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戴表元交游略述

戴表元一生交游甚广,而且交往对象中有许多是当时著名文人,其诗文创作成就与其丰富的交游活动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分析戴表元热衷于交游的原因:“频繁地往来于奉化、杭州、宣州、湖州、严州(今浙江建德一带)、毗陵(今江苏丹徒)、金陵之间,一来为了实践他深以为是的‘欲学诗乎,则先学游,游成诗当自异于时’(《刘仲宽诗序》)的诗歌主张,二来则为了以文会友,结识当时的名流。”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刘飞也认为戴表元的交游活动对其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戴表元对当时的文坛之弊多有不满,只有在进入当时的文坛圈子,才能更好地发表自己的文学主张。同时,他平生爱好诗歌,广泛的交游,可以得到更多的诗歌创作题材与灵感。”刘飞:《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戴表元的交游活动丰富了其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为其诗文创作积累了素材。况且在交游过程中有很多时机创作一些酬唱之作,交游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氛围。

戴氏青少年时期即有机会结识方逢辰、刘辰翁等名士,并受到他们的赏识与激励。更幸运的是能够师从王应麟、舒岳祥二位大家,这为他的学识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袁桷《戴先生墓志铭》记载戴表元青少年时的经历:

七岁学古诗,文多奇语。年十三即加冠入乡校,从里师习词赋,辄弃不肯学,诸父强之,乃游临安。于时新安方尚书逢辰、庐陵刘博士辰翁以论策表厉进士,得先生程文,大奇之。… …方是时,礼部尚书王公应麟、天台舒公岳祥,师表一代,先生独执子弟礼。寸闻只语,悉囿以为文。〔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

戴表元十九岁初游临安,以文才受到方逢辰和刘辰翁的赏识。方逢辰(1221—1291),原名梦魁,字君锡,号蛟峰,淳安人,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考中进士。是南宋著名教育家,著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等。刘辰翁(1231—1297),别号须溪,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声誉。二位颇有地位、学识的前辈对戴表元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他。同时戴表元有幸师从王应麟、舒岳祥二位大家,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十九岁举进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创立深宁学派,戴表元受深宁学派思想影响较大,提倡心性修养,并且非常注重经史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功用。舒岳祥(1219—1298),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浙江宁海人。《四库全书总目》评舒岳祥:“晚逢鼎革,遁迹终身,乃益覃思于著作,其诗文类皆称意而谈,不事雕缋。”舒岳祥年长戴表元二十五岁,戴氏青壮年时期舒岳祥已步入晚年,舒岳祥晚年的生活如清光绪《宁海县志》所述:“宋鼎革,(岳祥)不仕,为赤诚书堂长,教授乡里,其规约如蓝田、丽泽,一时人文之盛,五邑无比,剡源戴表元、四明袁桷并从岳祥游。”舒岳祥晚年潜心诗文创作,与戴表元有密切的沟通与交流,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之间互赠与唱和作品很多。戴表元《寄天台舒阆风先生》题记曰:“初,丙子同避兵台之峡石。”丙子之祸发生时舒岳祥五十八岁,戴表元三十三岁,二人同在台州峡石避祸,戴氏回忆过往患难之情,写下此诗:

岭云尽处是台州,有个诗翁住下头。

不寄一书春又晚,相思百里水空流。

新踪冻合莺雏谷,旧梦花迷燕子楼。

闻说道旁烽燧急,定应重作峡中游。〔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本。

诗中表达了对舒岳祥的思念之情,诗人称舒岳祥为“诗翁”,突出了对其诗歌成就的仰慕。虽然丙子避地峡石是迫不得已之事,但因为有舒岳祥与其同生死、共患难,戴表元在回忆之时还能感觉到温馨,因而表达了如果再有兵乱还要重作峡中游的意愿。戴表元与舒岳祥唱和或者涉及舒岳祥的作品大都具有温润雅致的特色,表现了君子之交淡泊而真诚的情感,例如以下诗句:

菊盘秋熟蟹,竹枕晚凉蝉。〔元〕戴表元:《次韵答寄阆风舒先生》, 《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九,《四部丛刊》本。

一登君子堂,迥与凡界绝。〔元〕戴表元:《阆风舒先生客居棠溪袁仲素家,见示竹帘诗戏作问答二首》, 《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七,《四部丛刊》本。

准拟一时僧榻畔,诗翁题后更谁题。〔元〕戴表元:《宝山寺寒食次韵和阆翁》, 《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本。

嚼雪餐冰二十年,空山日月自风烟。〔元〕戴表元:《送陈养晦谒阆风舒先生四首》其一,《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本。

这几首作品中描写了阆风先生所处环境的高雅优美,赞美其高洁的人格以及卓越的诗才,表明诗人对舒岳祥既有师长的敬仰,也有挚友的牵挂。舒岳祥赠予戴表元的诗作亦是情真意切,如《试杨日新笔次韵答戴帅初》:“闻尔又归青嶂住,四明西畔越东头。山当篱外偏环屋,水到门前总合流。得句苦迟难附置,怀人不见更登楼。扫除儿女相思话,好作阆风十日游。”〔元〕舒岳祥,《阆风集》卷六,《四库全书》本。舒岳祥闻听戴表元回乡便写诗邀请他到阆风做客,以慰思念之情。舒岳祥非常支持戴表元宋亡之后归剡的选择,如《喜帅初归剡》所言:

吴客多流越,君寻古剡归。民贫官箠急,岁歉米船稀。

岭鹿三丫入,溪鲈一尺肥。榆林知可隐,安得翅能飞。〔元〕舒岳祥:《阆风集》卷三,《四库全书》本。

舒岳祥认为剡源虽然不是富裕之乡,但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山里的野鹿、溪中的鲈鱼自然而美好,是一处隐居佳地,他也非常渴望尽快与戴氏在榆林一见。《去春帅初尝约为榆林游,欲烹羊酿酒为小孟尝,既而仆归凤栖,后帅初亦往西浙,遂不果。今帅初已归,当践前言,但同游之客达善已下世矣。因黄甘便作诗以叙其怀》也记述了与戴氏交游的情形:“戴子游西浙,藕花香满船。因思今日日,又是去年年。杨果珍闽荔,榆林下剡川。烹羊曾有约,已失碧桃仙。”〔元〕舒岳祥,《阆风集》卷五,《四库全书》本。这首诗的题目叙述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去年戴氏有约没能成行,今年条件具备本该往赴,但曾相约同行的达善已经过世。诗中表达了对戴氏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舒岳祥虽然年长戴表元二十五岁,是戴表元的师长,但从他赠给戴表元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以师长自居,而是将戴氏作为一个真诚的朋友与之交游,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感动。

不仅方逢辰、刘辰翁、王应麟、舒岳祥等师长是戴表元人生中重要的财富,戴氏的晚辈学生中也有其知音与至交,袁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袁桷(1266—132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童子时便有文名。部使者举茂才异等,授丽泽书院山长,之后由人推荐,改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擢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四库全书总目》载:“桷少从戴表元、王应麟、舒岳祥诸遗老游,学问源渊,具有所自。其在朝践历清华,再入集贤,入登翰苑,凡朝廷制册、勋臣碑版多出其手。… …其诗格俊迈高华,造语亦多工炼,卓然能自成一家。盖桷本旧家文献之遗,又当大德、延祐间为元治极盛之际,故其著作宏富,气象光昌,蔚为承平雅颂之声。文采风流,遂为虞、杨、范、揭等先路之导。其承前启后,称一代文章之巨公,良无愧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七)袁桷仕途较为顺利,文学成就颇高。在诗文创作上,袁桷与戴表元有一脉相承之处,钱基博评价袁桷:“以唐救宋,以晋参唐,亦与戴表元同蹊径。唯表元美于回味,其意旷;而袁桷则才能发藻,其趣博。”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01页。戴表元与袁桷诗文各有特色,戴表元意蕴旷达而袁桷意趣广博,但二人在“以唐救宋,以晋参唐”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这也表现出戴表元在诗文创作上对袁桷的影响。

袁桷幼时师从戴表元,戴氏与袁桷之父袁洪私交甚密,这一点在前文已有论述。袁洪因为戴表元生活困顿而常常周济他,而袁家后来也遭遇了磨难。至元二十六年(1289)杨镇龙起事,威胁到四明。袁氏家族出逃避难,藏书多被烧毁,只有部分藏于山中,得以幸存。戴氏《己丑正月六日袁季源家遭毁次韵书闷》表达了自己对袁氏遭遇这场灾难的痛心:“邺侯家里书千架,杜老尊前屋万间。此事吾堪慰流落,迩来天亦妒穷闲。反风待祷真虚语,噀雨无方自厚颜。间挈残家过西坞,风流还许几生还。”(《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三十)袁洪家中藏书丰富,家业丰隆,但一场无妄之灾使之毁于一旦,只能避难他乡,诗中流露出郁闷无奈之情。

袁洪与戴表元交情深厚,将其子袁桷托付给戴氏教授,以结一生师生之缘。袁桷《戴先生墓志铭》云:“惟先子与先生总角相厚。既先生登进士,年盛气迈,故旧贬抑者不敢自进。先子正色相辅,复以不肖孤托于先生,诱之迪之,获不失其身。”(《清容居士集》卷二十八)袁桷对自己师从戴表元的时间也有具体记述:“戊寅之秋,愚无肖,承先子之命,以奉洒扫。”(袁桷《祭戴先生》)戊寅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戴表元三十五岁,袁桷十三岁,这一年袁桷正式拜师于戴氏门下接受教育。戴表元《袁氏子字说序》也表达了对袁桷的欣赏之情:“袁季源命其子曰桷,复取义于《殷颂》,字曰伯长。余爱之,欲有以助其养也,为兹说以广之。”(《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一)可见戴氏对幼年袁桷赏爱有加,欲与袁洪一起对之加以培养。后袁桷得子,戴表元亦为袁桷之子作《袁氏字箴》。

戴表元赠予袁桷的诗歌也对其表现出深切的期待。如《少年行赠元养直》云:“我昔如君初冠时,见君垂角儿童嬉。君今长大一如我,但少头上斑斑丝。诵书如流日千纸,更出清言洗纨绮。… …人生少年还易过,请君努力无如我。”(《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八)戴氏回忆自己目睹袁桷一路成长的过程,感叹自己逐渐衰老,欣慰袁桷长大成人。看到袁桷勤奋读书、才华横溢,戴氏十分欣喜,并给予师长的鞭策与鼓励,叮嘱其抓住少年时光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会有更大的成就。戴氏也曾为袁桷书斋清容斋作记,其《清容斋记》载:“鄞生养直,既规寝旁为读书之斋,而榜之曰清容。… …今夫袁生生于万石之家,而躬寒素之操;处未弱冠之年,而志丈夫之事。日取古圣贤之言,味之而学其道,而求其清焉已。”(《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文中赞美了袁桷清逸高洁的品格,对袁桷的学识人品非常欣赏。戴表元《送袁伯长赴丽泽序》中也表现了对袁桷的支持与激励:“今袁君伯长,与余同郡同业,怀丽泽之牒,当行已久而不肯决,曰:‘为长于丽泽,师儒也。其任异时与郡博士正等,而东莱公之阙里也,吾趦趄焉。’余曰:‘固也。然吾伯长当学为其事而求无愧者也,谦而非伪也。'”(《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三)袁桷因才学出众被推荐为丽泽书院山长,却担忧自己不能胜任而不敢赴任。戴氏鼓励他可“学为其事”,以求无愧于心。在袁桷的成长过程中,戴表元是一位重要的良师益友。袁桷在戴表元去世后写了《戴先生墓志铭》《祭戴先生》及《戴先生刻遗文疏》等总结戴表元一生的文章,为后人研究戴表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师长和学生之外,戴表元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有密切的联系。杰出书画家、文学家赵孟与戴表元结下了深厚友情并多有唱和。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吴兴人。他是王室贵胄,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系子孙。赵孟虽为王孙,但经历宋世衰亡,内心抑郁不平之气难以疏泄。元世祖时,赵孟受程钜夫推荐至大都,任兵部郎中,延祐三年(1316)官翰林学士承旨。虽然得到了功名利禄,但难以摆脱心中的愧疚与纠结。有研究者认为:“在大都,在山东,在江南,赵均任元官,前后蒙受五位皇帝之恩宠。他也因此颇受责难,后人以为他背弃其宋室传统,许多的故事传闻,也都含有对他的批评。”注1赵孟虽然出身高贵,但深感人生的悲凉与无奈,他与戴表元的交游并非浅层次的宴饮应酬,而是互相引以为知己的关系。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赵孟自大都南归,任江浙行省儒学提举,二人相遇于杭州。赵孟请戴表元为自己的诗文集作序,戴氏因作《赵子昂诗文集序》:

注1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的生平与画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0页。

吴兴赵子昂,与余友十五年,凡五见,必以诗文相振激。子昂才极高,气极爽,余跂之不能及,然而未尝不为余尽也。最后又见于杭,始大出其平生之作,曰《松雪斋集》者若干卷,属余评之。〔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大德二年赵孟四十五岁,戴表元五十五岁,二人已有十五年交情。此次杭州相遇,赵孟求戴表元为自己《松雪斋集》作序,戴氏感慨二人身份地位悬殊而能成为知己:“子昂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此非可以声色致也,而子昂岂谓其皆知我哉!故古之相知,必若韩孟、欧梅,同声一迹,绸缪倾吐而后为遇。”(《赵子昂诗文集序》)赵孟虽然以文名享誉四方,但能够引以为知音者并不多,而戴表元正是其中一个。赵孟在《缩轩记》中也有对二人在杭交往的描写:“余与戴子遇于浙水之上,相向而笑曰:‘胡然而来乎?’于是握手而语,促膝而坐,莫逆而相与为友。其游从之乐,大暑金石焦,草木枯,大雨沾裳濡足而不以为苦,商论辨析,百反而不以为异已。”注2宋亡之后,戴表元取其斋名为“缩轩”,以明心志。赵孟明了其含义,因而戴氏请其作《缩轩记》。文中提到二人成为莫逆之交的经过,其交游相处的乐趣洋溢于字里行间。赵孟也深刻理解戴氏“缩轩”之名的含义:“子所谓缩者,岂非屈于一时而伸于后世者耶!”(《缩轩记》)赵孟认为戴表元的才华并不能因此湮没无闻,而必定流芳后世,可谓戴氏之知音。

注2〔元〕赵孟:《松雪斋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戴表元写给赵孟的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二人相遇相知的欣喜之情,并认为有赵孟作为知己是寂寥无奈的人生中的一大慰藉。如《招子昂饮歌》云:“与君相逢难草草,与君相逢苦不早。人生何处少泥涂,此日飘零武林道。武林城中马如云,闭屋狂歌人不闻。狂歌自笑君亦笑,依然狂绝不如君。君歌岂是真狂者,青衫少日春潇洒。至今俊笔五花纹,最惜青眸十步下。虚名何用等灰尘,不如世上蓬蒿人。黄金偏趋不贫室,白发难老无愁身。”(《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赵子昂相遇杭州的情景。二人性情相投,相遇恨晚,歌呼笑傲,尽情抒发狂傲不羁之情。戴表元非常赏识赵孟的才情,不仅在《赵子昂诗文集序》中称赏其文学才华,在其诗作《题赵子昂画马》中也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赵孟的画艺:“赵子奇才似天马,顷刻飞龙生笔下。画成抚卷复长歌,坐客喧喧不停写。蹄势经鞭秋跌荡,鬃毛出跣风潇洒。似嫌文绣减天真,尽脱鞍鞯辔轻把。青袍跣足巧眉睫,驮坐奚官亦闲雅。… …瑶池路断伯乐尽,日暮嘶鸣气喑哑。为君昂首一慰意,犹胜无逢老岩野。”(《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诗中描写了赵孟作画时洒脱的气韵,也描绘了画中之马的飘逸闲雅。诗的结尾借物言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而这正是戴表元和赵孟所共有的压抑在胸中不能释怀的情感。二人在才华上相互欣赏,在心情上相互理解,虽然十五年间只有五次会面,依然成为交情颇深的知己。赵孟赠予戴表元的诗作也可以表明二人的交情。如《次韵帅初》:

吴越相望三十年,相逢意气共翩翩。

长歌白石徒为尔,远访丹砂亦偶然。

海气昏昏云拂地,江风飒飒雨连天。

他时别后相思处,欲问山阴雪夜船。注3

注3〔元〕赵孟:《松雪斋集》卷四,《四库全书》本。

赵孟与戴表元吴越相望,虽不能经常相见,但意气相投,彼此互相敬重。诗的结句引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来表现诗人与戴表元之间的精神交流。《奉酬戴帅初架阁见赠》也表达了赵孟对戴表元的深挚友情:

吾爱戴安道,隐居绝埃尘。弹琴聊自娱,书画又绝伦。

岂无召我者,已矣非所欣。昔我道剡中,山川自清新。

是时夜雪霁,怀哉见其人。常欲以暇日,慷慨为写真。

之子有祖风,千里响然臻。注4

注4〔元〕赵孟:《松雪斋集》卷二,《四库全书》本。

诗中将戴表元比作东晋高人戴逵,才华超群,隐居绝尘,赵孟对之深表钦佩。在《奉和帅初兄将归见简》中,赵孟亦云:“我坐幽忧疾,非君谁与娱。清谈忘日夜,高论到唐虞。”(《松雪斋集》卷四)赵孟认为戴表元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因而与之日夜畅谈。

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是戴表元的忘年交。方回(1227—1307),徽州路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宋景定三年进士,任严州知府。入元后,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于杭、歙间往来。晚年寓居杭州,卖文为生。方回有《瀛奎律髓》《文选颜鲍谢诗评》《桐江集》《桐江续集》等著作。戴表元《方使君诗序》载:“使君初为名进士时,表元以儿童窃从士大夫间得其文词诵之,沾沾然喜也。年二十六入太学,而使君适由东诸侯藩府归为国子师,始获因缘扳叙,偿平生之慕愿焉。… …越二年,表元亦成进士,稍稍捐弃他学,纵意于诗,而兵事起矣。自是别去使君二十七年,然后得读此卷。”(《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八)方回年长戴表元十七岁。戴氏儿童时便因诵读其诗文而仰慕之,直至二十六岁入太学,方回四十三岁时,才得以有缘与之结识。一别二十七年,方得以读其《丁酉岁杂诗》。方回虽七十岁高龄,但志气不衰,戴氏颇为感叹。戴表元《桐江诗集序》中将方回与陆游相提并论,可见对其敬重程度:“放翁晚起家得严州,为诗几千首,翁去而州人爱其诗,版传之至今。使君垂老亦守严,多为诗,州人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锦峰绣壑,淋漓翰墨,前后照映于百年间,良堪绘画。”(《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八)戴氏认为方回经历、性格和诗作皆与放翁有相似之处,因而愈加敬重。戴表元《紫阳方使君文集序》中也记录了二人的交游情形:“余戊戌、己亥间来钱塘,始得熟从紫阳方使君游。”(《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一)可见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到大德三年(1299)间戴表元在杭州与方回过从较密。

戴表元与方回交游时间跨越三十余年。从现有资料来看,虽然相见次数不多,但方回的文学观及创作对戴表元有很大影响,二人之间也有着深挚的友情,其唱和诗作亦表达出二人的交情。如戴表元《蔚讲师见示方使君唱酬诗次韵》云:“长汀江上别多时,白发闲身天所遗。避俗如仇翻好客,知穷为祟却耽诗。”(《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诗中描写了方回超脱凡俗的生活态度,而这种心境与态度正是戴氏所欣赏与追求的。戴表元《庚子清明日陪方使君,盛元仁、林敬与同载,过赵同年君实西湖别墅小集,使君有诗五章,次韵》写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是与方回唱和之作。此外还有《举杯西湖呈方虚谷邵玄同席上》《和方使君赵有实家园七绝》等作品。方回《宗阳宫访叶西庄亨宗饮,寻杜南谷道坚不值,留诗并呈帅初》云:

我不识南谷,亦不识西庄。偶然诣仙境,一举数十觞。

南谷出何之,童子煎茗忙。柏林中有梅,不见惟闻香。〔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四,《四库全书》本。

诗中将自己的行程娓娓道来,与戴子分享自己出游访友的经历。戴表元晚年赴信州任教授,方回写《送戴帅初信州教授》一诗,其中有对戴表元高度的认可与评价:“伏羲之后几万年,尧舜八圣孟一贤,谁学其学传其传。□明间气生戴先,上庠文声撑青天,高揭兰闱十名前。”〔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七,《四库全书》本。方回认为戴氏能够很好地传授古圣先贤的文化,对其赴任信州教授一职表示认可与支持。

陈著也是与戴表元诗文唱和颇多的一位文人,陈著约生于1214年,卒于1279年,字子徽,号本堂,鄞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景定元年(1260)为白鹭书院山长,曾任著作郎,安福、嵊县令,临安、扬州通判以及太学博士等职。宋亡,隐居四明山中,自号嵩溪遗耄,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戴表元与陈著诗文往来较多。戴氏曾作《九日在迩,索居无聊,取满城风雨近重阳为韵,赋七诗以自遣》,陈著作《戴帅初九日无聊,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为韵七首袖而示余,因次其韵》以作答。戴表元曾作《六月十三日寿陈子徽太博十首,以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为韵》为陈著祝寿。这一组诗虽然为祝寿而作,但毫无应酬之意,而是向好友倾诉自己深沉的人生感慨。如第三首云:

穷居无公忧,私此长夏日。蚊蝇如俗子,正尔相妒嫉。

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惟当俟其定,静坐万虑一。〔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七,《四部丛刊》本。

这首诗抒发了虽然隐居生活没有公事,但依然摆脱不了世俗社会中小人的嫉妒与纷扰的无奈情绪,诗人是在向知音倾吐心声。再如其中第六首写道:“永日岂无饥,盗粟非所拟。暍行岂无劳,恶木非所止。君家碧梧轩,莲荷泛芳沚。我来息凉阴,嘉实荐君子。”(《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七)此诗也表现了诗人为保持高洁的品格而固守穷节的生活状况。诗中描写了陈著居所环境的高雅芳馨,并以此象征陈著的君子品格。

陈著与戴表元唱和的作品很多,他在诗中表现出对戴表元人格精神的推崇与赞美。如《次韵戴帅初架阁剡居四首》其三:“见说三间松下屋,更无长物累中心。难忘独有南风操,时对溪山一鼓琴。”〔元〕陈著:《本堂集》卷三,《四库全书》本。这首诗描写了戴表元清逸高雅的隐居生活,在松树下、山溪边弹琴赋诗,简朴、单纯,诗中的戴表元是洒脱淡泊的隐士形象。再如《又次戴帅初诸前韵七首》其一写道:“三间老屋坐屏山,梅影横斜细竹斑。寡欲自能坚铁脊,长生何必问金丹。”〔元〕陈著:《本堂集》卷三,《四库全书》本。诗中描写了戴表元生活环境的古朴、清雅以及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其七云:“君是能诗犹可及,及君不可是吾年。有怀伐木相求意,但诵投瓜永好篇。”〔元〕陈著:《本堂集》卷三,《四库全书》本。陈著年长戴表元三十岁左右,却对晚辈后生有如此谦虚的态度,这表明戴表元的确是以自己的才华与人品博得了陈著的欣赏。对戴表元来说,陈著既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能够与之深入交流的友人,陈著将戴氏视为知己和依靠。其《次韵帅初浙西回及得新居》云:“老吾幸有相过便,尚得如蓬倚直麻。”陈著认为老迈之年能有戴表元可以相互过从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次韵戴帅初见寄二首》其一也对戴表元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胸次玲珑达事端,入山买屋贮清寒。奉亲最乐危时见,与俗相忘实处看。闲辍琴书翻兔册,旋添竹树隔牛阑。疏衣淡饭门多闭,章甫何妨独旧冠。”〔元〕陈著:《本堂集》卷三,《四库全书》本。诗中认为戴表元为人处世品德端正,能够固守穷节,奉亲尽孝,有高雅的精神追求,在陈著看来戴表元具有完美的人格。

王璋与戴表元也有密切的交游。王璋(生卒年不详),字敬叔,宛陵人,《元诗选·三集》录其诗十三首。戴表元《王敬叔诗序》载:

金华王敬叔示余古近诗若干篇,余受而叹曰:“敬叔诗非余不能知,非敬叔亦无以知余之知也。”敬叔初与余相识,时在钱塘西湖之上。翛翛然山人处士,日幅巾杖履,往来南泉北嶂间。或遇豪贵人供张其处,耳如不闻,目如不睹。时虽不肯与余说诗,时时察其动作俯仰,盖非无诗也。尔后来吾乡州同寝食,稍及诗事,然非有所游历,及邂逅高人异境,潇散适意,亦不出一语。余尝评敬叔斯人,有无故而饷之千金,度正色能辞之,故其诗自然与世故简远。最后余来宛陵,与敬叔益狎,见其诗益多。敬叔虽世家金华,而生长宛陵。有先业之池台,足以备游眺;有中产之田园,足以充庖酿。贫而不怨,卑而自肆。当户门清休,风日佳好,兄弟壶觞砚席,浩歌欢醉茂林幽樾之下,无不足者。以是其诗往往皆非无故而作,作必为人脍炙不厌。〔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文中表明戴表元和王璋是相知相惜的知己,二人相识于杭州西湖之上。王璋世家金华而生长于宛陵,是一位孤高自赏、有气节的文人,与戴表元有过密切的交往,在戴氏家乡剡源及王璋居住地宛陵都曾同寝食、共切磋,彼此之间有深入的了解。戴氏《苍翠楼记》是其为王璋在宛陵所居之楼而写:“余观敬叔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潇散尘外。居家资产不能致百金,而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三)王璋取李白诗中之语将自己居所命名为“苍翠楼”,其个性也有李白洒脱豪放、藐视富贵的特点,因而诗歌立意高远,无俗子气。

王璋的诗歌中也表现出与戴表元之间的友情,如《寄戴帅初》表现了对戴表元的牵挂之意和欣赏之情:“重席先生安稳无,上饶人物近何如。李君会有新篇什,谢氏谁为旧学徒。曲士几曾关世道,斯文岂不在师儒。”〔元〕汪泽民、张师愚:《宛陵群英集》卷七,《四库全书》本。这首诗是王璋在戴表元任信州教授时所写,表达了对戴氏在上饶生活状况的关切,并欣赏其师儒风范。王璋《寄题戴帅初岧嶤亭》是为戴氏修建岧嶤亭而作,其中有对岧嶤亭形象的描写:

榆林众山如仰瓢,一峰特起青岧嶤。

幽人丰标有如此,结亭政用山相招。

俯窥倒影压沧海,仰眩绝顶撑青霄。

云开孤峨湘女髻,月出时闻王子箫。

瀛洲方壶若可巢,虎豹舔舕鱼龙骄。

不如取山着几案,千霞百霭供昏朝。

主人经营莫辞劳,青山得君应更高。〔元〕汪泽民、张师愚:《宛陵群英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戴表元曾在榆林居所修建岧嶤亭,此亭在戴氏《质野堂记》中也曾提及:“不三月,质野堂成。以次充安阁、岧嶤、缩轩、雪镜诸役,仍旧名而增新构,前后左右,凡一百三十六楹。溪山面势,烟云情貌,无不欣合;桑蔬径术,禾麦行伍,无不周密。”(《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岧嶤亭是戴氏榆林居所中重要的一部分。戴氏榆林居所依山傍水,与大自然完美相融。王璋此诗描写了岧嶤亭建在特立独秀的山峰之上,临亭赏景,有如至仙境之感。诗中也赞美岧嶤亭的修建为榆林山水风景增添了色彩。从戴表元和王璋的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出二人的交游并不仅限于宴饮游赏、诗文唱和,同时还有着密切的私交。

刘庄孙与戴表元有较多往来交游。刘庄孙(1234—1302),字正仲,号樗园,天台人。明代方孝孺《刘樗园先生文集序》载:

樗园刘先生少游钱塘,学于宋太学,与名士大夫交。… …先生所尊善者,惟同邑阆风舒公、景薛南山陈先生寿。所友而敬者,则剡源戴公帅初、鄞袁公伯长。袁公后仕元,为显官,名称海内。戴公文亦传于时。阆风南山与先生皆自谓宋遗人,不屑仕,故文行虽高而不大彰于世。传而知之者,惟邑人而已。〔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

刘庄孙是宋太学生,宋亡隐居不仕,虽文才出众,亦隐没于世。袁桷《刘隐君墓志铭》:“少学古文,湛深隐伏,不见其涯涘,落笔数百语。语工次和,愈作愈平顺,而忧愁感叹,思其平昔,状其羁窘,鉴烛清澈,物莫有逃遁者。… …从阆风舒先生岳祥游,倡和不辍,空林绝嶂,目接耳受,一寓于讽咏。”〔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袁桷对刘庄孙的文学才华高度赞赏,认为其诗文语言工稳平顺而情感细腻深挚。以上两段资料中都提到了刘庄孙的交游情况,他与戴表元、袁桷、舒岳祥都有交往,对戴表元持“友而敬”的态度。

戴表元诗歌中也表现出对刘庄孙的友情,如《太学冬至日,同斋朋友先以兄弟叙拜讫,遍诣诸斋,行礼出,遂置酒湖上,衣冠谈笑之乐,至今栩栩在念间也。因至日去近二十九,和为正仲道之》回忆了与刘庄孙一起度过的太学时光。当时朋友间相处温馨和谐,所以在若干年之后戴氏还写诗记述当时情景赠予刘庄孙。戴氏对刘庄孙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客言刘樗翁事》云:“俗薄名难盛,人穷迹易危。从来天下士,不计里中儿。隐玉看虹气,坚松任蠹枝。相知不相识,况又不相知。”(《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诗中写了有人对刘庄孙颇有微词,但戴表元认为没有必要与里中小人计较。玉隐含在石中也有天地之精气,坚松被虫蠹依然不失其劲健的特质,此二句暗指刘庄孙虽然被人诋毁也不会磨灭其君子人格,可见诗人对其非常信任和理解。《春愁曲次刘正仲韵》(庚辰)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戴表元与刘庄孙皆处于中年。当时戴表元居于剡源,刘庄孙居于天台雁苍。诗中抒发了壮年时期遭遇南宋灭亡,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苦闷。以下节选诗的后半部分做一分析:

忧来宛转歌不已,我树非材端后死。

五陵当日蓊如云,如今何处悲风起。

山南老农亦不忧,机浅不为妻子谋。

日高饭饱牛背坐,日晚放牛溪上游。

人生逐名被名误,十年车马长安路。

长安路绝云雾昏,归来弃笔寻农具。

旧游年少难与随,梦境一笑难重追。

唯有剡源穷掌固,相思望断西天垂。〔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

因刘庄孙号樗园,诗中以当年树木蓊蓊郁郁,如今悲风萧瑟、枝条枯萎,象征刘庄孙在宋亡之后的悲凉生活,而这种压抑的状态也是戴表元自身面临的处境。戴氏劝慰刘庄孙应学习南山老农与世无争的淡泊,这也是他自己在宋亡回乡之后的人生态度。结句表达了对刘庄孙的深挚思念之情。《正仲复有倒和春愁曲之作依次奉答》亦云:“渐老之日来垂垂,已去之日不可追。伤春畏老两作恶,世事常与愁人随。忽得君家遣愁具,行歌日日春溪路。… …只余平世畎亩心,夜半吴吟泣风雨。高人与虎能同居,壮士断蛇应不殊。年高渐欲置忧患,每赖君语相调娱。”(《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诗人感慨人生易老,世事难料,只有与像刘庄孙这样的友人相伴才能体会到一些人生中的愉悦。戴氏正是以友情的美好来弥补人生的缺憾的,如《正仲今年鄞城之约不就,因次韵慰悦之》云:“莫怪诗翁不出山,诗多那得是山间。清溪欲暖莺啼树,白日无人犬卧闲。不惜野花簪素发,时凭春酒转朱颜。当年阮籍何曾达,直到穷途始哭还。”(《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三十)刘庄孙失约鄞城之会,戴表元写诗安慰他,语言轻松诙谐而又真挚恳切,表达了对刘庄孙的关切和理解。

刘庄孙和戴表元、舒岳祥都有密切的往来,三人常常一起相聚。舒岳祥《庚辰冬,帅初与正仲约过阆风。既而予坐病,二友不果至,辛巳四月,帅初特来访。予时尚在病中,为予留山庵一宿而去,似不欲劳予应酬耳。归至中途,有诗见寄,予次韵因贻正仲也》诗题中记载了庚辰(1280)和辛巳(1281)年与戴表元和刘庄孙的交游经历。庚辰之冬,戴表元与刘庄孙相约赴阆风拜访舒岳祥,但因舒岳祥抱病没能成行。辛巳年四月,戴表元独自前往阆风,在返途中写诗寄给舒岳祥,舒岳祥因而和之并寄与刘庄孙。诗云:“杜宇啼时多是雨,酴醾开后便无春。惜花底学千金子,对酒还思两玉人。”表现了舒岳祥对戴、刘二人的思念。刘庄孙没来阆风,戴表元只匆匆一见,舒岳祥虽在病中需要静养,但依然不能阻断对二人的牵挂,说明三位友人之间有着深挚的情感。戴表元《俞肖望哀辞》载:“丙子之难,余避地峡石皂荚溪,与马隩相腹背。… …于时阆风舒东野、故常熟丞王达善诸公,皆寓马隩,雁荡刘正仲、周道士若晦所居五六里外。幸惊遽稍闲,则客主聚首谈谐,或遣人送诗篇相倡答慰劳,亦流落中一快也。”(《剡源佚文》卷上)宋恭宗德祐二年,元军攻陷临安,宋室投降。戴表元避乱天台,与舒岳祥、刘庄孙及王子兼交游唱和,这种经历成为颠沛流离的乱世中温暖的记忆。文中提到的王达善即王子兼,他也是戴表元很重要的一位友人。

王子兼与戴表元是莫逆之交。王子兼(1218—1292),字达善,奉化人。戴表元《王丞公避地编序》叙述自己与王子兼的交游过程:“始,丞公以文学行义杰立乡里间。余初为童,居相距无半舍,不能识也。来钱塘乃始邂逅,定为忘年之交。聚散数岁,各首一官,江浙不相闻。乙亥之夏,皆失仕归。余又买庐,并公为邻。”(《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一)王子兼年长戴表元二十六岁,二人虽为同乡,戴氏幼时却并未与王子兼相识,于钱塘邂逅乃成为忘年交。但二人不在一地为官,不得常常相见。宋恭宗德祐元年乙亥(1275),元军逼近建康。当时任建康府学教授的戴表元由建康避兵返回家乡奉化,买屋与王子兼为邻。戴表元记录了当时与王子兼交往的情况:“当是时,两家生产赤立,徒有六经诸史、先秦以来古文奇刻、处士之书,合数百千卷。每闲暇时,流连聚论,日至五六往返。间又为歌词韵语,以发其燕居之娱。”戴表元与王子兼比邻而居,虽然生活清贫,但二人常常一起读经史,作诗文,在乱世压抑、落寞的生活中体会到人生意趣。后来经历丙子(1276)之乱,二人携带家属相伴避乱天台。《王丞公避地编序》云:“自是而行同途,止同旅,交同友,客同门。急则传声疾呼,老稚携挈,以遁须臾之命;缓则握手劳苦,流涕譬释,以宽离乡弃土之戚。”在避乱过程中二人相依相伴,相互慰藉,共同度过了人生中的磨难。丙子年,王子兼祸不单行,除离家避乱外,家中也曾发生火灾烧毁所有财产,但瓦砾中生出桃树。戴表元以为此乃祥瑞之兆,因而写《碧桃花歌为王丞作,丞名子兼,字达善,丙子家毁于火,瓦砾中自产此桃》一诗:

君不见孔家藏书屋,屋坏犹闻起丝竹。

又不见郑家注书老,书带后来垂作草。

如今王家万卷文字林,桃花一树春沉沉。

花成不劳主人种,花落更同山客吟。

从来春花重萼不缀实,此花可玩实可食。

我拟天公出奇物,来寿主人并饷客。

春前待花花下狂,春后待实林下尝。

定知此桃不作寻常草木味,只作旧时文字香。

王夫子,多酿酒,春风亭馆何处无。

天锡名花只翁有,从翁乞醉三万日,仍令醉后花从笔间出。〔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

诗歌开篇以孔子藏书屋和郑玄书带草典故引出王子兼家瓦砾中碧桃开花一事,认为这是天公对主客的眷顾,春天赏花,秋后尝实,废墟中的碧桃花给诗人带来了希望。他也以此祝福王子兼,并憧憬在桃花下饮酒赋诗的生活。这首诗表明戴氏与王子兼在生活中同甘苦、共欢愉,是非常要好的至交。戴表元《喜王丞病较》一诗也表现出这一点:“途穷已难忍,那许病经时。学到自无鬼,命强容有医。饭为扶寿本,书是解烦资。便作天台约,山行未觉衰。”(《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诗中表现出对王子兼的怜惜与理解,以及对其病愈的欣喜。戴表元与王子兼患难与共,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王子兼于嘉定戊寅年(1218)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戴表元作《故常熟县丞王公行状》赞美王子兼:“公平居未尝肯以诗自名,而语趣冲适,格力清妥,往往专名诗者不及知也。火后追忆粹集诸文,共编名曰《烧痕》《烧回》等稿,通若干卷,藏于家。公谦和乐易,殆出天性。然与之居,终日虽甚相忘,亦无欹容狎语。”(《剡源佚文》卷下)戴氏认为王子兼为人谦虚审慎,不显露自己的诗才,但其诗作自有特色。性格平和而严谨,具有君子风范。

陈无逸也是戴表元欣赏的一位文人。《吴兴备志》载:“陈康祖,字无逸,嗜诗。剡源戴表元评其诗为‘冰蚕火布,煤脱垢尽,倏然而洁云。'”〔明〕董斯张:《吴兴备志》, 《四库全书》本。又云:“戴表元序无逸诗,称其祖龙泉公居湖,即存也。”陈无逸,即陈康祖,无逸为其表字,陈绎曾之父。陈存为陈无逸之祖,绎曾之曾祖。陈无逸嗜诗,戴表元曾作《陈无逸诗序》:

余年二十四五时,识龙泉陈公于杭。… …陈无逸之诗,视其祖,天闲之驹,朝生而知步;玉田之禾,晚耕而同熟也。视其乡人,冰蚕火布,起尘煤,脱垢烬,倏然而洁也。于是绝慕与无逸游,而无逸以家世故,犹若未弃予者。或携手秋郊行吟,或抵足夜榻卧讽,或杯觞探筹,或砚席点稿,欢谐怨怼,舒适困促,一一共发之于诗。余年衰学放,任心而成,遇手而得。兰蒿杂揉,珉玉混袭,有一时欣快出之,而徐即增赧自悔。无逸盘旋营度,一字不圆不脱口。… …至是岁晏将别,忽倾槖出数十百篇示余,求余评。余惟区区之言,必不足以重无逸,而交情世好,实深相知,有如所陈,乃为登载梗概其篇端云。〔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戴表元二十四五岁时结识陈无逸祖父陈存,后来结交陈无逸,以为有其祖父风采。戴氏评价陈无逸诗“倏然而洁也”,因而欣赏之并与之交游。二人携手吟诗讽咏,举杯商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欢喜忧愁皆可写于诗中。戴氏认为自己写诗是随性而为,而陈无逸却苦心经营,斟酌字句,精益求精,表现出对诗歌创作的极度严谨。戴氏因而更加敬重陈无逸,也更加欣赏其诗作,于是撰写《陈无逸诗序》。陈无逸曾任攸州教谕,在赴任之际戴表元写《陈无逸教谕赴攸州》。诗云:“白露西风湘水清,苍霞南岳晚天明。离家休说三千里,行道新看第一程。橘味熟来知母遗,草名疑处教儿评。人生谁是安居者,早拾貂蝉映父兄。”(《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三十)湘南攸州离陈无逸家乡千里之遥,戴氏安慰并鼓励陈无逸,叮嘱他要尽情领略湘南风情,并努力取得成就为家族增添荣耀。这首诗表明戴表元既怜惜陈无逸远赴攸州,又期盼其有所作为的心理,戴氏对陈无逸的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陈无逸从攸州秩满而归,戴表元也有《苏伯清席中领张仲宾所寄二诗,兼闻陈无逸已从湘南官满归养,喜而有答,仍次来韵》一诗,祝贺其官满回乡。

戴表元与陈无逸一起游赏燕集的机会颇多,戴氏一些散文中记载了他们共同赏景或宴饮的经历。如《八月十六日张园玩月诗序》云:“大德戊戌岁八月十五夜,望舒掩其明,游者阙焉,乃以次夕合燕于‘君子轩’之圃。圃主清河张楧仲实,其族焴如晦、烈景忠,客剡源戴表元帅初、钱塘屠约存博、龙泉陈康祖无逸、会稽王润之德玉、戴锡祖禹、嘉兴顾文琛伯玉,侍游者仲实之子炬、爁、如晦之子奎、无逸之子绎曾。”(《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大德二年(1298)八月十六日,戴表元曾与友人在张仲实“君子轩”赏月。陈无逸及其子陈绎曾皆在其列,这是规模稍大的雅集。也有小规模的朋友相聚,戴氏《客楼冬夜会合诗序》载:“大德戊戌之孟冬,余客杭久,且念归。而方韶卿自婺至,顾伯玉自秀至,一夕不约而胥会于霅陈无逸之邸。四人者皆穷,皆好迂行独,间关颠顿而不悔。而余与韶卿老矣,相顾尤不能为情。因相留止宿。无逸大出酒炙馔具相饮饫,左觞右弈,前歌后笑。至于语洽气酣,感慨之极,则又各以古今名义相振激。舂撞摆阖,略无道途羁旅之感,意度相与欢甚。”(《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大德二年初冬,戴表元与两位好友不约而同来到陈无逸居所,四人小聚。虽然都处于穷愁困顿之境,但在一起畅饮、弈棋,歌笑之中消解了悲凄抑郁之苦与羁旅落寞之情。戴氏《北山小序》也记载了与陈无逸一起游山赏景之事:“大德己亥之春,前清明二日,余与顾伯玉约游北山,访林以道。骑过陈无逸,要之俱行。”(《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大德三年(1299)春天,戴氏曾与顾伯玉约陈无逸同游北山。

陈无逸虽然没有诗歌或其他作品传世,但他在当时的确是一位令人称道的文人。赵孟《陈子振诗序》云:“予友邓善之、张仲实、陈无逸皆英爽之士,其言语、文字足以雄一时。予爱之、重之。”注5这里也提到陈无逸是英才,与之并提的张仲实也是戴表元的朋友。戴氏《陈无逸张仲实皆授徒城中,相望遣闷,小诗往问》写了自己与陈无逸、张仲实交往之事:“闲身不用苦咨嗟,随分风流阅岁华。白日垂帘同卖卜,清流岸帻胜趋衙。飞书漆堑诗无草,夹注高檠眼未花。更喜芳邻连二妙,时时衿佩问东家。”(《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九)陈无逸与张仲实皆与戴表元在同城授徒,戴氏以有此二位芳邻可以往来为乐事。

注5〔元〕赵孟:《松雪斋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张仲实是戴表元的另一位友人。戴氏《张仲实诗序》云:“张仲实,循忠烈王诸孙。在杭友中年最妙,而诗尚最力。”张楧(1260—1325),字仲实,号菊存,先祖西秦人。生于钱塘,为南宋名将张俊五世孙。荐授杭州路学录,历任江阴州学正、宜兴州学教授,迁平江路学教授等职。著有《张仲实文编》《张仲实诗稿》《学古斋稿》,已佚。据张楧的岳父牟《陵阳集》卷十二《张仲实诗稿序》载,张楧生平“所为诗殆千余篇,已传之好事,犹手自删去,十取三四”。说明张楧诗歌作品很多,而且在诗歌创作上精益求精。戴表元《君子轩铭》小序载:“蜀牟先生,名其婿秦张楧授徒之室曰‘君子轩’,取《孟子》‘所以教者五’之辞云。”(《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张楧一生主要任职学官,牟以“君子”名其轩是取《孟子·尽心上》中所载:“孟子曰:‘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君子轩”寄托着牟和张楧的教育理念,认为君子应以自己温柔敦厚的人格精神教育、感染学生,这与戴表元的教育观念有相似之处。戴氏讲义《菁菁者莪》中云:“道化流行,礼义习熟。耳不闻可非之言,目不见可鄙之事,身不居可侮之行。生乎其时,而遭逢教养如此,心乌乎而不喜?故曰‘既见君子,我心则喜’。”(《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十五)生活在宋末元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张楧与戴表元皆有以自身的儒学修养和为人师长的风范影响后辈的思想,在人生追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戴表元年长张楧十余岁,但他对张楧不仅欣赏而且敬重。其《张仲实文编序》云:“西秦张仲实,余诵其诗久矣,信乎其杰然也。交之二十年,而始见其文。… …仲实生世家,能力贫劬学为进士,能早不累于科举,纵交博览,意气超卓。而年少余十许岁,其材名何假余言而著。”(《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八)戴氏曾作《张仲实诗序》,对其诗作大加赞赏,认为他的诗歌继承了唐人的精华而又没有被束缚其中,既有唐诗的风采又有其独创性。交游二十年之后始读其文,认为其文章叙事清晰、析理晓畅,立教明白浅易,使人易于接受。并赞美其博学多才,虽考取进士,但能不囿于科举,一直保持意气风发的状态。

戴表元与仇远也是知己至交的关系。仇远(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自号山村居士,钱塘人,曾任溧阳儒学教授。顾嗣立《元诗选》二集收录其《山村遗稿》一卷,《四库全书》收有其《金渊集》六卷、《山村佚集》一卷。仇远在宋末元初颇具诗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金渊集》提要云:“远在宋末,与白珽齐名,号曰‘仇白’。厥后张翥、张羽以诗鸣于元代者,皆出其门。他所与倡和者,周密、赵孟、吾丘衍、鲜于枢、方回、黄溍、马臻,皆一时名士。故其诗格高雅,往往颉颃古人,无宋末粗犷之习。方凤序述远之言曰:‘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瞿祐又记远自跋其诗曰:‘近世习唐诗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少陵无一字无来处,众人固不识也。若不用事之说,正以文不读书之过耳。’其言颇中江湖、四灵二派之病。”仇远在诗歌主张上与戴表元相似,皆宗唐法古,因而便于在一起切磋唱和。仇远的诗风也有与戴氏相近的清逸温雅的一面。顾嗣立《元诗选》二集载:“释妙声谓其诗冲淡幽茂,而静退闲适之趣溢于言外。释弘道赠诗云:‘吾爱山村友,诗工字亦工。波澜唐句法,潇洒晋贤风。’僧守道赠诗云:‘朝野遵遗老,山村有逸民。书传东晋法,诗接晚唐人。’似是为山村写照也。”几位僧人对仇远诗歌的评价表明其诗作取法唐代,具有冲淡自然、清新飘逸的特色,而这种风格也是戴表元所欣赏的。

戴表元在《仇仁近诗序》中叙述了自己与仇远交游的情景。戴氏与仇远相识在第二次入杭之时,戴氏初次入杭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二十年后再来杭州。《仇仁近诗序》中描写自己中年第二次来杭州的情形:

离去二十年复来,事有不可言。诸诗人皆尽,而余恍然独行独止。如羁禽越乡,而无与群;如马行过其故枥,裴回而悲鸣也。呜呼畴昔之叹,岂不以此哉!然犹未敢自断。何世无人,何人无心,特余交际先后疏数之间不足以得之。久之,屠君存博、白君廷玉二君者,皆亹亹志于古人,皆不弃余而肯与之交,私心自喜。久之,因二君得仇仁近也,遂赠余锓成一巨编。〔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与初客杭州结识多位诗人相比,二十年后同道凋零,戴氏倍感落寞。此时与屠存博、白珽相识,并因此得以结识仇远,仇远将自己诗作赠予戴表元。戴氏非常欣赏仇远的诗歌及为人,以读其诗为快事:“自是寓客中,抑郁不自畅,不得与诸君晤语,则取其所编,张之案端,行坐讽之以为快。仁近又方力学,期树立,… …余年视仁近不甚相绝,而气尽衰,业不早就,进退皆无足据。幸君之相亲,庶几诸君愈益见厚,时时得新闻以洗旧蔽。不敢望有名誉,或藉以一乐,稍稍捐去晚暮孤贫之忧,即君赐大矣。”(《仇仁近诗序》)戴氏在与诸友不能会面之时便静坐几案旁诵读仇远之诗,并以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戴氏以有仇远这样一位良友为幸事,他消解了戴氏晚年孤贫之忧,带来了生活的新气象。戴氏也有诗作描写与仇远的交游,在其一组诗作《钱塘数友皆不免以学正之禄糊口,邓善之得杭,屠存博得婺,白湛渊得太山,仇山村得镇江,张仲宾得江阴,一时皆有远别,因善之有诗,次韵各藉之》中《四次韵与仁近》云:“何处江湖不是归,吴声欲尽楚声微。客来可款船鱼贱,公退须吟堠马稀。岁熟名醪香市巷,潮回古刹照岩扉。频年思拙疏酬和,此去风情不愿违。”诗中表达了人生漂泊的感慨和对仇远的深挚友情。

与仇远齐名的白珽是戴表元好友之一。白珽(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栖霞山人,钱塘人。与同邑仇远皆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入元后,授太平路儒学学正,后转常州路教授。戴表元《送白廷玉赴常州教授序》云:

大德庚子春,钱塘白廷玉以公府高选得之。江南之搢绅韦布,识与不识,不谋而同声曰:“此固才学可以为师儒,称职而无愧者也,此固取之高年素望、可以四面决疑请益者也。铨格而皆若人,其何不可之有。”因相率作为诗文以饯其往,而寻复征赠于余。余不得辞,抑余私有欲赞于廷玉者。廷玉本余同里舒文靖公诸孙、少度君之子。生十龄,以孤稚随母寄养于白。及今成立,自当用范文正、刘文节二公例,请为白氏置后,而身归舒宗,乃合于礼缘人情不忘本之义。〔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三,《四部丛刊》本。

白廷玉因德才兼备而被选中任用为常州教授,江南诸文士皆认为其当之无愧,并纷纷写作诗文为其饯行。戴氏先以侧面烘托的方法突出了白珽在江南文坛被认可的程度,之后介绍了白珽的身世。白珽本是戴氏同乡舒文靖之后,十岁而孤,随母寄养于白家。戴氏认为白珽虽然以白为姓,但还应身归舒宗。能详细了解其身世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戴氏与白珽交情非同一般。戴氏也见证了白珽弟兄相逢的一幕,大德庚子年(1300),在白珽五十三岁之时,同族兄弟舒子谟去看望时为毗陵教授的白珽,戴氏作《乡人舒子谟与毗陵白教授为同产兄弟,尝以书信问,大德庚子季秋始往见之》一诗:“人生无限相逢乐,何似白头寻弟兄。喜鹊灯花数行信,鲈鱼荨菜一杯羹。干戈留得身俱在,家世从来禄可耕。何日山资笑谈了,广平湖上共柴荆。”(《剡源佚诗》卷四)诗中洋溢着同族兄弟在迟暮之年得以见面的欣喜之情,戴氏为好友兄弟相逢而感到欣慰。白珽赴任太山学正之职时戴氏写《三次韵与廷玉》相送:“新妇矶头春雁归,谪仙亭上翠娥微。江山谈笑堪谁继,今古登临如此稀。坐久海云生砚岳,梦回淮月挂禅扉。红尘巷陌诗交少,杏子花开细雨违。”诗中流露出对知音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

戴表元与白珽最初相识的过程在戴氏《白廷玉诗序》中有所记载:“日余得白廷玉姓字于周义乌往还书中。其赋《铜浮沤》一篇,尤清驯可念。自是欲识廷玉,逢人辄问之。而廷玉授书北关数里外,栖栖然穷书生耳。时节一入城,不能与故人从容立谈而去,则余无自而接廷玉焉。一日,俨褒博之衣,忽来顾余逆旅中。辞倾意酣,慨然有古人班荆之喜,倾盖之诚。又出其自写诗数十百篇赠余,以其有以自重也,愈益念之。”(《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八)可见戴氏最先接触到的是白珽的一篇赋作,因欣赏其文而欲结识其人,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缘。直到白廷玉亲自拜访,二人一见如故,遂成为莫逆之交。

戴表元与诸位友人常常一起欢聚宴饮,诗文唱和,并以此为人生乐事。《八月十六日张园玩月诗序》云:“斯人之居斯世,虽学道不可以过劳。于是乎必有时节燕游咏歌之乐,以节适其筋骸,而调娱其血气。… …夫其游足以散劳而不烦,饮足以合欢而不乱,气清而能群,乐最而有文,是岂非学道者之所许,而骚人逸士之事也耶!”(《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戴氏提倡学者应劳逸结合,而与友人宴饮聚会、赏花玩月、吟诗作文则是非常高雅的放松方式。戴表元描写文人燕集的作品很多,有《杨氏池堂燕集诗序》《牡丹燕席诗序》《八月十六日张园玩月诗序》《游兰亭诗序》《客楼冬夜会合诗序》《城东倡和小序》及《千峰酬倡序》等。文人燕集,以诗文会友是戴表元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杨氏池塘燕集诗序》描写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聚会:

丙戌之春,山阴徐天祐斯万、王沂孙圣与、鄞戴表元帅初、台陈方申夫、番阳洪师中中行,皆客于杭。先是,霅周密公谨,与杭杨承之大受有连,依之居杭。大受和武恭王诸孙,其居之苑御,多引外湖之泉以为池。泉流环回斗折,涓涓然萦穿径间,松篁覆之,禽鱼飞游,虽在城市,而具山溪之观。而流觞曲水者,诸泉之最著也,公谨乐而安之。久之,大受昆弟捐其余地之西偏,使自营别第以居,公谨遂亦为杭人。杭人之有文者,仇远仁近、白珽廷玉、屠约存博、张楧仲实、孙晋康侯、曹良史之才、朱棻文芳日从之游。及是,公谨以三月三日将修兰亭故事,合居游之士凡十有四人,共燕于曲水。〔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丙戌(1286)三月三日,戴表元与客居杭州的诸位友人在杨氏池塘燕集,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旧事。虽然相约聚会的十四人中有六人因故未至,但参与者依然热情高涨,饮酒赋诗,直抒人生感慨,面对国家变故和人生磨难,能够在同道者中找到一些共鸣和安慰。《城东倡和小序》记录了一次规模很小却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的燕集:“盖自弱冠出游,至于今阅历三纪,平生所过从延接,贵贱浮沉,贤愚聚散,无虑千数。至是而始略知夫交之难,而尤未知群之难也。非群之道难于交,而交之可致,不如群之不可致也。交之群莫盛于杭。于是岁在大德戊戌,嘉兴顾伯玉客于杭城东,杭之贤而文者皆与之游。而屠存博、白廷玉,以岁晏立春前一日过庐,清谈剧饮甚适。既少倦,即相与循关坰,步江皋,眺太白、钱镠之荒墟,吊陶朱、子胥之遗迹,意色苍莽,襟神飞竦。退而存博遂先成古诗二韵六言五章以纪其事,既而廷玉有和,伯玉又既和,又别为诗,而张仲实、陈无逸诸贤,又并和伯玉之诗,和诗遂不可胜纪。其气如椒兰之交袭而郁也,其声如箫钟之迭居而不乱也,其类如针芥磁铁之不相违而相入也。噫嘻美哉,其群矣哉!余也山野土木之人,无能预于兹集,而知旧怜其流离,每不疏外,辱以小序见命,不敢固辞。”(《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这篇文章记载了大德戊戌年(1298)立春前一日在杭州的一次聚会,聚会的规模很小,只有顾伯玉、屠存博、白珽三人,宴饮赏景,并写诗以纪其事。之后又有张仲实、陈无逸等诗人相和,因而由此次聚会产生的诗歌作品颇丰。戴表元本人并没有参加此次聚会,但应友人之邀写此篇诗序以记其事。

戴表元一生交游广泛,交游活动既丰富了他的生活,也为他带来了大量的人脉,同时在与其他文人的雅集唱和过程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他“东南大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虽然交游活动为戴表元带来了一些名利,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氏与人交往并不是带有功利性目的的,而主要是出自寻求知音的一片真心,并以此来摆脱人生中的孤独寂寞。因而戴表元因交游而创作的诗文并没有应酬之辞的浮华,而是体现出真实质朴的情感和对至交知己以心换心的真诚,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