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严华、姚敏、白光、李香兰等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的繁荣和众多音乐家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该时期,创作力量逐步壮大,创作手法也日渐成熟,歌手的演唱技巧也较前一个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创作方面,除了黎锦光、陈歌辛之外,还有严华、姚敏、贺绿汀、严折西、李厚襄、梁乐音等;歌星除了周璇之外,还有龚秋霞、白虹、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欧阳飞莺等。

figure_0125_0092

严华(1913~1992)[1],原名严运华,江苏南京人,歌曲作家,歌手。1913年出生于北平,从小喜欢京剧和唱歌。1929年,他从北平尚志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去了天津工作。

1930年5月,在黎锦晖率“明月歌舞团”赴天津演出时,他面见了黎锦晖。严华个子一米八十多,相貌英俊,给黎锦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1931年春,黎锦晖派黎锦光赴北平招生时,将严华招入团中。

在“明月歌舞团”,很多男演员都兼任乐手,严华入团后也在乐队弹钢琴、吹大号,同时参与演出歌舞剧。在此期间,他跟随黎锦晖学习作曲。随后,百代公司为他录制了歌曲《银汉双星》(与王人美合唱),成为他的第一张唱片。时至1932年,严华已成为团里的主要男演员。

1933年初,“明月社”走向瓦解。严华经多方努力,组建了“新月歌舞剧社”,并邀请黎锦晖担任名誉社长,自己担任剧务主任。几个月后“新月”又因入不敷出而停办。不久,他又组建了“新华歌剧社”。1934年,严华以“新华社”的名义开始组织演员到各大电台播音,很快便成为仅次于“明月社”的播音团体。在1934年的“三大播音歌星竞选”中,“明月社”的白虹获得冠军,而此时已是“新华社”成员的周璇则获得了亚军。但好景不长,一年多之后,“新华社”停办。1935年,黎锦晖重组“明月社”。1936年初,严华又回到了“明月社”。

严华的创作开始于1930年代中期。1936年,严华和周璇订婚后,两人在杭州旅行时,西湖美景激发了严华的灵感,他创作了《扁舟情侣》一曲,后来经胜利唱片公司灌录成唱片,迅速风靡全国。此后,严华为周璇创作了《新对花》《五更同心结》《花花姑娘》《花开等郎来》《麻将经》《银花飞》《留兰香》《跳舞场》《海月情花》《一颗甜心》《明月相思夜》《小鸡小羊》等一批歌曲。

1937年,严华为姚莉创作了《卖相思》和《金丝鸟》,使姚莉一举走红。后来,姚莉的哥哥姚敏结识了严华,并向其学习声乐和作曲技巧。1939年,在严华的帮助下,姚敏推出了他的第一首时代曲《相思泪》。后来,严华又陆续为姚敏创作了《半夜三更调》《穷富之爱》;为姚莉创作了《断肠花》《一朵残花》,以及为其二人创作了男女对唱歌曲《我怎能不爱你》《月媚花娇》等一批时代曲,对姚敏、姚莉的走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年,严华和周璇结婚。但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四年,1941年两人因婚姻破裂而离婚。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华出任由远东制造厂改组而成的中国唱针厂股份有限公司经理。1955年1月,该公司与大华制针厂合并,严华担任副厂长。后来,几大工厂被合并为中国唱片厂。严华先在唱针车间任职,不久被调入发行所,1962年调入唱片编辑部,再次和黎锦光成为同事,直至1978年退休。

“文革”期间,严华受到了很大冲击,他所珍藏的唱片在那个时候被毁。1992年1月11日,严华因患肺炎病逝于上海,享年八十岁。

严华常用的笔名有嘉玉、鸿山。在创作上,严华的音乐风格主要以民族曲风为主,擅长创作带有民歌、戏曲风格的歌曲,代表作品有:《月圆花好》《扁舟情侣》《卖相思》《银花飞》《难民歌》等。作为三四十年代为数不多的男歌手之一,他曾灌录了《桃花江》(与周璇对唱)、《哈恰恰》《一个小东西》《莫记仇》《可爱的鲜花》《野花朵朵鲜》《秋江忆别》《人海飘航》(与白虹对唱)、《爱如金玉》(与白虹对唱)、《人生多岔路》(与龚秋霞对唱)、《四季问答》(与龚秋霞对唱)、《爱的波折》(与李丽华对唱)、《百鸟朝凰》(与李丽华对唱)、《大地之歌》(与梁萍对唱)、《并肩前进》(与姚莉对唱)、《叮咛》(与周璇对唱)、《扁舟情侣》(与周璇对唱)、《探情》(与周璇对唱)等一批时代曲。

姚敏(1917~1967),原名姚振民,上海人,歌曲作家。1919年出生于上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35年,他进入“大同音乐社”但任伴奏,演奏曼陀铃。

figure_0127_0093

1939年,姚敏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时代曲《相思泪》,并在严华的帮助下由他的妹姚莉灌录成了唱片并走红。1941年,姚敏为“国华”影片公司拍摄的《恼人春色》谱写了《划船歌》和《种花曲》两首插曲;1945年,他又为“华影”拍摄的歌舞片《凤凰于飞》创作了《合家欢》和《感谢词》两首插曲;1947年,他为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花外流莺》创作了《桃李春风》和《诉衷情》两首插曲;1948年,他为白光主演的《柳浪闻莺》创作了《秋夜》和《我是浮萍一片》,经白光演唱后十分走红。

姚敏创作的代表作品有《第二梦》《恨不相逢未嫁时》《祝福》《蕾梦娜》《如此上海》《相思梦》《蜜意情怀》《月下佳人》《送哥行》《丁香》《离愁》《三年别离又相逢》《蔷薇花》《纺棉花》《江南之夜》《大地回春》《郎是春日风》《喜临门》《秦淮河畔》等。

姚敏不仅能够作词、作曲,同时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男歌手之一,他曾录制了《田园之歌》《苏州河边》(与姚莉对唱)、《永远不分离》(与周璇对唱)、《花锣花鼓》(与李丽华对唱)、《马来风光》(与姚莉对唱)、《青山绿水》《春泛街头》(与谷莺对唱)、《迎春歌》(与姚莉对唱)、《女大当嫁》(与张帆对唱)、《星心相印》(与周璇对唱)、《何处是青春》(与姚莉对唱)、《花月佳期》(与白虹对唱)、《乡下人》《丁个儿铃鼓铛》(与梁萍对唱)、《天长地久》(与周璇对唱)、《苏三》(与姚莉对唱)、《郎情妹意》(与李丽华对唱)、《心心相印》(与姚莉对唱)、《三轮车夫歌》(与姚莉对唱)等一批时代曲。

1950年后,姚敏南下香港发展,成为香港时代曲创作的中坚力量。他常用的笔名有:梅翁、秦冠、杜芬、周萍、萍戈等。

李厚襄(1916~1973),1916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歌曲作家。1930年代他开始为百代唱片公司和上海各影业公司作曲,既能作曲也能填词,还擅长吹奏口琴。他在创作中常用笔名有司徒容、侯湘、水西村、高剑声、吕宁。

figure_0128_0094

1940年,李厚襄凭借一曲《丁香树下》(龚秋霞演唱)而成为上海歌坛的作曲红人,在1940年代前期,他为“百代”和“胜利”两大唱片公司创作了《郎是春日风》《可爱的秋天》《忆良人》等一批流行歌曲。1944年,李厚襄为“华影”拍摄的影片《鸾凤和鸣》创作了插曲《真善美》,经周璇演唱后产生了广泛流行。1946年至1949年是李厚襄的创作高峰期,他陆续创作了《恨不钟情在当年》《岷江夜曲》《听我细诉》《陇上一朵玫瑰》《你真美丽》等经典名曲。

在感情生活中,李厚襄曾爱恋过周璇但二人最终没能成为恋人。但是在长期交往中,李厚襄以君子的风度成为周璇最好的朋友,周璇每当遇到困难时,她总是会向李厚襄倾诉与求助。他在生活中也给了周璇很大帮助。1949年李厚襄移居香港,并成为五六十年代“港派时代曲”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李厚襄的代表作品有:《魂萦旧梦》《真善美》《秋夜》《母亲你在何方》《月下的祈祷》《垄上一朵玫瑰》《你真美丽》《恨不钟情在当年》《岷江夜曲》《大地之春》《郎是春日风》《忆良人》《陋巷之春》《听我细诉》《侬本痴情》《露珠和蔷薇》《春游曲》《祝婚曲》《歌舞今宵》《正在想》《南岛之夜》《杨柳枝》《荔枝红》《湖畔良宵》《今夜的街灯》《鼓浪屿情歌》《我对镜儿照》《流浪之歌》《春花人面》《秋雨送相思》《深闺恨》《乘风破浪》《桃花朵朵开》《苏堤春晓》《贺新年》《蝴蝶飞》《候郎曲》《大地之春》《玫瑰》等。

figure_0129_0095

严工上(1874~1953),歌曲作家、演员。原名严达,工上是其艺名。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安徽人。少年时就读于江苏江阴南菁书院,曾留学日本,精通英语、日语和绘画,精通昆曲和多种中西乐器。1922年,开始参加黎锦晖的“明月音乐会”活动;1925年进入神州影业公司,出演的首部电影是《不堪回首》,到1947年为止,他先后在国光、长城、民新、友联、明星等电影公司参与拍摄了一百零三部电影。1932年,他首次为明星公司电影《自由之花》谱写主题歌《良辰美景》,此后十余年先后为二十余部影片谱写插曲,如1934年的《空谷兰》插曲《空谷兰》和《凤求凰》,《二对一》插曲《华光之歌》和《侬心许》,1935年的《夜来香》插曲《夜来香》,1936年的《春之花》同名主题歌及插曲《野花香》等。

1939年,“华成”影业公司拍摄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木兰从军》,严工上为其谱写了三首插曲《月亮在哪里》《童谣》和《三人同走一条道》,尤其是陈云裳和梅熹对唱的《月亮在哪里》在歌坛红极一时。

1947年,严工上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拍完此片不久他便脑溢血中风,后来病情日益恶化,于1953年3月5日去世,享年八十岁。

严工上的长子严个凡、三子严折西均为同时代的著名歌曲作家。严工上的代表作品有:《空谷兰》《童谣》《苏武》《月亮在哪里》《夜来香》(胡蝶演唱)等。

figure_0130_0096

严个凡(1902~1958),歌曲作家,严工上的长子。1902年生于浙江嘉兴,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1922年随父来到上海,加入黎锦晖的“明月音乐会”任乐师,曾和黎锦晖、张遇羲、孙杏叔、黄继善、杨九寰、严工上、严折西并称“灌音八仙”,1928年为黎锦晖的歌曲《人面桃花》《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等歌曲担任灌音伴奏。1936年,他随黎锦光率领的的“大中华歌舞团”赴南洋巡演时,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疯狂乐队》。该曲采用了戏曲化旋律,却配上了爵士乐的伴奏风格,由白虹演唱,一举走红。

1940年,他为艺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千里送京娘》创作了同名主题歌和插曲《空谷哀音》,其中《千里送京娘》成为李丽华的成名曲。1941年,他又为李丽华主演的《新茶花女》创作了一首《天上人间》,此曲历经数十年,久唱不衰,成为时代曲的经典之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疯狂乐队》《天上人间》《空谷哀音》《千里送京娘》《溜冰曲》《风云雷雨》《青山绿水》《看护小姐》《尽情欢笑》《水上人家》《桃花堤上春风软》《春来了》等。

figure_0131_0097

严折西(1908~1993),上海人,歌曲作家,是作曲家严工上的三子。1928年,严折西跟随黎锦晖参加“明月歌舞团”,任舞台美术兼乐师,在乐队中担任萨克斯管演奏。直到1935年,他一直跟随黎锦晖经历了“明月社”的起起落落。

1935年,严折西开始创作流行歌曲;1937年至1942年,他以“吉士”为笔名先后为王人美、严华、周璇、白虹、周曼华以及他的妻子薛玲仙创作了一批歌曲,其中包括王人美的《盼郎归》,严华、周璇的《爱的归宿》《卖烧饼》《一个小东西》《凄凉之夜》以及严华和白虹对唱的《人海飘航》等。

1947年,严折西为“大中华”拍摄的影片《歌女之歌》创作了插曲《知音何处觅》,由周璇演唱,广为流行;1948年,他又为“大同”影片公司拍摄的《柳浪闻莺》创作了一首经典歌曲《如果没有你》,该曲成为白光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1940年代初,经黎锦光介绍,严折西进入百代唱片公司,担任灌音部主任,直到新中国成立。

严折西不仅是位词曲作家,也是一位画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0年代他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美术编辑,曾为《十万个为什么》作过插图。在“文革”期间,严折西受到冲击,被打成“反革命”。平反后,于1983年3月被安排在上海文史馆工作,担任馆员。1993年病逝于上海,终年八十五岁。

严折西既能填词,又能写曲,音乐上既受民歌小调的影响,同时也受欧美风格的影响,擅长创作爵士、舞曲风格的作品。他常用的笔名有:庄宏、陆丽、严宽、丁方、吉士、吉姆、庄泽、严颉、严三、严禧、梅霞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如果没有你》《人隔万重山》《马兰风光》《同是天涯沦落人》《断肠红》《别走得那么快》《再来一杯》《得不到的爱情》《许我向你看》《知音何处觅》《陌上春》《春去春来》《节节花开》《月暗花残》《残梦》《相思吟》《何处是归宿》《冷巷歌声》《重逢》《两条路上》《告诉我》《我还有一线希望》等。

figure_0132_0098

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作曲家。他是一位学院派作曲家,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教授。1943年进入明星影业公司从事电影配乐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电影歌曲,同时期他还致力于救亡歌曲的创作和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常务理事及副主席等职务。1984年,转入二线,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他创作的歌曲作品主要通过电影而广为流传,如电影《马路天使》中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春天里》、电影《古塔奇案》中的《秋水伊人》、电影《船家女》中的《西湖春晓》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抗战歌曲《游击队歌》《保家乡》、钢琴器乐曲《牧童短笛》等。

梁乐音(1910~1989),歌曲作家,广东人。1910年生于日本。他对广东民乐颇有研究,擅长拉高胡、板胡、二胡等乐器。1942年,梁乐音开始发表作品,为电影《博爱》创作了同名主题歌。继《博爱》之后,他又为“华影”影片《万世流芳》谱写了插曲《买糖歌》。

figure_0132_0099

1942年至1945年,梁乐音为近二十部影片创作了三十余首插曲,如周璇主演的《渔家女》插曲《交换》,《鸾凤和鸣》插曲《红歌女》,1944年白光主演的影片《红豆生南国》插曲《寂寞的歌人》等。

1950年代,梁乐音移居香港。1951年,他为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月儿弯弯照九州》创作了同名主题歌,曾流传一时。1957年,他和词人李隽青合作,为李香兰主演的影片《神秘美人》谱写了《分离》和《梅花》两首插曲,在港台地区广为流行。1989年,梁乐音逝世于香港。

他在上海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交换》《买糖歌》《戒烟歌》《爱的赞美》等;南下香港后,他的创作产生了更大影响,代表作品有:《月儿弯弯照九州》《未识绮罗香》《梅花》《分离》等。

刘雪庵(1905~1985),作曲家,名晏如,字雪庵,四川铜梁人。1925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喜爱昆曲和民间音乐。1930年,他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进修戏剧和音乐,后转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萧友梅、黄自专攻作曲,于1936年毕业。时至1948年,刘雪庵共创作了二十多首电影歌曲。

figure_0133_0100

在刘雪庵创作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何日君再来》,该曲却使其一生饱受折磨。

《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原本是1937年由艺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三星伴月》的主题歌。刘雪庵作曲,编剧黄嘉谟作词,由主演周璇演唱。1938年,该片上映后这首歌曲迅速走红。1939年,由蔡楚生在香港执导的影片《孤岛天堂》,在影片中使用该曲作为插曲,由黎莉莉演唱。

1941年,李香兰再次将该曲录成唱片。在1943年的一次小型独唱音乐会上,李香兰演唱了《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租界工部局立刻传唤李香兰,怀疑她是通过歌曲在表达盼望国民党军队早日归来的含义。

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何日君再来》被定性为“黄色歌曲”、“反动歌曲”、“汉奸歌曲”。当时正担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来的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刘雪庵被定为“右派”,降职到图书馆当资料员。1966年,“文革”爆发后,刘雪庵被扣上了“汉奸”、“反革命”的帽子,身心遭到严重摧残。“文革”结束九年后,刘雪庵得到平反,该曲被摘掉了“汉奸歌曲”的帽子,但是“黄色歌曲”的帽子却一直还被扣着。1980年代初,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传进大陆而再度走红,但是却又被误认为是“精神污染”、“汉奸歌曲”因此再度遭禁。一桩桩历史冤案,使得这首歌曲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争议。

几十年来,尽管这首歌曲争议很大,但是因其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而经久不衰,并成为华语歌坛的经典名曲。

新中国成立后,刘雪庵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任教。他的代表作品有:《何日君再来》《长城谣》《红豆词》《流亡三部曲》《飘零的落花》《早行乐》《采莲谣》《菊花黄》《满园春色》《思故乡》《弹性儿女》等。

figure_0134_0101

刘如曾(1918~1999),词曲作家,原籍江苏常州,1918年生于上海。自小爱好音乐和戏剧。1942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系,课余曾为话剧配乐。1945年参加雪声剧团,致力于越剧音乐改革。1947年加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从事流行歌曲创作。他的作品曲风委婉,旋律柔美,常用笔名有金流、刘今。1950年代起,他主要转入越剧音乐创作,曾参加越剧《西厢记》《祥林嫂》的音乐创作,多次获奖。1999年,刘如曾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明月千里寄相思》《晚安曲》《女神》《自君别后》《骑马到松江》《春来人不来》《我要为你歌唱》等。

陈瑞祯,歌曲作家。他是一位非专业歌曲作家,本身从商,创作是他的业余职业,但是他“慎思谨笔”,他所创作的歌曲具有很高的质量。1940年代,陈瑞祯开始创作歌曲,曾为百代公司、长江影业公司、新时代影片公司创作歌曲。他的作品曲调柔美,委婉如诉,其中不少作品具有西洋风味和爵士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等着你回来》《怀念》《何处是儿家》《今夕何夕》《春风带来烦恼》《遥远的爱》等。

figure_0135_0102

黄贻钧(1915~1995),作曲家、指挥家,笔名黄元之。生于苏州,祖籍湖南浏阳。其父是一名音乐教师,自幼受父亲影响爱上音乐。1930年,考入“苏中”高中师范科,在校时勤练钢琴,自学成才。1934年,进入上海百代公司国乐队任演奏员,同时开始作曲。1937年,他被免试招入国立音专,学习小号,兼修大提琴、中提琴,1941年毕业。1936年至1958年,他先后在联华、新华、上影等电影公司担任作曲,1938年至1941年,他在上海工部局乐队任演奏员,1953年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及首席指挥。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岁。他的代表作品有:《莫忘今宵》《红灯绿酒夜》《梅花操》《牛背情歌》《归来吧》《雨濛濛》《凌波仙子》《孩子睡吧》《春天的花朵》等。

figure_0135_0103

陈蝶衣(1909~2007),原名陈元栋,江苏武进县人,词作家、剧作家、著名报人。十几岁时他从家乡来到上海,1933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份较有影响的娱乐报刊《明星日报》,1941年创办著名刊物《万象》,出任主编。他从1940年代初开始创作歌词,1952年移居香港。作为一代词作家,他创作了三千多首歌词,他的词作文风优雅,暗喻性强,具有浓厚的文学性。他常用的笔名有:方忭、陈式、狄薏、方达、狄慧、狄珊、辛夷、叶凡、叶绿、梁佩琼等。他在上海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香格里拉》《凤凰于飞》《合家欢》《爱神的箭》《前程万里》等,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给我一个吻》《寒雨曲》《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何必旁人来说媒》《我是一只画眉鸟》《卖汤圆》《我有一段情》《留恋》等。

范烟桥(1894~1967),词作家、编剧。1894年出生于苏州同里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范葵忱为江南乡试举人。父亲在范烟桥年幼时,嘱其读经书,但范烟桥不喜经文,却爱读母亲严云珍藏的弹词和小说,为不让父亲知晓,他于晨晚间枕边偷读,由于用眼不当,造成近视。长大后,喜带墨镜。

figure_0136_0104

1907年,十四岁的范烟桥就读于同川公学,初涉文、史、地、诗歌、小说。191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吴长元公立中学(苏州草桥中学前身)。1922年范烟桥随家迁居苏州,在苏州期间,他与苏、沪、锡报界文人密切交往,并受到多家杂志、报纸的约稿,写短篇小说、随笔、弹词等。1932年,他受聘于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1933年,他写作了《诗学入门》,编辑了《销魂词选》,由中央书局出版。1936年,范烟桥开始与影剧界接触,他被召至上海,任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1937年抗战爆发,明星影片公司停业,范烟桥合家回到同里老家避难。1940年,他出任金星影业公司文书,为国华影业公司改编电影剧本《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等,拍成电影后,连连叫座,周璇主演的《西厢记》,由他创作的主题歌《拷红》《月圆花好》在国内广为流行。1942年,他为国华影业公司编写电影剧本《无花果》《解语花》。1947年,由他所撰写的电影剧本《陌上花开》经修改后,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易名《长相思》,其中由他作词,陈歌辛谱曲、周璇演唱的歌曲《夜上海》风靡全国。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文革”期间,范烟桥备受冲击,1967年3月28日在忧郁中病逝于苏州寓所,终年七十四岁。

范烟桥的一生深涉文学和教育。文学创作颇丰,著作等身,尤其在小说创作与研究、电影剧本和旧体诗词创作、报纸杂志编辑、地方文献收集、文物保护等方面,卓有成就。他创作的歌词代表作品有:《夜上海》《花样的年华》《拷红》《月圆花好》等。

figure_0137_0105

李隽青(1897~1966),上海人,词作家,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他的词风通俗浅显、接近口语,但感情深邃,深入浅出。早在上海时期,他就开始创作歌词,代表作品有《鸾凤和鸣》《真善美》《不变的心》《三年》《莫负青春》《小小洞房》《十里洋场》《桃李争春》等;1949年,他由上海到香港发展,曾为多部电影创作歌词,其中著名的《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歌词就出自他的手笔。其他词作有:《梅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有一天等到你》等。

figure_0137_0106

白虹(1919~1992),原名白丽珠,1919年出生于北京。1930年考入黎锦晖的“明月社”,并且很快成为主要演员,先后参演了《三蝴蝶》《月明之夜》《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歌舞剧。1934年6月,上海《大晚报》举行“广播歌星竞选”,她获得冠军,被誉为“歌后”。1930年代中期白虹与黎锦光结合,生下一女。1940年,白虹进入金星电影公司,主演了《无花果》《孤岛春秋》《玉碎珠圆》和《天荒地老》四部电影,在影片中多首由她演唱的主题歌和插曲使其名声大震。1950年,她与黎锦光离婚,后又与话剧演员毛燕华结婚。1955年,白虹进入铁道部文工团工作,主演了《南京路上好八连》《母亲》等话剧,1979年退休。1992年5月28日,白虹因患癌症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白虹擅长演唱偏向于轻松活泼的歌曲,特别是擅长爵士风格的歌曲,如《恼人的夜雨》《爱情与黄金》《雨不洒花花不红》《疯狂乐队》等。由于白虹的国语发音准确,在那个全社会都在推广国语的时期,她的演唱尤为受到关注。

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莎莎再会吧》《埋玉》《蔷薇花》《郎是春日风》《苏州夜曲》等。

figure_0138_0107

白光(1920~1999),原名史永芬,河北涿州人,1921年生于北平,父亲为国民党爱国名将商震部队的军需处长。学生时代她曾参加北平沙龙剧团,演出过曹禺的名剧《日出》。1937年,白光到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攻读艺术系,后在《东亚平和之道》中担任女主角。从影后,改用艺名白光。她曾先后拍摄过二十多部影片,成名作是《桃李争春》,她自己比较满意的影片是《十三号凶宅》。由于她擅演风骚妖媚的坏女人,因此得到“一代妖姬”的称号。

白光亦影亦歌,年轻时她曾和李香兰同拜日本歌唱家三浦环学习声乐。白光的电影是“每片必歌”。在影片《桃李争春》《十三号凶宅》《悬崖勒马》《626间谍网》中她都自己演唱插曲。1948年,白光和龚秋霞联袂主演了一部歌唱片《柳浪闻莺》,白光在该片中一共演唱了七首歌曲。

1953年,白光赴日本经商,在东京银座区开设了一间夜总会,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后来又回到香港,淡出影坛;后来又移居马来西亚,住在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因结肠癌在吉隆坡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上海时代曲时期,白光是最具国际性的一位歌星,她的演唱风格和同时期的其他歌手相比,具有很强的个性,她擅长演唱爵士风格的歌曲,她那低沉而慵懒的中音唱腔,加上略带沧桑的浑厚音色,使其带有浓郁的白光印记。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恋之火》《如果没有你》《假正经》《等着你回来》《桃李争春》《魂萦旧梦》《相见不恨晚》《秋夜》《彷徨的心》等。

李香兰(1920~2014),原名山口淑子,日本人,1920年生于奉天(今沈阳)近郊的北烟台,并在中国长大。她的祖父是佐贺县的汉学学者,受其影响,父亲山口文雄早年到中国学习。

figure_0138_0108

李香兰在学生时代就跟随一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波多雷索夫人学习声乐,后来又跟随贝拉·马泽尔女士和三浦环女士学习声乐。曾在广播电台担任歌手。1938年,她进入“满洲映画协会”,曾出演了《蜜月快车》《富贵春梦》《东游记》《铁血慧心》《白兰之歌》《支那之夜》《迎春花》《我的黄莺》等宣扬“伪满”的影片。

李香兰因受过专门的声乐训练,具有良好的声乐功底,她演唱的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多歌曲都带有艺术歌曲的风格。从1930年代末开始到1940年代中期,她和上海百代公司合作录制了一批流行歌曲,如《再见吧,上海》《第二梦》《忘忧草》《恨不相逢未嫁时》《海燕》《夜来香》等,尤其是《夜来香》一曲,传唱数十年而经久不衰。

抗战胜利后,她被当作女间谍而被软禁,准备处以极刑。后来,她的儿时好友俄国人柳芭从北京带来了她是日本人的身份证明,后被释放。1946年,李香兰被遣送回国。在临别前的轮船甲板上,广播中传来《夜来香》的歌声,令其不胜感叹。1950年代,李香兰曾应香港“邵氏”影片公司之邀,赴港拍摄了三部电影,并演唱了其中的插曲。

李香兰的演唱风格倾向于艺术歌曲的特点,她的歌曲都具有较高的歌唱难度,她的演唱十分讲究咬字行腔,她能良好地运用头腔共鸣,对声音力度的拿捏十分到位,强弱控制相得益彰,是当时上海时代曲歌星中最具实力的歌星之一。

1989年,中日合拍了电视连续剧《别了,李香兰!》(又名《再见李香兰》),讲述了李香兰在中国的明星生涯。主题曲《不要走》由日本创作人玉置浩二创作,后来被填上粤语歌词,即张学友演唱的《李香兰》。香港填词人周礼茂用中文歌词委婉地道出了后人对这位时代曲巨星的怀念之情。2014年9月7日,李香兰在东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李香兰》(作曲:玉置浩二作词:周礼茂演唱:张学友)

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

说不出借酒相送

夜雨冻雨点透射到照片中

回头似是梦无法弹动

迷住凝望你褪色照片中

啊……像花虽未红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可惜我听不懂

啊……是杯酒渐浓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照片中那可以投照片中

盼找到时间裂缝

夜放纵告知我难寻你芳踪

回头也是梦仍似被动

逃避凝望你却深印脑中

啊……像花虽未红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可惜我听不懂

啊……是杯酒渐浓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李香兰演唱的代表作品有:《夜来香》《卖糖歌》《恨不相逢未嫁时》《苏州夜曲》《兰闺寂寂》《乌鸦配凤凰》《身世飘零》《歌舞今宵》《梅花》《分离》《三年》《小时候》《十里洋场》等。

figure_0140_0109

龚秋霞(1918~2004),原名龚莎莎,江苏崇明人,从小在上海长大。1929年加入“梅花歌舞团”开始专门从事歌舞演出。1936年登上影坛,拍摄第一部影片《父母子女》,1937年,主演了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压岁钱》而一举成名。1938年,她主演了电影《古塔奇案》并担任插曲《秋水伊人》的演唱,该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1942年,由她演唱的歌曲《蔷薇处处开》使其再次成为大众焦点。1940年代后期,她辗转于香港和上海两地。1949年,她留居香港,为长城、凤凰等影业公司拍摄了六十多部电影,如《花街》《寸草心》《三笑》等。晚年,龚秋霞生活在香港,2004年因心脏病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蔷薇处处开》《秋水伊人》《春风野草》《木偶寄情》《莫忘今宵》《丁香树下》《春》《小小村庄》《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figure_0141_0110

姚莉,生于1921年,原名姚秀云,上海人,是作曲家姚敏的妹妹。1930年代中期开始在广播电台演唱,1940年代初加入其哥哥创办的“大同社”,并在电台走红。十六岁那年,因在一次演出中被周璇和严华看中,推荐她去百代公司录制唱片,一曲《卖相思》使其一举成名。后来,她便在歌舞厅驻唱,曾为“仙乐斯”舞厅和“扬子”舞厅的驻场歌手。1950年,姚莉全家移居香港,在百代公司录制了大量唱片,素有“银嗓子”称号。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玫瑰玫瑰我爱你》《秋的怀念》《卖相思》《蕾梦娜》《金丝鸟》《我爱妈妈》《恭喜恭喜》《哪个不多情》《人隔万重山》《得不到的爱情》《跟你开玩笑》《带着眼泪唱》《白香兰》等。

figure_0141_0111

李丽华,1924年生于上海,出身于梨园世家。十二岁移居北平,拜在京剧名宿穆铁芬和章遏云门下学戏。她于1939年踏入电影界,为艺华影业公司演员,曾出演《三笑》《新茶花女》《千里送京娘》《玫瑰飘零》《魂断蓝桥》《万紫千红》《春残梦断》等影片,演唱了其中的很多插曲,如《千里送京娘》里的同名主题歌、插曲《空谷哀音》,《新茶花女》中的《天上人间》,《玫瑰飘零》中的《向前走》《三个世界》,《魂断蓝桥》中的同名主题歌(根据英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填词而成)及插曲《桃花堤上春风软》等。1948年,李丽华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说谎世界》《误佳期》《拜金的人》《红玫瑰》等影片。五六十年代,她成为香港影界最有影响的影星之一,尤其是在1960年代盛行的香港“黄梅调电影”中,成为重要演员之一。1983年,李丽华移居美国。李丽华一生拍摄一百二十多部影片,曾获得“亚洲影后”“金马奖影后”等殊荣。

figure_0142_0112

吴莺音(1922~2009),原名吴健秋,生于上海,是“抗战”胜利后崛起的歌星。1940年代初在一次广播电台招聘歌手的活动中脱颖而出,从此踏上演唱道路。后来她又分别应邀在上海“仙乐斯”“米高美”舞厅演唱,1946年和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开始录制唱片。从1946年开始,短短的三年内,她就在百代公司录制了《红灯绿酒夜》《岷江夜曲》《断肠红》《月落乌啼》《恨不钟情在当年》《侬本痴情》等三十多首歌曲。1948年,她初登银幕,出演了电影《柳浪闻莺》,并演唱插曲《听我细诉》。1955年,她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合唱团工作。1957年,她应邀到香港录制了《南方》《我有一段情》等名曲,并于此时定居香港。1984年,移居美国。2009年12月17日,吴莺音在洛杉矶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吴莺音的声音略带鼻音,擅长演唱舒缓、柔情的歌曲。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明月千里寄相思》《岷江夜曲》《大地回春》《红灯绿酒夜》《断长红》《我想忘了你》《侬本痴情》《我有一段情》《送郎一朵牵牛花》《陇上一朵玫瑰》《南风》《风流债》《恨不钟情在当年》等。

figure_0142_0113

欧阳飞莺(1921~2010),原名吴静娟,1921年生于江苏吴县,是“抗战”胜利后上海流行歌坛的一颗新星。她从小家境殷实,曾师从“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主任舍利凡诺夫学习声乐。在“抗战”胜利前夕,她因一次偶然机会进入了歌坛。某日,她与哥哥姐姐去上海著名的仙乐斯舞厅跳舞,这天只有乐队演奏而无歌手演唱,在哥哥姐姐的怂恿下,她上台即兴演唱了一曲。一曲唱毕,获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也获得了乐队领班罗宾(Lobing Samson)的赞赏。此时,驻场歌手姚莉刚刚转去扬子舞厅,仙乐斯正好缺一位驻唱歌手,于是罗宾便邀请她在舞厅驻场。就这样,她进入了歌坛。“抗战”胜利后,导演方沛霖筹拍歌舞片《莺飞人间》,选中欧阳飞莺担任女主角,并由其演唱了影片中的十二首歌曲。随着电影的热映,插曲《香格里拉》迅速流行,使其红遍大江南北。1949年,她定居菲律宾;1988年,移居美国。2010年6月3日,欧阳飞莺在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岁。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香格里拉》《雨濛濛》《梅花操》《风花雪》《怀想》等。

figure_0143_0114

张露(1932~2009),原名张秀英,苏州人。1932年1月21日出生于苏州。1936年父亲离世,随母亲及家人移居上海。1945年,进入电台客串演唱,后来经常在上海各大夜总会献唱,并成为百代唱片的签约歌手。1946年,她推出首张个人唱片《小巷春》及《关不住》。1948年,她出演了首部电影《柳浪细鸯》,并演唱插曲《淑女窈窕》;同年,因演唱歌曲《你真美丽》而红遍上海。从此,她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歌星之一,被誉为“电台女王”。1952年,她迁居香港。刚到香港时,她的演唱风格基本上延续了“上海时期”的轻柔曼妙的特点,如《迎春花》《容易记起你》《鱼儿哪里来》等歌曲就是该时期的代表作品。过了几年,她的演唱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轻松、爽朗风格,开始演唱一些活泼、俏皮的歌曲。在香港,她被各大夜总会争邀献唱,还出演了电影《哪个不多情》《爱的俘虏》。期间,她灌录了《给我一个吻》《迎春花》《小小羊儿要回家》《不许他回家》等一批国语歌曲,其中以《给我一个吻》最为著名,成为她的经典曲目。1957年,她与在新加坡演出时认识的西班牙裔乐队领班及鼓手奥利(Ollie Delfino)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杜德伟是香港著名歌星。1975年,张露退出歌坛。此后,偶尔献唱。1980年,她移居加拿大。1985年,为了照顾留在香港发展的杜德伟,返回香港居住。2009年1月26日,病逝于香港律敦治医院,享年七十七岁。

figure_0144_0115

梁萍,又名梁爱音,广东中山人。是抗战胜利后走红的上海歌星,早期曾参与姚敏、姚莉兄妹主办的“大同社”,曾与姚敏、姚莉一起灌录过唱片,她与姚敏合唱的《叮个铃鼓铛》流传甚广。1950年代她移居香港,在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发展。后来,梁萍移居美国。她在“上海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春来人不来》《少年的我》《昭君怨》《如果你正在想我》《蔷薇和玫瑰》等;“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忙忙碌碌》《仙境》《桃花恋》《两相依》等。

figure_0144_0116
figure_0144_0117

逸敏,原名朱梅芳,早在1930年代初就已走红,曾参与姚敏、姚莉的“大同社”,后来和百代公司签约。1946年前后,逸敏已在上海走红,《看着我》和《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两首带有爵士风格的歌曲,作为伴奏舞曲曾在歌舞厅中流行一时。1950年代逸敏移居香港。她在“上海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同是天涯沦落人》《常在我心上》《再来一杯》《看着我》《荔枝红》《湖畔良宵》《南岛之夜》《要靠自己》等;“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我有一颗心》《春满人间》《一片汪洋》《长藤挂铜铃》等。

云云(1927~2011),原名屈文洁,又叫屈云云,苏州人,在上海长大。曾师从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主任舍利凡诺夫,早年曾在歌舞厅驻唱。在上海时期,她演唱的《三轮车上的小姐》十分流行,1946年至1948年间,云云灌录了九张唱片。1950年代,屈云云移居香港发展,名声远扬东南亚。她不仅受过声乐训练,还能作词、作曲,这在当时的歌星中实为罕见。1957年,云云移居新加坡;2011年7月3日在新加坡安微尼亚山医院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她在“上海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三轮车上的小姐》《自君别后》《啼痕》《东风落桃叶》《采茶曲》《鼓浪屿情歌》《今夜的街灯》等;“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月儿弯弯照九州》《真写意》《再会吧,罗马》等。

figure_0145_0118
figure_0145_0119

张伊雯(1927~1995),原名王宝珠,1946年参加一家夜总会举办的“上海小姐”竞选,荣获亚军而走红。随后,她录制了一曲《上海小姐》。1950年代,她移居香港。1995年在香港逝世。在“上海时期”她的代表作品有:《上海小姐》《遥远寄相思》《月夜槟城风光》《东方一颗心》《蔚云飘飘》等。“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故乡》《恨海》《初恋》《碧兰村的姑娘》等。

黄飞然,1922年出生于广州,在上海长大,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专选修声乐和大提琴。1939年,他灌录了第一张唱片《青春舞曲》;1943年,他录制了他的歌唱生涯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作品《初恋女》。1947年,他曾组建“黄飞然乐队”,在上海“维也纳”舞厅演奏爵士乐。1949年,他移居香港,录制了很多唱片,并在香港教授声乐,以及在香港交响乐团管弦乐队演奏大提琴。在声乐方面,黄飞然是一位擅长西洋美声唱法演唱的男中音歌手,他演唱的代表作品有:《初恋女》《热情的眼泪》《青春舞曲》《哪一天回家乡》《同林鸟》《独行》等。

注 释

[1].严华生平与其创作,主要参考了吴剑著《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北方文艺出版社,第68~78页;以及王勇、鲍静主编《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5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