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
- 施炜
- 1675字
- 2020-08-26 14:53:34
自序 摒弃困扰企业成长的投机思维
近年来,中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中的民营企业)对环境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自身的机能、资源与市场竞争要求之间的矛盾、紧张也愈发强烈;企业成长的曲线一改以往昂头向上的态势转而徘徊不前,甚至掉头下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二次创业、战略转型的严峻局面。
本书是我对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问题思考的结晶。尽管书中部分内容有些理论化,但本书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管理思想作品。从前瞻和适用的角度,本书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路径及策略性举措提出了一些概要性的建议和意见。我所设想的读者,是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当然也包括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感兴趣的其他读者朋友。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转型。在我们所处的宏观文化形态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必须遵循一些基础性的价值理念和组织原则,必须在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是中国企业的“成人礼”,也是它们未来成长的基石。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和引领者,也是企业战略转型最关键的主体因素。时代呼唤价值观型领导,尤其是使命型领导的出现。这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主干,“中国制造”企业是企业大家庭中的长子,背负最重,挑战最大,转型也最难。它们转型成功了,中国经济就有了光明的未来,中国社会也就跳出了“中产阶级陷阱”。本书第二部分专门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诸多限制以及未来的机会,探讨了“中国制造”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其中,对中国制造企业如何登上“工业4.0”的列车,以及如何国际化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
互联网是当今影响中国企业转型的重要因素。本书第三部分研讨了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超越。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理解越深,就越利于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融入互联网。一旦传统企业将互联网结构化地嵌入自身的商业模式,就会获取顾客价值创造的巨大优势。
华为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华为使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未来更具信心,也为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参考、学习的路标。本书第四部分总结分析了华为高速成长的战略逻辑和基本经验,对华为“为什么能”作了全景解读。相信本部分内容对志向高远(具有战略意图)的企业家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一种警策,本部分还提出并分析了“华为,你学不会”这样的“反题”。
对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真正的威胁往往不是来自于同业竞争者,而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跨界“颠覆者”。本书第五部分主要以彩电企业以及家电流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例证,探讨面对“颠覆者”的挑战,传统企业在战略层面应如何应对。本部分还分析了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民营企业如何解决战略转型中的能力缺口等重要问题。
本书不可能是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灵丹妙药。其中心思想,是摒弃长期困扰中国企业成长的投机主义,主张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主张遵循普遍规律,主张重视基础、培植根本、守正出新。我希望对国内企业界普遍浮躁的风气和氛围,作一点儿微弱的匡正。
十余年前,我在第一本著作《企业战略思维——竞争中的取胜之道》的前言中写道:“本书不是‘编’的,也不是‘译’的,而是原创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摆在读者朋友面前的这本书,不管质量如何,但它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写出来的。我们这些60后的人,遭遇了许多的历史变化,个人命运和大变革的时代紧紧融合在一起。个人总是要为时代、为社会负一点儿责任。这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中写这本书的主要动机。
从事管理咨询工作近二十年了,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粗略算来,去过几百家企业。这也算是一种“田野调查”吧。在这种状态中,发现真正的问题,也获取真实的质感。一位朋友曾形容我是“基于事实的管理专家”。不过对于“专家”这一称谓我愧不敢当。他说,基于理想不现实,基于现实不理想,最好是基于事实奔向理想。讲得真到位,我将这句话作为我未来职业生涯自勉的准则。
感谢花费时间阅读拙作的读者朋友。期望本书对你们能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