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洋风格
西洋乐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二三十年代,交响乐在上海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古典音乐及管弦乐手法也经常在时代曲的配器中得到运用,如《恋之火》(白光演唱)、《凤凰于飞》(周璇演唱)、《青春之歌》(周璇演唱)等歌曲均采用了管弦乐编曲。
1920年代,我国的歌曲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艺术歌曲成为该时期的重要代表,如《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梅娘曲》(田汉词、聂耳曲)、《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黄自曲)等歌曲广受大众喜爱。
受到艺术歌曲的影响,流行歌曲中也出现了此类作品,这些歌曲主要由那些受过声乐训练的歌手演唱,带有美声唱法的技巧,比较讲究正规的咬字与行腔,旋律具有舒缓、优雅的艺术歌曲倾向,编曲经常以管弦乐为基础。如1940年代著名歌星李香兰、欧阳飞莺都曾受过专门的声乐训练,她们演唱的很多歌曲都带有艺术歌曲倾向,如李香兰演唱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忘忧草》《海燕》《第二梦》,欧阳飞莺演唱的《香格里拉》等;周璇后期的一些作品也带有艺术歌曲的倾向,如《不变的心》《花样的年华》《青春之歌》等。三四十年代其他较有影响的艺术歌曲还有《初恋女》(戴望舒词、陈歌辛曲、黄飞然演唱)、《青春舞曲》(庆余词、新疆民歌、司徒容改编、黄飞然演唱)、《度过这冷的冬天》(陈歌辛词曲)、《永远的微笑》(陈歌辛词曲)、《夜半歌声》(田汉词、冼星海曲,1936年电影《夜半歌声》主题歌)、《热血》(田汉词、冼星海曲,电影《夜半歌声》插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