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流行音乐于1920年代诞生于上海,在中国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古典乐、美国爵士乐等西方音乐发展而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主要集中在上海,故有“上海时代曲”之称;五六十年代,流行音乐发展阵地从上海转移至香港、台湾,但基本延续了上海时代曲的风格;1970年代中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转折期,台湾爆发“民歌运动”,香港“粤语歌曲”兴起,港台歌曲对华语流行音乐的繁荣产生巨大影响;198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复兴,北京和广州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心,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征;1990年代后,港台、内地流行音乐同步发展,并于1990年代前期进入繁荣状态。

中国流行音乐历经数十年历程,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也曾被视为精神污染的“毒源”,几经风雨如今终于得到社会认可,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鉴于中国流行音乐的特殊历史性,中国大众对我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的流行音乐,因曾遭受批判,在社会主流平台得到传播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听众虽然对《夜来香》《给我一个吻》《情人的眼泪》《不了情》等歌曲广为熟知,但却不知其产生背景。

十年前,为了还原历史原貌,笔者在西方流行音乐的研究基础上,开始研究中国流行音乐史。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和学习西方音乐,更应该搞清楚自己的历史。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流行音乐历史的可参考资料远比西方音乐资料要少,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时代曲和五六十年代的港台歌曲,不仅史料难觅连音响资料也很难收集(因那时网络不如现在发达)。好在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以及业内对早期流行音乐重视程度的加强,音响和视频资源逐渐增多,这为历史研究带来了一些便利。

此外,因笔者任教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得益于工作的便利,有较多机会接触音乐从业者,或聘请他们来校讲座,或与其建立朋友关系,只要一有机会便向他们请教,以获取更多历史资料。例如,陶晓清、李宗盛、陈秀男、李广平等一批华语流行音乐的亲历者,他们的讲座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信息;与付林、金兆钧、翟黑山等一批乐坛前辈,及时代曲作曲家许如辉之女许文霞女士的交流,也使我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笔者以文献调查、音响分析、口述记录等方法相结合,以大中华的视野(即华语音乐)将其分为“上海时代曲”“香港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和“1980年代以来内地流行音乐”四大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对中国流行音乐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006年起,笔者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开设了《中国流行音乐史》这门课程,并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出版了《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下篇为“中国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通论》(大众文艺出版社)两本著作。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不断修改教案。本书便是在以上两本著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重新修订而成。

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在国内尚属新课题,因笔者学识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或存在疏忽。笔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提供一些材料,成为众多学者辩论的基础,以引起更多学者对该课题的关注,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史的研究。

尤静波

201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