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浙江发展评价本课题由省咨询委与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统计局牵头,课题负责人:王东祥,主执笔人:王东祥、朱李鸣,成文于2015年5月13日,原标题为《“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十二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紧紧围绕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总目标,突出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进“扩大有效投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重大战略措施,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全面小康的目标提前完成,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十二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估价

(一)主要目标能如期完成

总体来看,“十二五”以来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这四项指标的实际增速均高于“四翻番”目标提出的要求;城市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全社会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增城镇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要指标,均能够如期或超额完成。但是,由于“十二五”以来我省遇到超预期的复杂外部环境,全省进出口总额较难实现预期目标;由于我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处于全国前列,继续保持高增长难度较大,按照2010年可比价格计算,“十二五”预期目标较难完成。

(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亮点

1.经济增速换挡,质量效益提高。

“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在7.5%~9%左右的个位数平台上运行,最大亮点是用“高质量GDP”取代“高增速GDP”。“十二五”以来,我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对同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85%以上,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回落到不足10%。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十二五”以来,我省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通过有效投资、两化融合和机器换人等举措,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信息经济在七大万亿级产业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截至2014年底,我省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22.7%。创新驱动亮点纷呈,新主体新业态不断涌现。2011~2014年间,全社会R&D预计支出年均增速达到17.4%。以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特色小镇为依托,我省正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时尚产业、旅游、健康等高附加值行业形成一个创业创新的“浙江高地”。

2.政府改革先行,各项改革同步推进。

“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推动第四轮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大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截止2014年底,省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25万项减少到4236项,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由235个整合为54个。2014年,全省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10.3%,平均每43.3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765.2户。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四大“国家战略”。赋予舟山群岛新区116项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设立省海洋开发投资集团公司,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式落地,出台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省级各类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嘉善县率先启动“零审批”改革,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开化、淳安等6县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湖州、杭州、丽水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省内重点改革试点全面实施。

3.“五水共治”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加快。

“十二五”以来,我省通过要素和环境倒逼联动,大力淘汰或升级长期形成的落后产能,免除丽水、衢州等地GDP考核要求,探索开发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大气治理带来城乡环境大改善。截至2014年底,我省共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治理黑臭河466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130公里;“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84亿立方米;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5%、提高7.1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指标已经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目标任务。人居环境更为优美。“十二五”以来,我省精心建成了一批“浙派民居”和森林休闲养生福地。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十二五”前四年中,我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已达17.8%。

4.社会稳步发展,民生保障加强。

多年来,我省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05万人,提前完成300万人的“十二五”约束性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截至2014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09倍,低于2.75的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网初步形成。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城镇保障性安居房工程均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二五”约束性目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过去四年年均提高2.25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已设立医疗机构床位24.6万张,比2010年提高33.7%,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09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立了浙江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市场,义乌文博会和杭州国际动漫节影响力不断扩大。

5.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推进。

新型城市化的推进速度较快。截至2014年,我省城市化水平64.87%,提前实现63%的“十二五”预期目标。四大都市区带动能力得到加强。杭州正在创建以电子商务、自主创新、科技体制改革、互联网大众创业为主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正在通过港口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发挥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和临港产业优势;温州通过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开办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金义城市群各类专业市场成交额达到2526.6亿元,服务业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加快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改革试点,我省山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大力落实《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2013年我省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5508亿元,比2010年高48%。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亟待加快

支柱产业层次还需提升。截至2014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前四位行业仍然是纺织、电力、电气机械和通用设备,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还出现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速。“十二五”以来,我省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核电关联、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等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尚需重点发展。横向看,与沿海兄弟省市相比,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较小。从内部结构看,2013年我省金融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4.7%,仅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新的增长动力亟待加强

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够快。2013年,我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是江苏省的81.5%,与上海、广东的差距依然存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加快。我国目前共有7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均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扩大覆盖面。而我省只有杭州在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缺乏对国家层面战略举措的对接。人才保障需要强化。我省大专以上人才在农业、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中占比偏低。此外,我省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联盟不多,创新过程中资源搜寻、识别和转化的成本、风险较大,难以获得集群式技术创新带来的溢出效应。

(三)高水平开放平台亟待构建

急需在国家新战略中打造载体。截至2014年,除上海自贸区外,沿海兄弟省市中福建和广东都已经获批第二轮自贸区,我省在争取复制自贸区经验,确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定位方面急需加快。支撑开放战略的交通基础设施还要强化。我省区位与港口优势明显,但是目前铁公水、海陆空各交通子系统之间还没有形成高效链接的格局。培育浙江籍跨国公司还要加快。与广东、山东、江苏等地相比,我省存在较难融合、集聚全球性技术、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劣势,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能够实现跨国资源整合的浙籍企业航母。

(四)全面小康的居民获得感有待提升

浙西南居民收入增长较慢。衢州、丽水等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四分之三左右。我省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第六位,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布局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匹配,交通拥挤矛盾十分突出。2014年下半年,我省舆情研究中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受访民众希望在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服务,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社会压力和焦虑感明显较高,18~29岁的社会新生代对自身发展感到巨大压力,幸福感与区域经济发展呈倒排序格局。

三、对“十三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研究

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为定位,对如何在发展目标中全面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诉求,如何确保所有市、县(市、区)实现均衡发展,如何体现城乡居民更高水平的幸福获得感,在发展指标设置上加以重点研究。

(二)谋划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载体

浙江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要谋划发挥我省区位和深水港优势,将我省建成为亚太国际门户商贸物流枢纽区;要谋划发挥电子商务、市场物流、民营经济等综合优势,搭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贸易电商服务平台;要谋划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将环杭州湾城市群与产业带作为重点发展地区,主动对接上海都市圈规划。

(三)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平台

一是实质性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通过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海陆联动的优势叠加,将宁波—舟山港打造成国际物流枢纽。二是强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要充分发挥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的优势,将义乌建设成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加强“中欧、中亚”班列的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杭州东站通过钱塘江隧道连接萧山机场和浦东机场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杭温高铁,将我省四大都市区有机贯通。三是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以梅山保税港区为核心,将宁波的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连同大榭开发区、栎社空港和北仑港区,整合成能较快复制上海自贸区政策的大型综合保税区。同时充分发挥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的作用,积极争取设立杭州综合保税区和义乌综合保税区。四是积极创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发挥我省信息经济的先发优势,确立信息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四)谋划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把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充分利用温州、台州大规模滩涂围垦所形成的深水岸线和建设用地,集中全省力量尽快建设一批临港产业大项目,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利用丽水、衢州作为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和创新驱动,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