和焦虑的叙述中融为一体,本章也考察了诸如作家王若望这类作品所折射出的和创造社成员一样在自传性小说中所体现的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关注的方式。
附录部分选编了13篇创造社小说的梗概,便于读者感受创造社自传体小说的相关特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选的小说也印证了它们是如何表现日本私小说的,并最终扩大了日本私小说的范围。收录的小说大都是创造社成员早期的作品,包括郁达夫的几篇小说,还有张资平、成仿吾、郭沫若、陶晶孙等人的小说。附录致力于改善创作社小说英文译本匮乏的现状。为了让英语读者体会到这些作品的风韵,笔者认为收录小部分代表作的概要是大有裨益的。
要目
导言
第一节 五四运动文学的主观性特点
第二节 五四运动时期中日政治关系及社会观念
第三节 创造社和私小说:研究概述
第一章 日本的私小说理论及与创造社与该小说形式的邂逅
第一节 创造社
第二节 大正时代的文学模式
第三节 私小说与私小说研究
第四节 私小说的新定义
第五节 结论:影响之外的研究
第二章 创造社小说和五四运动文学中的主观性特点
第一节 近代和早期中国现代文学中自传文学的先驱
第二节 五四运动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
第三节 创造社的自传小说
第三章 日本文坛和中国文坛:文学团体和读者的动态
第一节 大正时代的文学特点和文学期刊的魅力
第二节 大正时代的自传小说生产中读者的角色
第三节 大正时代的文学青年模式及中日“纯文学”作家的精英意识
第四节 五四时期文坛和大正时代文坛:对比与分歧
第五节 自传文学的社会参与
第四章 创造社对私小说的改造
第一节 自发性的幻觉与自白性叙事文体的真实性
第二节 “纯文学”真实性概念的利用
第三节 郁达夫《采石矶》的私小说解读
第四节 郭沫若的《未央》
第五节 结论:小说的必然性
第五章 “自我”颠覆的局限:对创造社早期小说的政治和社会批评
第一节 傻子出国:张资平的《一班冗员的生活》
第二节 天才的代价:郁达夫的《青烟》
第三节 不在此处,不在彼岸:郁达夫《中途》的性政治和种族
第六章 中国文学中的私小说传统
第一节 传统中国作为改变政治和社会工具的文学
第二节 创造社和大正时代私小说的区别方式
第三节 五四运动文学的政治气候和作家的责任
第四节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构建历程中文学的主题及其作用
第五节 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小说和对五四时期自传文学的接受
第六节 结论
附录一 所选录的创造社小说之梗概
附录二 中日文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克里斯多夫·柯韦尼 撰稿,王炜 译,王国礼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