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的概念

(一)衣裳、服饰、服装、时装、成衣

据古籍《易·系辞下》所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者,天也。坤者,地也。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服用玄色;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而服用黄色。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和上玄下黄的服色,是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服饰上的形和色,也是文字记载的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裳”字也写作“常”。《说文》释云:“常,下裙也。”说明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般的“裳”。《释名·释衣服》[1]:“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此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有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衣裳的名称沿袭至今,泛指衣服,成为各种类型服装的总称。

上下连属的连衣裙。

《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的十二章纹用画与绣的方法装饰于冕服上,成为章服制度的开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较早运用的是在《周礼·春宫》篇中。《春宫·典瑞》云:“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汉书·王莽传中》载:“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 鸟之毛,服饰甚伟。”可见,服饰一词主要指衣服及其装饰。“衣”字,在古代除了指身上的衣服,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在古代,短上衣称“襦”。广义的衣,则包括一切蔽体的物品。它包括人本身的修饰,是指人着装打扮以后的整体。“饰”以增加人的形貌和华美,包括色彩、纹样、首饰配件,甚至包括发式、妆式以及穿着方式和效果等。从文化概念上讲,服饰则指以表达人们的心理意识为特征,以具体人为对象而与人体发生装饰关系的装饰物,就是关于人体装饰的文化。

皇帝冕服,上玄下黄,绣有十二章纹饰。

时装是衣服的同义词和现代词,它的出现较晚,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中国使用。由于当时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受欧洲和东洋文化的影响,国内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的着装最为流行。广州、上海甚至出现模仿欧美简便装束的摩登时装,在上海还举办了我国的首届时装表演活动。时装的形成远远早于时装概念的形成,在古代就有流行装,语言中也有“时服”“时衣”等词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反复提到的“时世妆”,即指妇女趋时之妆饰,应属于时装的整体形象。但“时装”一词,却姗姗来迟,一直到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开始在我国大城市中流行开来。

西方国家的时装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中世纪及其以前社会,称为等级社会的时装流行;近世纪社会,也称市民社会的时装流行;现代社会,称为大众社会的时装流行。但时装名词的正式出现,应该是1905年被称为时装之父的英国人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第一次在他为法国贵族淑女设计的服装上签名,由此诞生了“时装”这一概念,到如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时装与流行是同生并存、相辅相成的;时装是流行的一种物态化形式,流行又是时装的本质属性。在英语中时装与流行是同一词“Fashion”,因为这个词是专指风尚的流行,所以在服装专业范围内通常汉译为“时装”。它泛指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为一定的人群所接受、认同,并互相模仿、追随的服装,也称流行服装或新潮服装。在众多的流行现象中,无论哪个时代,时装总是占据最显著的位置。国际时装界把时装划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时装(Haute Couture)、成衣时装(Ready-to-wear)和街头时装(Street Dress)。

高级时装,也称高级女装,原意为量身定制。这类时装造型优美,用料上乘,多以手工缝合,制作精良,价格昂贵,主要在西方社会上层名媛贵妇之间流行。高级时装由法国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级时装店制作,这些时装店的经理或创建人都是一流的时装设计师。如闻名遐迩的沃斯、伊夫·圣·洛朗、迪奥、夏奈尔、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等,他们是时装款式的创造发明人。巴黎每年2月中旬都要照例举行时装发布会,由著名设计师发表他们的作品,这些争奇斗艳的新款时装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时装流行信息的来源。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速、多功能的机械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在制衣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时装的成衣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对服装的需求。所谓成衣,是相对于量身定制的手工缝制而言,指按国家规定的号型规格和系列标准,以工业化批量生产方式制作的服装。因此,成衣化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生产水平及消费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

戏剧性的传统印花,复古和怀念的写意与象征主义成为最玩味的元素[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设计]。

以T恤和运动衫面料制成的有精致细节的轻盈连衣裙,很有质感。

(二)服装设计师与服装制板师

服装设计是对服装产品方案的构思与计划。服装设计需要考虑五个条件:对象、目的、时间、地点、场合。在设计过程中,只有了解穿着者的个性、所处的环境和服装的种类,才能把握住服装设计的起始方向。服装设计包括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搭配等要素,具体设计时要考虑穿着对象的自然条件(高矮、胖瘦、体型、肤色等)和社会条件(职业、地位、气质、趣味等)。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人,称为服装设计师。

制板的任务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理念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是将设计师画在纸上的设计方案塑造成立体的衣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称为服装制板师,如同建筑的结构设计师。服装制板师研究的是“板型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即服装的技术性。我们所见到的艺术美是服装板型结构的必然体现。

在现代成衣界,服装设计师主要负责把握品牌的设计品位,为每个季度的新产品开发点子、提出方案,把构思设想用效果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服装制板师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技术人员,他既要有雕塑家一样的艺术感觉,也要有像工程师、技师一样的精确性和各种工艺技巧。服装设计师是主角,服装制板师是配角,但实际最终完成设计的是服装制板师,企业对服装设计师的重视和宣传,使服装制板师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服装要创品牌、上档次,企业不仅需要好的服装设计师,同样也需要好的服装制板师。可以说,在著名服装设计师的背后肯定有一名优秀的服装制板师。

手工制作的牛仔裙在简洁中营造丰富。

西式礼服。

罗科·巴洛克(Rocco Barocco)设计的高级晚礼服。

服装效果图。

(三)服装效果图

效果图是服装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服装设计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服装效果图以绘画为基本手段,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方法来体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构想,也是表现服装设计的造型特征和整体艺术气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服装式样的造型、色彩、配件、衣料质感和人体穿着效果等。效果图整体上要求人物造型轮廓清晰、动态优美、用笔简练、色彩明朗、绘画技巧娴熟流畅,能充分体现设计意图,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从效果图的功能上可分为表现成衣的效果图和表现高级时装的效果图两类。企业设计人员在绘制服装效果图时,还必须配以文字说明,如设计依据、采用的面料种类、款式和色彩等。今天,服装效果图也称服装画,越来越受到服装设计师的重视,它的功能不断扩大,形式也不断增多,最初主要是作为服装的设计效果图,后来又在服装广告、宣传和插图等方面大显身手,从一种制作图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服装效果图。

(四)服装裁剪图

服装裁剪图指根据服装效果图进行的裁剪工程图设计,是用直线、曲线、弧线及制图符号,将款式造型分解展开成平面裁剪的一种生产用图。服装裁剪图根据粗细图线分为两大类:粗线(0.6~0.9cm)用来表示裁剪制作的结构线,细线(0.2~0.3cm)用于制图的辅助线、尺寸标注线、等分线等。

在服装裁剪图上必须标明:

(1)款式规格尺寸:衣长、胸围、肩宽、腰节长、袖长、腰围、臀围等。

(2)平面制图的结构尺寸:袖窿深、前胸宽、横领宽、上裆长等。

(五)服装的裁剪方法

目前,服装的裁剪方法主要分为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其中平面裁剪法常用的有比例裁剪法和原型裁剪法。

1.比例裁剪法

比例裁剪法也称为直裁法。源于20世纪初从国外传入的西式服装裁剪法,在国内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传统裁缝业的核心技术——比例裁剪法,是仅适合裁剪传统定型款式的服装裁剪方法。即把一个已平面化的特定服装造型结构图,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标示出各部位的计算公式或数值,以便于人们求证这种服装造型最终的平面结果,但图中显示的特定比例关系会随着服装造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按比例计算绘图来复制、传播服装造型的方式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最佳方法。

2.原型裁剪法

原型裁剪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服装板型设计的先进方法。该裁剪法以产生自人体参数的原型作为服装板型设计的内限模板,在其轮廓上进行衣片结构细部的设计变化,从而实现服装创意设计的造型效果。这些原型都是以人体的几个主要部位来划分,如衣身原型、裙原型、裤原型、袖原型等,它们只是为服装的造型设计做好前期准备,为款式设计提供依据,原型控制着整个服装造型活动的过程。由于服装造型不能一次成型到位,还必须在原型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裁剪。因此,原型裁剪法被认为是比其他方法更优良的裁剪方法,更适合于现代企业和专业人员在服装造型设计中运用。

3.平面裁剪法

过去,由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国内一直使用平面裁剪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日本原型裁剪法后,经不断充实与完善,我国平面裁剪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平面裁剪法,主要依靠服装的外轮廓来进行,制图方便、简单且成本较低,目前仍然是我国服装行业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方法,较适合于常规的、批量大的、变化少的款式。

平面裁剪的过程:首先需要测量人体主要部位的尺寸→依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计算,进行结构制图与结构变化→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的样板型。

4.立体裁剪法

立体裁剪法起源于欧洲,并被西方人接受和运用的一种裁剪方法。它与平面裁剪法最大的区别是侧重于整体造型。裁剪过程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成衣的比例、空间形态及造型效果,既能得到理想的服装样式而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又能启发和培养创意造型的思变能力,适合于时尚的、批量小的、变化大的款式。

立体裁剪是直接用布料在人台或人体上进行造型裁剪的方法。其间,每一条结构线的确定、布丝的方向、大头针的别法,都会影响服装的成型效果。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穿着的效果,故有“织物雕塑”之称。

人台。

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担任首席设计的夏奈尔时装仍保持了一贯的风格。

拆卸披肩后的黑色羊毛套装(1964)。

精致裁剪的灵感来源于19世纪初的高腰线上装。

服装裁剪图。

立体裁剪的过程:根据款式图片初裁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取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样上→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的样板型。

总之,无论哪一种剪裁方法,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理想的服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