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反切

反切是汉字的注音方法,发明的年代大约是汉朝,正式应用是从东汉孙叔然的《尔雅音义》开始。在反切未发生以前,注音是用“直音法”,如《说文》中间的某字读如某。这种方法,遇到没有同音字的场合,就不能注,所以就有人发明反切的法子,合两个字来拼成一个字的音。这个法子当初叫作“反”,后来叫作“切”,再后来合起来叫,便是反切。

反切的规律,是上一字与所注的字为双声,下一字则为叠韵,例如“都,东姑反”,都东双声,都姑叠韵。“公,姑翁切”,公姑双声,公翁叠韵。但反切所用的字,与拼音所用的字母不同,不是代表音素的,是代表音节的,因此大半不能连读二字而成一音,清陈澧《切韵考》说:“连续二字成一音,诚为直捷,然上字必用支鱼歌麻诸韵字,下字必用喉音字,支鱼歌麻韵无收音(仆按:有韵母即有收音,陈说似非是,不过这些不是复韵母,也不带鼻音,与后面的韵母拼切,尚不困难),而喉音直出(仆按:单用韵母的字,音在口腔不受阻碍,故云直出),其上不收,其下直接,故可相连而成一音,否则中有窒碍,不能相连矣,然必拘此法,或所当用者有音无字,或虽有字而隐僻难识,此亦必穷之术也。”

反切的这一缺点,直到国语注音符号产生,方才获得澈底的挽救。例如“东”的注音是ㄉㄨㄥdong,“姑”是ㄍㄨgu,以“东”、“姑”切“都”,则“都”的音成了ㄉㄨㄥㄍㄨdong gu,中有韵母ㄨㄥong及声母ㄍg的窒碍,现在取“东”的声母ㄉd和“姑”的韵母ㄨu相切,得了ㄉㄨdu,便毫无窒碍了。而且注音符号的数目很少,不像双声叠韵字的漫无限制(如“都”字又可以用多姑切、大孤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