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剑恩仇录》:文学拼拌与多样可能

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开始在《新晚报》“天方夜谭”版连载,署名“金庸”。《书剑恩仇录》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也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名作。从此,武侠小说界多了一颗闪耀的明星。平心而论,《书剑恩仇录》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但仍然算不上金庸的优秀作品。不过,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了金庸多样的文学资源,预示了今后金庸发展的多种可能,就像是一颗种子,告诉世界它将要长成的是一棵大树而不是一棵小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在此的讨论依据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金庸作品集”,从报纸连载到结集出版,中间经过了较大修改,尤其是《书剑恩仇录》,几乎每一句都有程度不同的修改。但是,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结构并没有改动,我们仍然可以据此窥视到金庸创作历程中一些重要发展脉络。

一、民间故事的变形书写

《书剑恩仇录》借用了一个金庸家乡的民间故事,将小说的背景放在了乾隆年间,在历史的缝隙里展现了侠客们的舞台,描写了以陈家洛为首的红花会群雄一次反清复明的努力及其失败过程,中间加入了多种爱情故事的描写,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基本形态。

小说里,红花会总舵主于万亭无意间得知乾隆皇帝并非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汉人陈世倌的儿子,当年,雍正的皇后为了争宠,用自己的女儿和陈世倌的儿子调了包。得知这一惊世秘密之后,于万亭受到了清廷的追杀,弥留之际,遗命陈世倌的另一个儿子、自己的义子陈家洛继承总舵主之位,借助他和乾隆的特殊关系,推动乾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陈家洛受命之后,率领红花会英雄和乾隆手下的鹰犬做了一系列斗争,并擒获乾隆,逼他签下了盟约。为了督促乾隆和他们一起驱除鞑虏,陈家洛甚至把自己心爱的姑娘香香公主献给了乾隆。但是,乾隆在权势富贵与民族立场之间最终选择了权势富贵,布置下天罗地网,准备将红花会一网打尽。香香公主以死向陈家洛传递了危险的信号,红花会群雄最终冲出了乾隆布下的重重罗网,集体撤退到了新疆,等待新的历史机会。

在政治斗争的间隙,小说更多的笔墨是用来描写红花会群雄的江湖生活和他们的爱情故事的,这也是小说更为吸引读者的地方。红花会群雄和回部英雄联手和朝廷鹰犬之间的斗争故事,层出不穷的新奇武功,变幻莫测的斗打环境,险象环生的武功较量,为这篇小说增添了强烈的传奇魅力。陈家洛一出场就以百花错拳技惊四座,让铁胆周仲英及红花会一干英雄见识到他高强的武功,但是,遇到武功更为高强的张召重,陈家洛又处处显得缚手缚脚。最后,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一起受到张召重的追杀,无意间得到了一本叫作《庖丁解牛》的武功秘籍,领悟到更为高深的武功,并由此打败了张召重,为被张召重残害的英雄复仇雪恨。情节曲折、场面热闹,曾经令无数读者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为小说增色不少。小说中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爱情故事,但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显然是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姐妹之间的爱情。陈家洛在霍青桐部落和清廷的斗争中帮助了霍青桐并且在危急关头救了霍青桐,霍青桐由此对陈家洛产生了感情。陈家洛也喜欢霍青桐,可是,因为误会对霍青桐心存芥蒂。后来,陈家洛遇到了霍青桐更为美丽的妹妹香香公主一见倾心,霍青桐只好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祝福。但是,陈家洛的哥哥乾隆皇帝同样惊艳于香香公主的美丽,为了争取与乾隆在政治上结盟,陈家洛说服了大家把香香公主进献给乾隆,但是,乾隆仍然背叛了盟约,香香公主用生命给陈家洛送出警报,凄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同样赚取了无数读者的眼泪。也许,相比于陈家洛和霍青桐、香香公主的爱情故事,余鱼同对骆冰的不伦之恋描写的更有深度。余鱼同爱上了有妇之夫骆冰无法自拔,趁骆冰昏迷之际拥抱并亲吻了骆冰遭到骆冰痛斥之后,用生命来救赎自己的罪行,余鱼同艰难的心路历程,也很能打动一部分读者的心。

整体来说,《书剑恩仇录》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主人公陈家洛的形象,甚至比不上反面人物张召重的形象有深度。但是,小说塑造了红花会群雄的群体形象,不同人物往往在不同场合给读者留下了一定印象。当然,金庸此时还在努力把故事讲好,塑造人物的任务还需要他在熟练掌握了武侠小说的叙事规律之后。

二、小说的多重文学资源

分析《书剑恩仇录》的文学资源,除了武侠小说这种小说类型之外,我们至少可以指出,金庸从四个方面汲取了有益的营养。

首先,《书剑恩仇录》明显汲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在三联版《书剑恩仇录·后记》里,金庸说;“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了的。小时候做童子军,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边露营,半夜里瞧着那滚滚怒潮汹涌而来。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但陈家洛这人物是我杜撰。香香公主也不是传说中或历史上的香妃。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有意思的是,金庸显然知道这个传说是假的,接下来,他说:“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金庸不仅喜欢民间传说,而且大胆地改造民间传说,使其符合小说创作的需要。在这部作品中,正是流传在海宁的这个民间传说,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没有这个民间传说,就没有这本小说。当然,金庸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民间传说,正如他自己所说,小说中的香香公主,比传说中的美得多,这显然是他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

其实,小说不仅仅借助了流传在海宁的这个民间传说,还借助了流传在新疆的关于阿凡提的传说,同样为小说增色不少。我们不妨来看下面一段描写:

正吃之间,外面声音喧哗,进来一群回人,七嘴八舌地对着阿凡提申诉纠纷争执。阿凡提有说有笑地给他们排解了,众人都满意而出。人刚走完,又进来两人,一个是童子,一个是脚夫。那童子道:“纳斯尔丁,胡老爷说,你借去的那只锅子该还他啦。”阿凡提向周绮瞧了一眼,笑道:“你去对胡老爷说,他的锅子怀孕了,就要生小锅啦,现下不能多动。”那童子一呆,转身去了。

阿凡提转头问那脚夫:“你找我什么事?”那脚夫道:“去年我在镇上客店里吃了一只鸡,临走时要掌柜结账。掌柜说:‘下次再结吧,不用急。’我想这人倒很好,便道了谢上路了。过了两个月我去还账,他扳着手指,嘴里唠唠叨叨的,好似这笔账有多难算似的。我说:‘你那只鸡到底值多少钱,你说好啦!’掌柜摆摆手,叫我别打扰他。”

阿凡提的妻子插嘴道:“一只鸡嘛,就算是最大的肥鸡,也不过一百铜钱!”那脚夫道:“我本来也这么想的,哪知掌柜又算了半天,说道:‘十二两银子!'”阿凡提的妻子拍手惊叫:“啊呦,一只鸡哪有这么贵?十二两银子卖好几百只鸡啦。”那脚夫道:“是呀,我也这么说。那掌柜说:‘一点儿没错,你倒算算看,要不是你吃掉我的鸡,这鸡该下多少蛋?这些蛋会孵成多少只小鸡?小鸡长大了,又会下多少蛋?……’他越算越多,说道:‘十二两银子还是便宜的啦!’我当然不给,他就拉我到财主胡老爷那里去评理。胡老爷听了掌柜的话,说很有道理,叫我快还。他说要是不快还账哪,那些蛋再孵成小鸡,我可不得了哪。纳斯尔丁,你倒给我评评这个理看……”

……这时众人等着阿凡提,已很心焦。胡老爷叫道:“阿凡提,这脚夫说你来帮他说话,怎么这时候才来?”阿凡提施礼问安,笑道:“对不起,因为有一件要紧事,所以来迟了。”胡老爷说:“难道还有比评理更重要的事情么?”阿凡提道:“当然啦,你瞧,我明天要种麦子啦,可是麦种还没有炒熟下肚呢,这怎么行?我炒了三斗麦种,吃了老半天才吃完,因此耽搁啦。”说着连连施礼。胡老爷和客店掌柜同时叫了起来:“真是胡说八道,把麦种吃了,怎么还能下种?你这疯子,还来帮人家说话。”

旁听的众人也都哄笑起来,阿凡提却只摸着胡子,笑眯眯地不作声。过了一阵,嘈杂之声渐息,阿凡提道:“你说吃下的麦子不能下种,那么脚夫吃下去的鸡,怎么还能下蛋?”众人一想,都叫了起来:“不错,不错,吃下去的鸡怎么还能下蛋?”大家高声欢呼,把阿凡提抬了起来。胡老爷见众意如此,只得宣布:“脚夫吃了客店掌柜一只鸡,应该还一百铜钱。”那脚夫欢天喜地地把一串铜钱交给掌柜,笑道:“以后可再也不敢吃你的鸡啦。”掌柜收了,一言不发就走。众回人笑骂,有些孩子往他背上丢石块。

胡老爷走到阿凡提跟前,道:“我借给你的锅子生了个孩子,那很好。什么时候再生二胎哪?”阿凡提愁眉苦脸地道:“胡老爷,你的锅死啦。”胡老爷叫道:“锅子怎么会死?”阿凡提道:“锅子会生孩子,当然会死。”胡老爷叫道:“你这骗子,借了我的锅想赖。”阿凡提也叫道:“好吧,大家评评理。”胡老爷想起贪便宜收了他的小铁锅,这时张扬开来大失面子,真是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连连摆手,挤在人丛中走了。

熟悉阿凡提传说的读者,读到这段文字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阿凡提是新疆民间传说中一个机智、幽默的人物,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惩恶扬善、主持正义。小说里这个阿凡提正是民间传说中的阿凡提,金庸巧妙地戏仿民间故事,在紧张、激烈的情节间隙,带来轻松欢快的笑声。小说中阿凡提这个人物的情节还有好几处,都是以夸张的幽默给予智慧的指示,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情节魅力。

小说中第二个显著的艺术资源是对古典小说的继承。对于古典小说的继承,小说在几个方面表现非常明显,对于金庸结构小说、描写人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小说在结构方面借鉴了古典名著《水浒》。小说一开头写的是陆菲青、李沅芷师徒,师徒二人路遇文泰来、骆冰、余鱼同三人与官兵周旋,于是转入文泰来三人的故事,陆菲青赶到安西向红花会报警,又引出了陈家洛、无尘、赵半山及红花会的其他当家,故事逐渐展开,这种结构方式,无疑是对《水浒》的学习和模仿。其次,人物描写上,金庸也有意识地向《水浒》学习。《水浒》中的人物描写,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绰号突出人物的主要方面,《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有些概括了人物的性格、品德、才能,如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勇、入云龙公孙胜等,有些结合人物的外貌和特点,如豹子头林冲、赤发鬼刘唐、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矮脚虎王英等等,都为突出人物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金庸有意识地学习《水浒》这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为不少人物都起了传神的绰号,如千手如来赵半山、奔雷手文泰来、武诸葛徐天宏、俏李逵周绮、黑白无常等等,在人物描写上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也为读者迅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了提示作用。

小说中还化用了一些西方文学的场面和情节,也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香香公主的描写,我们可以抄录出来以供欣赏:

其时朝阳初升,两人迎着日光,控辔徐行。那少女头发上、脸上、衣上都是淡淡的阳光。清军官兵数万对眼光凝望着那少女出神,每个人心头都为之剧烈跳动起来,不论军官士兵,都沉醉在这绝世丽容的光照之下。两军数万人马剑拔弩张,本来血战一触即发,突然之间,便似中邪昏迷一般,人人都呆住了。

只听得当啷一声,一名清兵手中长矛掉在地下,接着,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军官们忘了喝止,望着两人的背影渐渐远去。

兆惠在阵前亲自督师,呆呆地瞧着那白衣少女远去,眼前兀自萦绕着她的影子,但觉心中柔和安静,不想厮杀,回头一望,见手下一众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和亲兵,人人神色平和,收刀入鞘,在等大帅下令收兵。

兆惠不由自主叫道:“收兵回营!”将令下达,数万步兵骑兵翻翻滚滚的退了下来。退出数十里地,在黑水河旁扎下大营。

这一段描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荷马史诗》对美人海伦的描写。我们很难说金庸这一段描写有多么成功,但是,我们在这里显然能够看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借鉴和阐发,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不仅自出新意地为陈家洛量身定制了“百花错拳”,还让他从《庄子》的《庖丁解牛》里悟出了一套武功。小说虽然描写简单,但是,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金庸在这方面具备的潜力。

三、融合与游离

最后,需要特意说明的是,《书剑恩仇录》虽然调动了作者多方面的文学资源,彰显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性,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各种文学资源显然还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相互之间还有生硬拼凑的痕迹,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书剑恩仇录》还是一个拼拌。

很多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于阿凡提这个人物的出现,可能会多多少少感到突兀。小说中插入这个人物,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为了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使得小说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受到了梁羽生的影响。《书剑恩仇录》连载到大约一半的时候,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开始在《大公报》连载。梁羽生很善于通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来增加小说的异域情调,应该说,在这一方面,梁羽生做得比金庸更为成功。但是,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还没有能够将这一元素与小说的主体情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些情节虽然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是,由于金庸缺乏对少数民族生活的体验,素材多来自民间传说,缺乏新鲜感,整体上反而成了小说的一个累赘。

其实,没能和主要情节融为一体的不仅仅是阿凡提的情节,袁士霄、天山双鹰的情节也显得有点强枝弱干,影响了小说的平衡,陈家洛在洞中偶然得到武功秘籍,参悟《庖丁解牛》的情节,虽然不乏精彩之处,多少有点游离于主题之外,使小说显得松散、散漫,影响了小说的整体成就。

总的来说,《书剑恩仇录》已经初步显示了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才华和巨大潜力,本身也是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但是,离一部成熟的作品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为金庸后续的探索和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令读者期待更多、更激荡人心的作品不断从金庸的笔下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