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寅传
- 《刘寅传》编纂委员会
- 1010字
- 2020-08-27 23:37:13
电台人员生活待遇优厚
时令到了初春时节。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群众生活日渐难熬,红军补给也相当艰难。加之国民党政府对红区的封锁和国民党军的围困,物资愈益缺乏,就连食盐也被禁止输往红区,游商和小贩也严禁进入红区叫卖。部队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六个铜板,连红米饭、南瓜汤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得到的。
电台人员的伙食要好得多,组织上对他们还是尽其所能地给予物质上的照顾和关怀,比如技术人员夜间工作有夜餐,或一碗红米稀饭,或一把炒黄豆,而在秋天,端上来的就是一碗蒸红薯。报房的电灯那可是稀罕玩意儿,刺眼的亮,常常吸引邻居孩子们在此窗外借光玩耍,光膀子的,光屁股的,熙熙攘攘。屋内的“嘀嘀嗒嗒”,屋外的叽叽喳喳,俨然奏出一曲美妙的山村协奏曲。孩子毕竟是孩子,隔窗看见电台人员吃夜餐,直直地瞪着眼盯着,那个馋呀,直流哈喇子。这时,刘寅他们往往抓把炒黄豆或拿几块红薯与小朋友们分享,偶尔还能吃上一块大肥肉,简直像过年。在孩子们的眼中,刘寅他们就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好人。
至于技术人员的技术津贴那就更可观了。刘光甫的技术津贴为每月100块大洋,王诤50块大洋,刘寅30块大洋。要知道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的津贴只有5块大洋。于是在红军中曾一度出现“技术干部是爷爷,军政干部是父亲,后勤干部是孙子”的牢骚话。
对这些特殊照顾,刘寅他们每每感到不安,多次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申请免发技术津贴。朱德总司令对大家的请求,除了书面嘉奖外,还是保留了一定的数量。参谋处长郭化若对他们说,总司令的意思是,你们同普通战士要有所区别。这一举措充分表明红军总部对新技术的重视和对掌握新技术人员的殷切期望。在总司令部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后,刘寅他们只得照此办理,一一收下。不过刘寅还是想出了新的点子:等前方指挥员到总部开会时,便邀请他们“搓一顿”,有一次王诤、刘寅同红六军团指挥员王震“打牙祭”,这位开国上将当时一边大嚼大鸡腿,一边说“香,真香!”直到20世纪80年代,王震就任副总理后,一次见到刘寅时,他老人家依然念叨那次“打牙祭”。其他大部分积攒的技术津贴后来他们都贡献了出来,买了红区的公债。
“打牙祭”,当地方言,战士们也戏称“打土豪”。只要无战事,刘寅等技术人员每逢发放技术津贴的时候,都会分别请学员和担架队、监护队的战友们吃一顿。当时,一个现大洋就能摆一桌上好的饭菜。红小鬼胡耀邦也曾“打”过刘寅的“土豪”。
除此之外,刘寅还曾通过邮局试探性地给家中邮汇几块大洋,不知能否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