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域赤潮灾害及防治
- 周燕等
- 19字
- 2020-06-24 17:26:06
第二章 浙江海域主要赤潮生物及其影响因子
第一节 赤潮分类及过程概述
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载入《中国浮游生物名录》的有63种,包括硅藻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隐藻2种、金藻1种、原生动物1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赤潮判断标志和标准,常用的依据有二类:一是表象判断。根据水体变色、水体发臭、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死亡情况等判断是否发生赤潮及赤潮的程度。二是生物学标志。一般采用安达六郎(1973)根据发生在日本的140余起赤潮的调查统计,提出根据不同体长赤潮生物密度界线来判断赤潮是否发生及确定赤潮程度。
依据赤潮发生的空间位置、营养物质来源及水动力条件,我国赤潮灾害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上升流型、沿海流型、外海型等几种类型(见表2-1)。
表2-1 各赤潮成因类型的基本特点
资料来源:赵冬至,等,2003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维持、消亡四个阶段,其生消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物理、化学、生物控制因子如表2-2所示。化学因子主要指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氮、磷、硅)、微量元素和某些特殊的有机物等。由生物因子控制的赤潮需要该区域有赤潮生物细胞和底栖休眠孢囊。另外,赤潮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赤潮生物自身具有的生物学特征,如生活周期、增殖率、孢囊形成与萌发等也决定着赤潮发生的周期性和赤潮的持续性。就海水的物理性质而言,水体稳定性、水体交换率、上升流的存在,适宜的水温和盐度、风力、风向、气温、日照强度、降雨和淡水注入等赤潮发生和延续所要求的外部必备环境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生长、分布等产生直接影响。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赤潮的形成与消亡,并在特定情况下成为赤潮某一阶段的控制因子。
表2-2 赤潮生消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物理、化学、生物控制因子
资料来源:华泽爱,1994
起始阶段:海域具有形成赤潮的生物种(包括营养细胞或孢囊),海水各种理化条件能满足该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中,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孢囊大量萌发,竞争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可逐渐发展到一定的种群数量。
发展阶段:海域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光照、温度、盐度等因子继续保持有利于赤潮生物发展的状态,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并迅速形成赤潮,同时,原先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也可能有个别种随赤潮出现而增多。在这一阶段,任何环境因子的改变都有可能阻碍、推迟或终止赤潮的形成。
维持阶段:这时赤潮生物种群数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补充状况。
消亡阶段:引起赤潮消亡的原因包括营养物质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遇台风、降雨等各种引起水团不稳定性的因子,温度的突然变化超过该种赤潮生物的适应范围,造成赤潮生物大量死亡,赤潮现象就逐渐或突然消失。这往往是对渔业危害最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