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郭沫若史剧中的屈原形象

郭沫若(1892—1978)的历史话剧是他文学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革命的各阶段,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写了18部历史剧。其中五幕史剧《屈原》是最为成功的一部,是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中的宝贵成果。

《屈原》的基本情节是围绕着以屈原为代表的奋发图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以楚怀王、南后、靳尚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出卖民族、谄媚强秦的可耻行径的矛盾斗争而展开的。屈原是剧中的中心人物。郭老以历史上屈原的爱国精神作基础,按照新的主题要求对史料加以选择,塑造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义、坚贞不屈的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

剧本首先通过“橘园颂诗”表现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和节操。《橘颂》是屈原的早期作品,这篇文章以物托志,阐述做人的道理,也是屈原品德的真实写照。剧本一开始,屈原以为怀王采纳了他的联齐抗秦的主张,正欣慰地叫宋玉誊写致齐国的敦睦邦交的国书。他积极为楚国培育青年,朗读《橘颂》教育宋玉做人要像橘树那样“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雾霏”, “独立不倚,凛冽难犯”, “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他说:“在这动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重要”, “我们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他对宋玉的教诲,是对橘树精神的阐发,突出了屈原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憎爱分明的性格特征。历史上的屈原遭谗被逐,据史料记载,主要是靳尚妒功嫉贤所致,郭沫若塑造屈原,抛开他个人不幸的史实,突显他作为楚国重臣和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政治远见、胸襟抱负。剧中的屈原外抗强秦,内反国贼,联合友邦,修政爱民,以帮助楚王统一天下为职责。他识破秦国远交近攻的诡计,了解到和秦国联合实际就是投降,因为和齐国绝交,秦国就会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齐国和楚国。于是他坚决主张楚齐联盟共同抗敌,不上秦国离间拉拢、各个击破的当。他当面痛斥张仪挑拨离间的阴谋,揭穿南后营私祸国的行径,力谏怀王外交上要分清敌友,辨明形势,不要目光短浅,趋利忘义。

为了坚持正确的政见,剧本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处处以国家前途、人民利益为重的崇高思想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例如他为南后所陷害,但他所考虑的不是为个人的屈辱洗刷申雪,而是害怕怀王因此而改变基本国策。他劝说怀王:“你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老百姓都想过人的生活,老百姓都希望中国结束分裂的局面,形成大一统的山河,你听信了我的话爱护老百姓,和关东诸国和亲,你是一点也没有错。”他警告南后:“你陷害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国内外的敌人惧怕他无情的揭发,诬蔑他是“疯子”。他说:“我受辱是丝毫也不芥蒂,我是不忍看见我们的祖国被那无赖的小偷偷了去啊!”剧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无私无畏、不顾个人安危的勇敢斗士的形象。特别是他被囚禁在东皇太乙庙,与世隔绝,内心的愤怒和痛苦达到火山爆发的程度。作品让他作了长段的抒情独白。在狂风呼啸、雷电交加的深夜,面对国将破家将亡的前景,他控诉这黑暗阴惨的世界,呼唤那咆哮的风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黑暗,呼唤那隆隆的雷,把他载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的光明世界去”。在“雷电颂”中屈原的反抗精神升腾到了最高峰,也使屈原的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最完满的体现。

屈原出身贵族,但他同情和热爱人民。他接近人民并向人民学习,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一致;他的思想反映着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当屈原被诬陷失踪以后,老百姓非常焦急。渔父对婵娟说:“你在替你老师太息,你的老师却在替我们老百姓太息啦。他有两句诗多好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能够为我们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太息而至于流泪的人,古今来究竟有好几个呢?”钓者目击了南后对屈原诬陷的一幕,在关键时刻,他站出来揭露了事情的真相,维护了屈原的声誉,在被挟持中他还不断地叫骂南后残害忠良,这正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卫士救出了婵娟,刺杀了南后父亲、太卜郑詹尹,然后烧毁了太乙庙,帮助屈原到汉北的人民中间去。他对屈原说:“先生,我们楚国需要你,我们中国也需要你,……我们汉北人都敬仰先生,受了先生的感召,我们知道爱真理,爱正义,抗御强暴,保卫楚国。先生,我们汉北人一定会保护你的。”这里表现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品德,也表明了人民对屈原的认识和敬重。

郭沫若的历史剧不是为古人而写古人,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爱国有罪”的险恶环境,他选择历史题材写戏,是由于这些题材与我国人民所遭受的国内外压迫有相似之处,他要通过在舞台上复活的古人,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反映人民的愤怒、抗议和愿望。郭沫若通过屈原这一艺术形象,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打击和压迫革命进步力量的罪恶统治。屈原的呼声,是历史上一切进步人们的呼声,也是当时生活在国统区的广大人民反专制、反投降、反分裂,要求自由、民主和抗日的呼声。《屈原》对于鼓舞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坚定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主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郭沫若历史剧擅长以有限舞台场景、人物概括错综复杂的历史生活,深入发掘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构造故事性强的戏剧情节。《屈原》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屈原悲剧的一生浓缩到由清晨到子夜过后一天之内,加以集中、充分地展现,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富有传奇性,扣人心弦。郭沫若历史剧是诗与剧的结合,充盈着诗的意境和格调。《屈原》中以橘颂贯串始终,以此映衬屈原独立不移、光明磊落的品格,也赋予全剧浓郁的抒情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