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创建和发展

王明华

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院校专业调整动了浙江大学这一“东方剑桥”的元气,但同时也给予了浙大发展新兴学科的良好机遇。

1958年,浙大在电机系建立了半导体专业。同年,教育部批准浙大创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1960年,无线电技术系正式成立。当时的浙大与整个国家一样,建设热情高涨。在全校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于1960年创建了与国防相关的10系、11系;在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原之江大学的校园,新建了浙大三分部,10系与11系于1961年搬迁至此。后因国家遇上三年困难时期,规模较大的10系和11系无以为继,于1962年被撤销,原属两系的学生分别进入相应的其他系,其中60多人进入无线电技术专业,无线电专业由此扩大到四个班。

1963年,无线电系搬迁至浙大三分部,并于1996年全部搬回玉泉校区。其间,半导体材料方向在硅烷法研制高纯硅单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研究规模扩大,归入材料系并于1978年首先搬迁至玉泉校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院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半导体激光器与光导纤维为核心的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受集成电路原理与技术的启发,集成光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兴起,其中美、日、英、法等国水平较高。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原半导体专业部分教师发起并组建了集成光电子学研究室,以本科生毕业设计为起点,开展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教学与科研,并逐步建立起部分研究设施。

创建初期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室

基于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已把半导体光电子与集成光学技术列为21世纪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此,集成光电子技术研究室决定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集成光波导理论与集成光学器件技术为主攻方向,聘请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原所长王启明院士,国际知名学者、东京大学教授多田邦雄为客座教授,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集成光学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特色。

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包括浙大在内的全国10所高校正式建立光电子技术专业。浙大光电子技术专业于当年即正式招收本科学生。

1985年前后,光电子学研究室获教育部、浙江省科委重点发展项目资助共计70万元,添置了包括100级超净室及光刻系统设备、电子束镀膜设备、双层扩散炉、液相外延系统、光波导测试系统在内的多种教学、科研设备。之后,研究室又获学校20万元的科研资助,用于开展本科、硕士研究生培养。

在一批高素质毕业生,如郑立荣、冯浩、吴志武、林瑜等的通力合作下,本专业获得首批国家“863计划”项目,获得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线电系也首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本专业还获得首个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并获得浙江省科委国际合作项目、日本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日本精工技研合作项目、华为和浙江南方通信重大横向合作项目等,同时增加了工艺、测试研究设备,并对全校开放。

离子交换后的玻璃基片

PLC功分器成品

光电子学研究室、光电子技术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至21世纪初已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工艺与测试系统,在集成光波导理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硅基、光学玻璃基集成光波导器件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形成了既各自奋斗又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与日本、美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关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先后发表了众多高水平研究论文,申请了大量发明专利并得到了国家专利局的重视。

光电子技术专业于1992年并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其独立招收本科生7年期间,宋南辛任教研室主任,康晓黎任党支部书记,朱祖华任实验室主任。集成光电子学研究室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努力拼搏,虽经风风雨雨,仍然生机勃勃。

20世纪是微电子时代,由于工业基础与观念上的差距,我国没能赶上这一潮流,以至于现在每年要花3000多亿美元进口集成电路等元器件。如今,我国正从多个方面奋起追赶。

2001年10月,日本精工技研董事长访问光电子学教研室

随着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技术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21世纪迎来了光、电子相结合的时代。愿光电子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