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
- 施炜
- 1709字
- 2020-08-26 14:53:34
第一部分 企业成长的文化基石
第1章 寻求企业价值观共识
企业生命体的文化基因
中国民营企业战略转型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少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战略创新,我们在各种媒体、论坛上看到最多的字样就是“颠覆”“跨界”“重构”“平台”“生态”等;也有人认为,组织变革不容忽视,于是,我们对“去中心”“去中层”“组织无边界”“自组织管理”“开放价值链”等词汇耳熟能详。这些主张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它们还是处于方法和技术层面。比其更重要的,是企业生命体的文化基因,即企业顶层设计的内核:组织的假设系统和价值观体系。它们是组织对待外部环境、顾客、内部员工,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选择,是企业成长的牵引、指南,也是企业成长的支持和约束。就像一条河,河水形态丰富,时而澎湃,时而平静,但河基、河床才是水流走向的决定性力量。
企业文化平台的意义
从宏阔的历史背景看,中国正处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轨期。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历史长河中,有家庭、军队、宗教等组织形态,但是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经数百年的演进发展,企业组织的文化属性已经相当成熟,在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瑟夫·熊彼特、彼得·德鲁克、F.W.泰勒、罗纳德·科斯等思想家的努力下,已形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同、接受的清晰、规范的组织规则体系和企业伦理体系(尽管不同国家的企业治理模式有所不同),如顾客导向、竞争、科学管理、人本主义、分享、现代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组织与市场边界等。这些共识是企业运作以及企业之间交易、合作乃至博弈的基础。有了这样的文化平台,各个主体(企业、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则会降低,便于形成开放网络状的分工协作体系和生态体系,便于设计多个主体参与的复杂交易结构和机制(以企业的视角,即为结构性的商业模式);也有益于参与竞争的各方遵守规则、保持底线。例如,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众筹”“P2P”信贷产品,就是建立在诚信、公开、平等、分享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再比如,资本以各种方式(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对创业项目的孵化和支持,新兴互联网企业所需要素的迅速集合,都是以遵守规则、彼此信任、诚信理性为前提条件的。对企业来说,全社会存在相对统一的文化平台,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降低、利益冲突减少、协同程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放组织边界,充分吸纳利用外部资源,建立共创价值的网络体系。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出现的“空降”职业经理人“水土不服”问题,深层的因素是价值观的不相容。
与企业文化平台相契合和对接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处于选择、转型中,呈现出混沌状态(一本解释“华为基本法”的书就叫《走出混沌》1),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有的企业家以佛治企,所谓“佛商”;有的企业家在企业内部贴满了“仁义礼智信”,以儒治企,当然是“儒商”;有的企业家以兵法治企,注重运筹帷幄;对待外部的管理文化,有的企业学德国,有的企业学日本,有的企业学美国。每个企业都是一个“文化孤岛”,总体上则是多元状态。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看,则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这不利于企业之间文化共识的达成。一些企业家感叹,其内部文化建设之所以艰难,是因为要和外部某些文化相区隔,而外部的价值观及文化差异,必然会引发、催生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妨碍企业内部的合作和协同,消解企业组织的整体力量。
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观的平台正在形成,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它们通常由优秀企业率先导入并会获取“文化红利”——已被广泛接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其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应与全社会的企业文化平台相契合与对接,需遵循其所提出的普遍法则、基本规范和共同主张。这也意味着,企业应该融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认同和学习被实践证明了的以及具有“公理”性质的价值理念。因此,构建企业文化时,首先需考虑企业文化的普遍性,其次才能考虑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全社会的企业文化平台,无疑具有一定程度的时空超越性。所谓“空间超越”包含全球化和“大同”的意味;而“时间超越”则是指全社会企业文化共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一些核心理念,像远空中的星星,持久地引导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