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在上党

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上党在历史上向以泽、潞、沁、辽四州十九县为其所属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以及晋中市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市的安泽县)。《释名》称:“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在这里交会,构成上党雄视中原、背控大河的特殊地理方位。上党盆地,地平水浅,土地肥沃,四周环山,森林茂密,是古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这里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古老又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多处华夏始祖的遗迹,并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尧舜禅让、舜耕历山、大禹治水、成汤祷雨等传说故事都与这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这里同陕西宝鸡、湖北神农架、湖北随州和湖南炎陵县一样,是一个炎帝神农文化密集区。这里有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的地名和遗址,有密集的祭祀炎帝的陵庙、碑碣,有丰富的炎帝神农的传说。

一、炎帝神农在上党的口传历史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的甲骨文算起,约3000多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是推断到了4000多年前的夏朝。此前的历史一方面是靠考古发掘的实物来佐证,另一方面是靠人们口头相传来记述。“十口相传”为“古”,就是古人对历史的理解。传说历史,是神圣的,是严肃的,有专人掌管,不能信口编造,不得任意修改。炎帝神农氏活动的时代应在5000年之前,肯定是传说历史了。

中国历史起始于“三皇五帝”。传说中,神农氏为三皇之一,炎帝为五帝之首。按历史分期,“三皇”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五帝”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按考古学划分,母系氏族为旧石器时期,父系氏族为新石器时期。汉代以后,把传说中的神农和炎帝合而为一,说明炎帝神农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首领的总称或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或旧石器向新石器演变时期。由于“新石器时代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开始的”。也就是说炎帝神农时代是农业文明的创始时期,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

上党地区,特别是高平的羊头山和长治的百谷山及其方圆百里之内,广泛流传着炎帝神农氏教民五谷,创始农业;首制耒耜,发明农具;遍尝百草,始兴医药;日中为市,始有商贸等,且历代相传,绵延不断。这里不仅有炎帝陵、神农城等多处遗址,还有百余处祭祀炎帝神农的庙宇宫殿。当地官府公祭和民间祭祀活动,几千年来相沿不改,经久不衰。

考古发掘又证明距羊头山百余里处就是著名的“下川文化遗址”,下川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的文化代表。在羊头山采集到的80多件石器,经过专家鉴定均属于下川文化范畴。在羊头山周边的阳城固隆、沁水八里坪、陵川塔水河、沁源花坡、黎城猫崖洞、潞城黄龙洞等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也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文化。上党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就更为丰富,仅载入《山西通志·文物志》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就有90多处。在羊头山与百谷山之间的上党盆地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大多属于仰韶文化时期,这与史学家论证的炎帝神农时期是相吻合的。

如此悠久的历史传说,如此密集的先人遗迹,如此广泛的文化遗址,正是我们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研究先祖创业史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炎帝神农在上党有早期的碑刻和史志记载

根据人们历代相传的史料,上党地区最早把炎帝神农的历史刻入了碑石,载入了史志。据现存的资料查考,高平羊头山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石刻记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黎城县隋代《宝泰寺碑记》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唐天授二年(691年)所立的《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隋唐以前的碑刻已存世不多,在这少有的隋唐时期的碑刻中就有炎帝神农氏的记述,可见炎帝神农在当地的传说由来已久。如此早期的碑刻记载在其他地方怕是没有的。

在早期的史志记载中,《汉书·律历志》就记有“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为尺,以定黄钟。”以羊头山所产秬黍来定律历,无疑是指此地为炎帝得嘉谷之地,其黍粒最为标准。《后汉书·郡国志》和北魏的《风土记》都记有: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山上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

北宋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的记述就更为详细,说羊头山是“神农尝五谷之处,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长治“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相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此后在《泽州府志》《潞安府志》《高平县志》《长治县志》《长子县志》等地方志书中,对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的活动均有较详细的记述。

更为巧合的是在炎帝神农文化的另一密集区湖北神农架,流传过一首长篇的民间叙事诗,后人整理成书叫《黑暗传》。其中就记有神农上了羊头山,并记有北方的旱地作物粟粒和北方特有的树种枣树,还记有上党地区有名的小米饭。这些记述均喻示了炎帝神农是由北方发展到南方的,其根在北方。

如此丰富的史志记载和早期的碑刻资料,都有力地佐证了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的创业史是可信的。

三、炎帝神农在上党的遗迹、陵庙及祭祀活动

炎帝神农在上党的遗迹主要集中在羊头山和百谷山一带。羊头山位于上党盆地的西南部,是高平、长治、长子的交界点,仅高平市的一侧就有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神农庙、五谷畦、耒耜洞等多处遗迹,山下还有神农中庙、下庙、炎帝陵、炎帝行宫等。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的墓志铭记载,唐宋时已残毁不堪,仅“石甃尚存”,可见其创建年代就更为久远,现有明代“炎帝陵”石碑为据。

百谷山位于长治市区东北部,俗称老顶山。此处有《太平寰宇记》中所提的“名山建庙”的炎帝神农庙,还有与炎帝神农有关的神农洞、滴谷寺、神农井、古寒泉等遗迹。神农庙位于滴谷寺村东北,创建年代无考,重建于573年(北齐武平四年),距今1400多年。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发鸠山,是炎帝之女女娃溺死于东海变为精卫鸟,精卫填海常衔西山之木石的长子县发鸠山。此山与羊头山相连,山上有祭祀女娃的灵湫庙,山坡有女娃坟和皇姑坟各一。宋代《路史》中所记:黄帝封炎帝之后于潞。古潞子国遗址就位于今百谷山下的黎城和潞城之间。战国《竹书纪年》所载“炎帝神尔氏,其初国伊,又国耆”的“耆”国旧地为长治县黎岭村,商周时为古黎侯国所在地,位于羊头山下,也称羊头岭。

除羊头山和百谷山炎帝神农的遗址陵庙比较集中外,在这些遗址之间及周边数县还遍布着百余处祭祀炎帝神农的庙宇,仅高平市就有30处。据碑文记载:高平“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阴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相传过去县府每年四月初八派员到此公祭,同时举行庙会进行民间祭祀活动。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打鼓,由社首抬着炎帝塑像到附近村社去出巡,场面宏大,热闹非凡,故有“去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迎社首”的民谣,其他各地庙宇或称“神农庙”“炎帝庙”,或称“五谷庙”,每年也都举行盛大的庙会,由官方或民间来公祭炎帝神农氏。

如此大范围、高密集的炎帝神农遗迹和陵庙,如此盛大的官民祭祀活动,在全国是少见的,充分说明上党地区是炎帝神农文化的密集区,是炎帝神农创业的地方。

无论是口传历史、史志碑刻的记载,还是文化遗址的考证,或是对炎帝神农的祭祀活动,都说明上党地区是炎帝神农的重要活动区域。后人要弘扬炎帝神农在上党的创业精神。比如,在人们茹毛饮血、未知耕稼的时代,神农氏首制耒耜、教民五谷的创造精神;为解除“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之苦,神农氏亲尝百药,“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自我牺牲精神;炎帝之女精卫填海的顽强拼搏精神,还有炎帝神农的尚农、尚和精神等等,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大力宣扬与倡导,以继承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宝,弘扬炎帝神农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