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文化视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
- 田中娟
- 2248字
- 2021-03-30 03:39:09
第一节 菇民山歌的研究区域及概念的界定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有一群以种植香菇为谋生手段的人群被称为菇民,他们每年到“枫树落叶”时节,便到深山密林里种植香菇,到“枫树抽芽”时回家务农,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经济区——菇民区。为了准确地对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予以界定,我们需要了解菇民、菇民区、菇民山歌、菇神、菇神庙、三合堂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还需要明确的是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砍花法香菇人工栽培技术源自中国,源自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连成一片的1300平方千米的广阔土地上。
图1—2 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菇民区
一 概念的界定
菇民 是指浙西南地区以种植香菇为主业的普通民众,属于汉族,并无其他特殊的民族属性,生活在浙西南庆元、龙泉、景宁一带,他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三月这一段时间内由于职业的需要,远离家乡,奔赴闽、赣、粤、皖、桂、湘、鄂、川、黔等十几个省市的深山老林中种植香菇,而在次年清明时节回到家乡时则从事农业耕种的族群。他们在本乡、本籍同样受到所属政府行政部门的管辖,并不存在民族性的区别。
图1—3 菇民
菇民区 即浙西南地区菇民居住和活动的区域。是指以砍花法栽培香菇这一技艺维系于一体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共同习俗、共同技艺、共同地域特征的群体活动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同,它属于自然经济区域。在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菇民区域包括浙西南的庆元、龙泉、景宁三县的菇民聚居地。它的成因具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是中国香菇种植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
图1—4 菇民区古民居
图1—5 菇民区生活
菇民山歌菇民在传承技艺、生产劳动和现实生活中所唱的山歌。这里所定义的山歌比普通意义上的山歌范围要宽泛得多,它包括菇民传授生产技艺时所唱的山歌,祭祀活动中所唱的吟诵调,生产劳动中所唱的山歌,生活娱乐中所唱的山歌以及各种谣唱曲等,还包括外来民歌及其演变后的形态,以及平常意义上的小调,菇民都统称为山歌。
图1—6 龙岩村民唱山歌
菇神 菇民所崇拜和祭祀的神灵,是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创始人。据宗谱记载,菇神——吴三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1),名昱,因兄弟多人,其排列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传说他发明了砍花法栽培香菇的生产技艺,教人们将阔叶林的倒木用利斧在树木上砍出疤痕种植香菇。随后又发明了“惊蕈术”,使香菇产量大大增加,因其是一位道士,于是砍花法栽培香菇蒙上一层神秘的道教色彩,菇民认为“惊蕈术”是吴三公借用神力才能达到的技术,因此,菇民世代尊奉吴三公为菇神,求其保佑菇业兴旺发达。另一位菇神是刘伯温,由于他为庆元、龙泉、景宁三县的菇民种植香菇求得皇封专利,所以菇民也尊奉刘伯温为菇神。
图1—7 菇神吴三公
菇神庙 浙西南龙泉、庆元、景宁三县的菇神庙宇可分为菇山神坛、村落神殿和大型神庙等几类。在菇民区三县范围内均兴建起侍奉五显灵官(即五显神)、吴三公、刘伯温等菇神的大小神庙,设在菇山上菇寮内的称为菇山神坛;设在菇民区每个村的村头或村尾的菇神庙,称为村落神殿;由三县菇民集资兴建的,规模较大的称大型菇神庙。大型菇神庙最著名的是龙泉凤阳山菇神庙、庆元西洋殿菇神庙、景宁英川菇神庙。
三合堂 设在菇民区各个大型菇神庙内,是供菇民领袖决策议事的场所。在所有菇神庙中,三合堂是最具有政治色彩的处所,每年的七月份,三县菇民领袖聚集此地,对香菇业重大事件进行审议和协商,遇菇民生命财产遭受侵犯时,他们在此商议对策,作出一致对外的共同决定。如遇重大诉讼案件,他们会不惜重金聘请律师,以维护菇民利益。
图1—8 庆元西洋殿菇神庙
图1—9 景宁英川菇神庙三合堂
图1—10 下田菇神庙
图1—11 景宁三合堂
二 研究区域
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的历史可以上述到900年以前,根据大量史料考证,砍花法香菇人工栽培源自中国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它源自中国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连成一片的1300平方千米的广阔土地上。这里有数以万计世世代代以种植香菇为生的菇民,他们是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吴三公则是被他们神化了的代表人物,以吴三公为代表的菇民所创造的香菇栽培技术,就是至今仍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的以孢子繁殖为核心的栽培技术——砍花法。本书所研究的区域是以香菇发源地吴三公的故里——龙岩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的广大地区,人口约有25万,即约定俗成的菇民区。它的地理范围包括:
龙泉县:龙南、建兴、义和、天平、屏南、瑞洋、均溪、大赛等原建制乡。
庆元县:斋郎、合湖、张村、石湖、后广、四山、大济、杨楼、举水、荷地、左溪、青竹、江根、官塘、竹口等原建制乡。
景宁县:毛坪、连川、黄湖、英川、隆川、葛山、秋炉、叶桥、路兹、沙湾、标溪、梧桐、大地等原建制乡[3]。
上述菇民区总人口在清朝乾隆年间约15万,至1990年已达25万左右,其中庆元达13万,龙泉6.5万,景宁5.5万。在菇民区内95%的农民都以香菇种植为主业,世代延续至今。
研究范围内的菇居区,是一种独特的、以砍花法栽培香菇这一技艺维系于一体而演变成的自然经济区。这个经济区之形成,从其地域特征、生产技艺、语言体系、民俗信仰的高度统一性来看,其历史是漫长的,其形成牵涉到诸多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这是中国香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产物。更因其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生产场面遍及大江南北,而与任何一种以物产和栽培技艺见长的农业经济区不同,通过研究其形成、发展与变化,使人们在考察一种文化现象的生成和发展时,逐渐从直观的感受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