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布鲁斯的起源

十六世纪,欧洲殖民者展开了大规模的黑奴贸易活动,一批又一批的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美洲黑人数量增至一千多万。随着黑奴的到来,美国劳动力得到空前提高,与此同时,黑人文化也开始融入了美国社会。美国的黑奴主要来自西非的几内亚湾,从塞内加尔到安哥拉一带。因此,美国的黑人音乐实际上是西非音乐基因的转移,更是一种非洲-美国的融合体。

在非洲黑人的生活中,音乐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即便到了美国,他们虽然过着被奴役的生活,但却始终保持着很多来自非洲的文化传统。

在“蓄奴制”时代,一代又一代的黑人在白人的鞭子下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劳动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几代黑人都遭受着同样的命运,不是累死就是被处死,几百年的艰苦岁月充满了痛苦和忧伤。

figure_0042_0013

奴隶拍卖

奴隶主虽然不给黑奴一点人身自由,但是在音乐上他们对黑人比较宽容,因为在很多时候白人们要用黑人的音乐天赋来为他们取乐,有些奴隶主甚至鼓励黑奴学习音乐,因为黑奴一旦拥有音乐技能,他们就可以把黑奴租给其他奴隶主为他们获取利益,或者在转卖黑奴时也能因此而抬高价钱。因此,奴隶在田间劳动时不许相互说话,但是允许唱歌,于是,黑奴们就用白人听不懂的俚语演唱,进行交流,同时也通过歌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的苦闷。慢慢的,一种原始的歌唱形式——布鲁斯,在白人仅有的“宽容”中诞生了。

到了十九世纪,在美国南部的田野上,随处可以听到黑人的歌唱。此时,他们歌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同时也为疲劳的身体和精神寻求一丝缓解,所以,此时的演唱形式变得相对固定了一些,经常由一人领唱,其他人一起以合唱的形式进行呼应。领唱者经常发出颤音或滑音,以及假声、啸叫等源自非洲民间的发声方法。这种粗俗的演唱形式被称为“田间呼喊”(Field Hollers)。

figure_0043_0014

黑奴在棉花地里劳动

随着“田间呼喊”的出现,一领一答的“呼应式”演唱形式开始一步步的在种植园中得到发展,这种无伴奏的集体劳动歌曲不但可以为他们的劳动统一节奏,同时还可以调节劳动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音乐的价值开始在黑人自身中得到体现。由于这种演唱形式在种植园中得到发展,于是被称为“种植园歌曲”(Plantation Song)。“种植园歌曲”后来又发展成美国最早的一种黑人流行音乐形式“黑人游唱剧”(Minstrel)。

1865年,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蓄奴制”被取消。黑人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他们的生存没有得到任何保障,填饱肚子依然是他们的首要问题,于是,他们只好回到原来的奴隶主手下去工作,而白人给的报酬少得实在可怜,可黑人为了生存只能廉价出卖他们的劳动力。

在重建南方的时期(1865~1877),看似自由的黑人大部分依然在农场里干活,但是随着种植园经济的衰落,集体劳动歌曲失去了生存环境,这些被白人雇佣的农奴不再集体劳动,而是分散在田间各干各自的活。于是,“田间呼喊”不再像“种植园歌曲”那样聚集在一起演唱,逐渐发展出了一种以独唱为主的“田间呼喊”。此时的呼喊更多的是用来表达黑人压抑的内心情感。事实上,歌唱无法减轻劳动的苦累,但是它能够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充实。

从音乐角度来看,“田间呼喊”对布鲁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声音高亢、嘹亮,拖长音,语调中带有上升或下降的滑音,稍作停顿后,接着演唱下一句。它的旋律乐句较长,通常没有歌词,一般采用一字多音的曲调。“田间呼喊”可以说是黑人最早借用旋律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田间呼喊”就是布鲁斯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