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历史铸就独特信仰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未进入迦南之前,曾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早期原始宗教的历史。
对于以游牧为主的亚伯兰部落,自然界对他们最大的威胁是干旱少雨。没有水,牲畜无法存活,人也不能维系生命。
可是,沙漠里没有河流,没有湖泊,也没有出水的源头,人们只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苍天。只要有雨水,人们就可以储存备用,牧草才能发芽生长,牛羊也不会被饿死渴坏。
在这种背景下,雨神便成了古犹太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的名字叫耶和华。犹太人不敢直呼耶和华的名字,而称它为“阿特乃”,意思是“我的主”。直到今天犹太人仍然这样称呼他。
尽管耶和华很快成了古犹太人的精神支柱,但并非是他们唯一敬拜的神。同其他原始部落一样,古犹太人也崇拜岩石、山峦、树木、月亮与牲畜,特别是牛。
虽然希伯来人在迦南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但他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威胁,那就是被经济与文化远比自己先进的迦南人同化的威胁。
希伯来人的部落酋长亚伯兰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开始寻求耶和华的帮助。
当亚伯拉罕意识到耶和华可以给予他一种神圣的力量,凭着这种力量,他可以将犹太人团结起来,于是他想方设法将耶和华描绘为一个“万能的神”,到处宣传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应以忠诚来换取耶和华的恩惠。
有一天,耶和华对亚伯兰说:“我立你做多国之父,但你要向我保证:从此以后,你的名字不再叫亚伯兰,改叫亚伯拉罕,我要成为你和你后裔的神,你们必须世代的遵守和我的约定……你们世代的子民生下来的第八天,必须接受割礼,否则必从民中剪降,因为违背了与我的约定。”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上帝耶和华同亚伯拉罕所订立的这个契约非常重要。它表明从此亚伯拉罕将成为一个被上帝拣选来为宇宙服务的民族创造者。强化这一契约的割礼仪式亦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个被上帝拣选民族的圣化标志,二是加强了这个民族的宇宙因素。“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它表明希伯来人终将超越本部落的艰辛,融入世界。这个契约成为自称“契约民族”的犹太人特性的开端。
当时亚伯拉罕创立了一种朦朦胧胧的信仰,即崇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主。那时,人类怕火、怕闪电、怕一切足以伤害他们的自然之物,于是幻想有一个掌握世界的“神”,与此同时,犹太人创立了神教,首先有了自己唯一的耶和华。亚伯拉罕建立起来的信仰,不仅把犹太人统一起来了,而且为犹太教奠定了民族基础。
把摩西十诫,当作行动指南
公元前1250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们衣衫褴褛艰难地穿越在西奈的沙漠中,面临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于是他们的尊奉信仰开始产生动摇,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有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
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假托耶和华之命,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他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戒律,作为耶和华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戒律被刻在石板上,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
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
二、不可为自己制作和崇拜任何偶像;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
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
五、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做伪证陷害人;
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让犹太人12个部落在西奈山下设立祭坛,宰杀牛羊,将牲畜的血一半倒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进行立约仪式。由此摩西初步创立了人类最早的神教——犹太教。“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此外,在西奈流浪行进中,摩西还采纳了岳父叶忒罗的建议,把犹太人分别组成1000、100、50、10人各级规模不等的社会行政单位,选择能人贤者出任千夫长为各级行政首脑,协助摩西管理,结束了希伯来一直以来各部落混乱无序的状态。
摩西为争取犹太民族的独立和自由,确立了犹太人统一的宗教信仰,并促进了犹太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成为千百年来被犹太民族所尊敬和仰慕的第一人。
伟大的先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信仰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是一个民族的体现,又是一个民族的标榜。
在罗波安统治时期,希伯来王国分裂为北朝以色列和南朝犹太国。内部倾轧、外敌蹂躏,信仰危机日趋一日地加剧了两个王国的衰败。
公元前8世纪中叶,民族危机与日俱增,一批“先知”登上犹太政治舞台,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先知运动,犹太教历史上伟大的“先知时代”由此开始了。
先知是上帝耶和华在犹太人中选来传达他意志的人;先知的一切话语皆真实无误。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预言是真实的。先知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敢于坚持他们所认为的真理。
先知们具有超凡的精力与智力,能预见到将要发生的一切,他们警告那些面临灾祸的人,如果他们一再坚持违背上帝的教导,将会有何等灾难降临到他们身上。先知们富有追求正义与真理的激情,经常毫无畏惧地向国王或君王传达上帝的旨意,要求他们服从上帝启示给先知的律法。
在犹太社会中,任何时候任何人背离了至圣的中心理念,先知就会传达上帝的意旨,教诲式地警告犯罪者,即使国王也不例外。
在犹太人2000多年的流散中,他们之所以能保持高度的民族统一性,主要是先知的思想中闪现着民族的良知,这不但促进了犹太教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使犹太人的生活有了规范,甚至对全人类的人性也有着很重要的贡献。
先知中最伟大和最为杰出的代表有阿摩司、以赛亚、何西阿和弥迦。
先知的代表人物都从同一个基本观念出发,即一个上帝。一个唯一的创世主和士师——一个非神话的、非魔术的神——一个不屈从于命运和不受任何约束的最高意志。他们坚信必须维护和传播自己的信仰,要求人们遵守道德戒律。他们向犹太人传达上帝的预言和旨意:犹太民族要遭受亡国和流放之苦,但上帝不会忘记他的特选子民,历经苦难的犹太民族最终会回到上帝对他们应许之地,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人必须固守这一信念,否则就不可能获得拯救。
尽管先知们经历了犹太社会不同的动荡时期,看到了不同的历史事件,但他们都超越了各自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构筑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民族的信仰具有永恒的意义。
先知们用自己的智慧鞭挞着人们又启迪了人们,使犹太民族散而不亡,生生不息,同时也形成了犹太民族的信仰之源。
犹太人的圣经宝典《塔木德》
犹太人的富有和他们的宗教是分不开的,上帝特选之民的荣誉感激发着他们。
犹太人是伟大的,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而他们的精神来源则是犹太教。
说起犹太人的宗教就不能不说《塔木德》。
《塔木德》从犹太教的三部典籍说起,第一部是《圣经·旧约》,还可以称作《塔拿克》,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称为《托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塔木德》,它对《托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条戒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托拉》外,这是犹太教中的三部典籍。
《塔木德》是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托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犹太民族通常被称作一个“商人的民族”,许多时候,又常被称为“律法的民族”,犹太民族的律法精神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经典《塔木德》中。
《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辩论、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因为拉比们在辩论中调动了各种论据。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等方面的日常科学知识。
《塔木德》是2000位学者在1000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中完成的,它把这些学者的主要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出来,是大家相对集中思想的表达,其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一部律法书,而是一部自己研究和探索的书,每一个犹太人的研究都是他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以说《塔木德》是犹太人智慧日积月累的贮藏所,而这种智慧并不是非要显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阐述了很多犹太拉比的观点。拉比们互相之间常常无法取得一致,但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有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对于永无止境地探求《托拉》真理的一种贡献。犹太人在一起学习《塔木德》的时候也是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心得的过程。《塔木德》所解决的难题不胜枚举,若是关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存在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它能根据拉比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结论,因为《托拉》就是教导大家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
“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实践”,这一主题思想贯穿在整个《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中的学生即使把《塔木德》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因为《塔木德》中都是别人的讨论意见,你并没有融会贯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塔木德》是一部犹太律法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供你参考借鉴,但绝不是行动指南。掌握《塔木德》的传统方法是借助评论不断地阅读它,就它与他人争辩,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直到它成为熟悉的领域。
《塔木德》虽被称为犹太教仅次于《圣经》的法典,但绝对不具有一般法典那种“言不二价”的特征。种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并列共存,没有一个权威性结论,这种情况在《塔木德》中比比皆是。就像每本《塔木德》或者探讨《塔木德》的书都必须从第二页起才印上页码,以便让读者在第一页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观感一样,《塔木德》的作者们更愿意让种种争论留下一个继续争论的余地。
著名的犹太先知比赛亚说过:“假若《塔木德》是一些固定不变的公式的话,它就不能存在下来。所以,摩西曾向上帝恳求说,‘宇宙之主,请将关于教义和律法中每个问题的终极真理赐予我们。’上帝的回答是,‘教义和律法中没有先期存在的终极真理,真理是每一代权威注释者中大多数人经过思考得出的判断。'”
“真理是每一代权威注释者中大多数人经过思考得出的判断”,这是上帝的“话”,更是犹太人智慧的闪耀。何等明智的上帝,何等明智的拉比,何等明智的《塔木德》!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明智,《塔木德》才能兼收并蓄地容纳了对《圣经》的各种解释,才能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保存各种观点,保存各种流派,保存它们所代表的各种发展可能性和它们所蕴含的各种智慧基因。
一个屡屡被人称为顽固守旧的民族,却屡屡为人类做出各种开创性的成就,甚至贡献出与其人数不成比例的世界级大师,其秘诀就在于犹太民族特别善于保存其智慧基因以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
圣殿聚拢民族灵魂
所罗门继承王位时,犹太民族正处于繁荣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四邻诸国如腓尼基、叙利亚争相与之建交;埃及国王还送来公主,以联姻方式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所罗门生活极为奢华,但是他并未忘记耶和华,他用七年时间为耶和华在首都耶路撒冷建造了一座极为雄伟壮丽的圣殿。
圣殿坐落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圣殿的中心是“至圣所”。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小房间,长宽各是30英尺,房里立着两个木雕的天使,在其伸展的羽翼下,将安放神圣的约柜。
圣殿竣工之日,所罗门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他邀请犹太各界领袖会聚耶路撒冷,并亲自带领他们步行前往锡安山的基列耶琳迎取约柜。这个外形普通的木匣伴随犹太人漂泊了近600年,传说里面珍藏有当年耶和华在西奈山顶与摩西订约的“十诫”石板。
安放仪式十分庄严肃穆。所罗门身着紫罗袍,头戴金王冠,端坐殿中,身后站着500名手持金盾的王宫侍卫。身穿白袍的祭司、长老、贵族、奴仆、歌队、琴师和号手围聚在祭坛周围。殿中香烟缭绕,鼓号齐鸣。当祭司们肩抬“约柜”进入圣殿时,大殿内外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静心聆听国王的祈祷。
在至诚至圣的祈祷声中,“约柜”被安放在神秘而幽静的“至圣所”内。此后,每年只有大祭司有权在赎罪日那天走近圣灵一次,将牛血洒在地上,以示赎罪,随后即行退出。饰以香花和其他图案的包金大门终年紧闭,只有肃穆的雕像伸展着翅膀守卫着约柜。
约柜安置完毕后,圣殿内云雾弥漫,突然一团火焰从天而降,烧着了坛上的祭品,这似乎预示了犹太教的繁盛以及犹太人以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点燃了犹太民族对于心中圣殿坚定而又诚挚的信仰之火。
这场盛大的欢庆活动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杀牛宰羊,大肆庆贺。
圣殿的建成轰动了四邻各国,来圣殿觐观者络绎不绝。耶路撒冷成了人人向往的圣地,犹太之王声名远扬。犹太教得以广泛传播,主神耶和华的形象和威力大大增强,逐渐上升为各地犹太民族的保护神。
圣殿的成功建造,在以后的岁月中,筑起了犹太人宗教信仰的圣所,使他们身有所往,心有所归,无论征途如何坎坷,人生如何多舛,心中的圣殿永远不倒。
所罗门建造圣殿的举措,正是犹太人智慧迸发的举动,它的意义远不是一座锡安山上的建筑。而是穿越时空,透过灵魂,集聚犹太民族心与灵一致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