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禅宗小沙弥

未得占察清净相,愧做挂名一沙弥。

穿衣食饭靠沾光,抚心自问确惭愧。

佛山老板舍弃百万年薪

隐居山巅住草屋

丙申深秋的一个下午,终南山下细雨霏霏,山上大雾弥漫,在山巅的“云山茶坊”里,刘景崇正拥着一床棉被,打坐,看书,发呆,偶尔会透过一面落地玻璃,看近在咫尺的浓雾。

身材魁梧、穿着僧袍的刘景崇曾是佛山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如今藏身南山,成为虔诚的修行者。山下的媒体曾以《老总舍弃百万年薪隐居终南山住草屋修行》为题在俗世中成为热点,他对此很反感。

他说:我就是禅宗的一个挂名小沙弥而已。刘景崇已经死了,现在只有“释衍定”了。

做了剃度,刘景崇犹如重新投胎,改名换姓以“禅宗挂名小沙弥”,剃度师上绍下云老和尚就如其再生父母。出家落发时,师父有云: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领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为何叫“禅宗挂名小沙弥”?他自作打油诗一首自嘲:

未得占察清净相,愧做挂名一沙弥。

穿衣食饭靠沾光,抚心自问确惭愧。

刘景崇在终南山上的茅蓬选择在峡谷的最高处,背靠巨石,坐西朝东,面对空谷。太阳好时坐在茅蓬前的石头上从早上可以晒到下午,山上温差大,太阳一落山风就凛冽。刘景崇就常常头戴灰色的毡帽,身着灰色的披风或者大袍。

茅蓬前墙面用黄泥糊砌,被隔成四个小屋,有整洁的床铺被褥。由于冬天在过道上打坐看书会非常冷,他就把过道用玻璃围闭起来,竹席覆地,蒲团、地桌散放几处,静可坐禅沉思,动可舒展腰腿。如果是在白天,这个小小的禅室可环视穹隆,鸟瞰峡谷飞禽草木,日落月升。茅蓬右前方有巨石如屋,依着巨石有一间精巧的茶房,木质,悬空。

不惑之年的刘景崇曾供职于一家香港上市企业在佛山的全资子公司,是全国有名的拉链品牌,他负责生产和销售,收入不菲。

他喜欢旅游,足迹遍布亚欧北美,他说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去过非洲和南美,当然跑遍了国内所有的省市。他说:“老板给我的销售任务,我基本上半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其他时间都是自己支配。”

珠三角城市的灯红酒绿,刘景崇无所不往,该玩的都玩了,该吃的都吃了。2010年8月,他和朋友驾车从新疆经青海前往西藏,在青海发生了车祸。车子动不了了,在公路上扔了一周多时间,每天无所事事在旅馆里睡觉。改变刘景崇人生轨迹的是他在旅馆里看到南怀瑾的一本书,这本书大约叫《药师经的济世观》。

“我看到原来万事皆有因果,我觉得过去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刘景崇开始大量接触佛学书籍,慕名前来终南山寻师问道,因此结识了终南草堂堂主张剑峰,最终选择了在终南草堂等待出家的机缘——在距离城市喧嚣越来越远的地方,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

终南山兼具北方山的峻拔和南方山的妖娆,最高海拔2600米,太白峰、太乙峰双峰对峙。终南草堂在西翠花村,是张剑锋近十年惨淡经营才辟出的一个道场,志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习的基地。张剑锋办有一本《问道》杂志,圈中颇有影响。

终南草堂半俗半仙,草堂前有卧房和斋堂,后有茶室,松柏翠竹植于其间,夏可穿林负薪,冬则凿冰汲泉,偶有狗熊、野猪等野物飘过。泉水流出,响在竹林,泉水和竹子是知音,它们一起在演奏。

隐士上山,山民下山。西翠花村原有20多户人家,现剩下十几户,多数村民下山了。他们始终是逆向而行,他们无法合流到同一处的队伍……真正的世外高人在距草堂还有数小时路途外无路可寻的高处,修行人见到镜头和游客一般会躲开,他们不求闻达于红尘,怕惹众生上门,搅了一盘清静。

城里人向往山居生活,首先会思考三个实际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哪儿上厕所?第二个问题:在哪儿洗澡?第三个问题:没信号咋办?上不了网、接不成电话。过得了这三个问题,再谈享受这青山绿水。

草堂办过几次修行班,可多数人调整不过来,嚷着没信号、上不了网、寂寞,等等。开农家乐的山民笑称:“你们城里人在这儿住两三天就待不住了。”

2013年,刘景崇正式辞掉工作,在终南草堂居住了六个月时间,他彻底为终南山的气场所折服。

“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好了。山里的秋风中有各种果实和种子成熟的混合香气,闻着不仅香,还补充能量。古人说的餐风饮露,是有道理的,风是可以吃的。”他说,到这里才懂什么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终南山的太阳,初升如金灿灿的火球,月亮如水中捞出的宝石。当雾霭四合,万虫齐鸣,万物生长,住山人洗脑洗心,真正面对自己,倾听内心。而繁星满天的夜晚,你如被倒扣在百宝箱之下,明亮而眩晕……

“以前家人、朋友对于我的选择不可理喻,现在他们都很羡慕我的生活。”刘景崇说,他之前很少照顾父母,从不理家务,现在一回到广东就陪在父母身边。

在刘景崇决定长居终南山之前,他的老板在广东增城帽峰山一僻静处,投资100多万元仿造终南草堂修建了修行之地,称之为“南山堂”。“南山堂”全部木质结构,落地玻璃,视野开阔,硬件远胜草堂,但刘景崇觉得气场不够,弃屋而去。如今只留下公司派驻的一对老夫妇在山上看家护院。

刘景崇上山时带了他的座驾粤Y牌越野车,如今这辆车除过接送客人、采购物资、领取快递,平日里弃于西翠花山脚下,无人过问。

被断绝与自然的脐带,是多数都市病的根源。刘景崇回归山野生活,天人合一。

山上的天气很冷,但令人神清气爽。生活简单,一天的时光袅袅而过。除了吃饭、睡觉、劳作、学习经典,悠然喝一壶茶已经足够,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成了多余的。

水是茶之母,好水的五项标准是轻、清、甘、活、冽,这五条终南山的水均符合。

在终南山,一部分隐居者的生活多靠自己的积蓄或家人朋友的接济。“我真的不需要,每月下山一次洗一次澡外,我也很少下山花钱。”刘景崇说虽然山上几乎不花钱,但朋友、前妻都会定期给他存三五千过来。

刘景崇与妻子相识多年,在2006年结婚后又平静离婚。上终南山住山,出家修行,前妻都十分支持,她也经常抄经念佛,成为佛家护法居士。

山中饮食除了素食还是素食。刘景崇从不吃早饭,每天11点多吃点馒头或面条,他解释说“过午不食”,不会感到饿。做饭是在终南草堂最下边的厨房里。以前商海打拼时刘景崇在凌晨1点和朋友去宵夜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山上晚9点前他就睡了,到凌晨3点多他就精神饱满地起床学习经典了。

“禅宗小沙弥”说,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善恶不能相抵,但是善业多了,造恶业的时间就少了,慢慢转化为无善恶之分别就圆满了。修善业习善法,慈悲心是基础,无分别心才是真慈悲,慈予众生乐,悲拔众生苦。障分业障、报障、烦恼障。业障是身边的人与物,好与坏,痛苦与快乐;报障是色身,五官、身体;烦恼障是自己对外界矛盾纠结,业障与烦恼障汇合一起,如同土与水相搅成泥,纠结纠缠,不能化解,所以凡夫皆有病,一切唯心造,有分别心就有障。

世人的烦恼心从何而来?

“禅宗小沙弥”说,当今社会,过多地关注物质生活,俗务缠身,追名逐利成为一种时代病。心灵被羁绊,所以忙乱、烦恼、焦虑、孤独、忧闷。这些都源于贪欲、嗔恨、愚痴。贪欲是指世人的贪婪欲望。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据为自有。欲望多,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怕失去,得到失去后又痛苦。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任何嗔恨生起的刹那,在人内心就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也会为自己带来不可把握的烦恼和伤害。愚痴是无明,没有智慧看清事物和人生的本质,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把痛苦的事情认作快乐,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人在烦恼时看问题不全面,许多事情做不成是因为定力不足,半途而废。佛,觉也。觉醒是健康、快乐、智慧的源头,禅让人静下来,心灵纯净,才能思考一些人生的核心问题。当心静下来的时候,松针落地、明月相照,我们才回归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山上,修行之人将生活要求降到最低,简衣,简食,简行。终南草堂曾来过两个老外,他们手捧着稀粥,感恩的眼泪就落在粥里。

“禅宗小沙弥”说,中国在忙着赶超,我们忙着兑现,兑现祖上遗产和孙子未来钱,将好山好水、人文历史一次性兑现。两个老外落泪,这是现代化到了成熟阶段的感怀,反思现代文明。而我们现在的城市人落泪一定是生意亏本了。

到山上,不过是为找回自己,找回本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才能重新获取能量。

终南草堂那天来了个心理咨询师,说病人的病全反作用到他自己身上,无以排解。

“禅宗小沙弥”说:好吧,你就到这里的大自然中排解吧。

前几天大雪封山,山路上难以见到一个人影,寂静极了,沟壑中的残雪围困着寒冷的茅蓬,住山人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打坐。

草堂正在修建水道,要在云山茶房的下边挖掘一个大水池——一位风水师来到草堂,惊叹此地风水,遂执意投资进行改造。影影绰绰的雾气中,一辆黄橘色的挖掘机停泊在大土壕里,每过40分钟,就有五辆附近山民的四轮车拉着沙石突突而来,工人们在雾里影影绰绰如鬼魅,合起来把挖出的大石头撬到水池边去。

在不远处厨房的旁边,草堂正堂的墙上写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

山中的雾气越来越大,像浓得化不开的牛奶,除过偶尔机器的发动机声音,谷中空旷寂静,院子里的大树上有三个喜鹊的窝,时不时地能听到湿漉漉的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