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终南山中茶书院
茅蓬品茗等故人
(一)终南山中的一方净土——茶书院
每个人心中都隐藏有一处理想的净土。
从皇帝梦游华胥氏,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礼仪之邦;到佛陀的极乐世界,道家的瑶池仙境,西方宗教的天堂圣地;还有传说中的伊甸园,理想中的乌托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令古今多少文人志士心驰神往。“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到底有没有这样一方净土,与世隔绝,让我们忘掉尘世间的烦恼和忧愁,自在地生活,自由地遐想,在青山绿水之间,在山风的抚慰中找回真正的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没有名利,没有虚伪,没有钩心斗角,没有迎来送往,我们自在地生活,真诚地微笑,无求而又无为;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劈柴,喂马,栽花,种菜,静静地读书,悠闲地品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回归终南山:这里山清水秀,白云环绕,花草团簇,硕果丰盈,小桥流水,牧童炊烟,茅棚隐士,道法自然。回归终南山:自己动手搭建房子,开荒种地,淘米熬粥,抚琴烹茶,闲敲棋子落枣花;回归终南山,让我们放慢生活的节拍,回归自然的怀抱,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慢观云卷云舒,把酒临风,诗意栖居。
从15年前,他开始在城市开酒吧,生意兴隆时曾在古城南郊开了五处酒吧。2014年,他结束在城市的生意,挣脱名缰利锁,走出繁华喧嚣的古长安,终于一身轻松走进静谧神奇的终南山,修建理想中的“茶书院”,开始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拜隐士山民亦师亦友,身居桃源胜境,心游天地太虚。
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我们的弘一大师,就是一层一层地走上去的……故我对于弘一大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是当然,毫不足怪。
他谈修心养性:心地善良的人,容颜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心性需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心灵需要提升,就像身体需要保健。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做好眼前事,安住当下心,不虚此生行。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他说:茶书院是隐居在终南山的佛道儒俗共融共存的文化交流学习平台。东方文化的根脉是佛道儒,为什么还有俗呢?佛道儒就好比清净荷花的花枝叶,而俗恰是荷花成长的沃泥流水。何谓文化?不同人对文化有不同的解读。农村老大娘会说这个人有文化,更多是指这个人有知识。城市人也会说这个人有文化,更多是指这个人有素质有修养。其实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他说:南怀瑾先生的一席话道尽了人生的真谛。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他说:隐居终南山,建造茶书院,目的是接引全球各地远赴终南朝圣、寻隐访贤的朋友。品茶读书,参佛悟道,服务众生,和谐社会,修炼一颗清净仁爱的出世之心,践行利益社会众生的入世之举,尝试一种诗意的田园栖居生活。
(二)从繁华都市酒吧大老板到隐居南山的小书僮
南山书僮的童年就是在终南山度过的。抱着弟弟,牵着妹妹,坐在门口的碌碡上,望南山,等妈妈放工回家来煮洋芋糊汤吃。可年少的心却想飞出重重的山峦,随着潺潺的流水,想去山外的大世界看看。
20年的乡间生活,成长了书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进了西安的一家国营建材企业,短暂的三年工作经历,因企业转型,便被分流下岗。摆过地摊,开过超市,建筑工地上扛过钢管,开过酒吧,在城市繁华中辗转20多年,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名来利往,灯红酒绿。如今年已不惑,可心却更加迷茫——人生到底为了什么?我是谁?世界的本相是什么?
他的酒吧叫“树下故事”,面积不大,在南郊却声名远播,细节设计得很有味道。在喧嚣的城市道路边,一扇陈旧的木门,上边斜出一树桃花,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酒吧里边,桃花流水,古树吊藤,残墙竹扉,帘影书香。“桃花庵”“广寒宫”“八仙亭”“醉长城”……每个座位、椅子,甚至厕所、走廊和休息台,都很有特点和情调,客人来纷纷拍照留念或者在墙上留言。
他尊重并珍惜每一个来酒吧的客人,其中许多成了一生的朋友,宁夏的强子,四川的小丽,韩国的姜太植,瑞士的小胡子……甘肃的豆豆女孩,把眼镜遗忘在酒吧,5年后女孩再次来到酒吧,见他还给留着,感动万分。
用他的话说:义不经商,慈不带兵,经营了五家酒吧,赚到的利润寥寥无几。他认为酒吧和茶书院都是精神场所,区别在于酒吧只能麻醉和暂时地放松,不能解决人内心真正的心结。
书僮偶然一次陪朋友爬山,在子午峪的小五台山林深处,第一次看都了隐士茅蓬。一间草棚,一畦菜地,一洼潭水,一碗素面,一挂供像,一铺火炕。一位隐士师父,一身道袍,发髻高盘,盘腿静坐门口,正在享用一碗素面,碗里几根白面,还有几片开水煮的白菜萝卜,没有辣子,没有酱醋,也没有多少油水。
书僮愣了半天,所想所问太多太多。道长微笑着面对他,指了指门口挂着的“止语”牌子,指了指下山的路径。
当今社会,难道真的还有这么一群人,远离红尘,放下名利,枕山看云,安然自乐!身居闹市的书僮,百思不得其解,一切似在梦中,但又真真切切。
打工者的艰辛流离,年轻人的迷茫浮华,商人的奸啬刻薄……道在哪里?人生何为?我该何去何从?书僮经常闭门自思,读书问道。不得其解的他带着疑惑,又一次来到子午峪。十年已过,道长还在门前禅坐,手里捧着一本书。还是那个茅棚,还是那潭泉水,还是那个人……但山里的一切如旧,周围又多添了几处隐士茅蓬。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吟诵着王维的《终南别业》,他隐居进了终南山,决心修建终南茶书院。
如今的茶书院选址在终南山太乙峪,背倚游龙山,山势绵延,如飞龙探渊。书院其实是九间山民废弃的土坯瓦顶房子,位置在游龙山上腰,树木掩映,岩石沟壑,翠竹环绕,上行百米有清泉。土房子L型布局,有正房五间,厦房两间,还有两间,已经倒塌了半边。
茶书院所处地方,原是杏园村三组。南临山崩地质公园翠华山,太乙主峰如一把青锋利剑,直插云霄;抬眼西望,南五台雄伟庄严,如一尊慈悲大佛,禅坐于山水之间;向北俯瞰,公路蜿蜒通向山外,峪口外广饶平坦的关中平原,沧桑长安城尽收眼底。
问村民为什么叫杏园,他们回答,原先杏树很多。书僮觉得“杏园春”更有意境。
茶书院正在建设中,奶狗和稳平垒石堑,找厕所;稳柱和红利做木工,造屋架;巴图和书僮搬石头,运材料。
正在做茶亭,却停电了。刚买的小电锯无法使用,木工两人拉锯,手机自动关机了,和山外失去一切联系。充电手电筒也没电了,要充电得拿到几里以外的山下。蜡烛用完了,也不能看书,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清净。
耽搁多日,茶亭和山门终于完工。上下两层阁楼式建筑,依坡而建,延门口场地而出,悬空突兀,玲珑俊秀。下部石基半墙,原木上护,旧窗透风,古朴厚实;二层茶室,木桩木凳环绕,木围栏斗拱状,中间一块长片石撑起当茶台,如同一把古琴,仿佛置身瑶台仙府;顶部茅草覆盖,四坡覆斗势,低调而又大方,尽显隐士茅蓬文化。
主人正欲在亭柱上题写一副对联,或书古人的“无事次静坐,有情皆赋诗”;或书“茅棚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兴军、老六、战胜、平娃、吾辈、兴旺等长安八兄弟上山了,一箱啤酒简单庆贺之后,八位大力士喊着劳动号子,合力将两块巨石竖在了茶书院南北山门旁边。南山门口的巨石,三棱形直立,另一块奇石置于端顶,远观活现观音拜五台之状;北山门口的巨石,片状矗立,书僮捡了一个枯树根放置其上,巨石与怪根相配,有雄鹰展翅之相。
碑石栽好后,兴军提议立石树碑,刻字铭文。刻什么字呢?佛、道、禅、悟、静、空、无、了、心、明……大家畅言遍议,没有结论。
南山书僮是阴历年前正式居山的,春节过后,西安城里的玉兰已竞相开出红的和白的花蕾,桃花也不甘落后,粉嘟嘟如同少女含羞,伫立于绿化带或者街边公园。终南山里春迟,又飘飘洒洒地下了一场阳春白雪。雪未消融,万籁俱寂,只有松柏和青竹,还保持着苍劲的骨力和生命的绿色。
阴历二月初一,太乙镇逢集。书僮下山买了一捆树苗,栽植在茶书院门前和前后院场两边。有葡萄树、花椒树、串串红、红枫叶、香木瓜、沙果树、桃树……还有一棵珍稀树种叫金线吊蝴蝶,栽植在一个掉了底的瓦缸中。
山上的野菜遍地都是,野韭菜长得像小麦一样旺盛,可以用镰刀收割;蒲公英,山里人叫金刚刚或者姑姑等,正是新鲜可食的时候,开水焯过,可以凉调,也可以包饺子,下火;野小蒜很多,野葱,野蒜苗也开始萌发生长。
迷人的春天终于来了,终南山穿上了美丽的盛装。树木的浓荫已经逐渐形成,如伞如盖,茶书院于是淹没在一片绿的海洋中。漫步茶书院,大树掩映,石径蜿蜒,野花锦绣,香风扑面,百鸟婉转,山蜂嬉戏。
城市里商品丰饶,物流汹涌。而终南山巅,千沟万壑,一砖一瓦全凭背运上来,实在不易!茶书院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已初现形态,工程已近尾声。修缮书院的一砖一瓦、水泥、沙子,以及所捐物品,每样都得从几十里外的城市买来,雇车辆送到游龙山山腰的“三层楼”处,再靠人力背运上山,由于当下人工昂贵,所以这些建筑材料辗转运到书院后价格翻番。为了节省费用,南山书僮大多亲自上阵,一趟趟背运,每趟最少40分钟,汗流浃背。
书僮说,自己只是一介布衣草民,南山隐士不乏高德大贤之辈,愿做师父膝下的一名小书僮。修建茶书院,是集佛道儒俗于一家的文化交流平台,佛道禅修的十方道场,隐居体验地,画家、书法家、诗人、文学家等的灵感创作基地。目的在于秉承祖师先贤遗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终南山文化、隐士文化。书僮发心做全国各地隐友的“引路人”,建造一方隐居的“世外桃源”。
(三)终南茶书院的邻居
茶书院前后皆有茅蓬木门,古朴牌匾不用名家题写,全部是书僮用随手捡来的树枝一笔一画钉上去的,粗粗细细,歪歪扭扭,笨拙古雅。院子前后都是山林台地,有毛栗园、核桃园、猕猴桃园、竹园和柴山。
终南山大峪人头山下,住着一位东北60多岁的刘道长,住山20年,山民传说他的道行高深,武功高强。他的无名茅棚离沟下的公路三小时路程,而且山路狭小,陡峭艰险,但他自背钢炭烧火,不砍活树,他说草木有灵。
在茶书院不远处山梁上,有一处隐士瓦居,名叫“明空禅院”,听人说是一位杏林高手。山民叫他“大胡子”,隐士称他明空禅师。
几年前,媒体报道说,终南山大峪隐居着一位谭道长,精通绝学《祝由十三科》,大概内容就是念咒画符治病之类。福建某大医院一女名医,千里迢迢奔赴终南山,拜师学艺三年,端茶倒水,素食洞居。《祝由十三科》到底有多神奇?女名医到底学会没有?没有下文。书僮倒是在大峪听山民隐士讲说,谭道长品德修行很高。至于《祝由十三科》,茶书院也藏有一本。
在历史上,终南山曾孕育出了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关学。关学是由北宋理学大师张载在终南山的太白山麓创立并传播,他号横渠先生,所以建成横渠书院。冯从吾所建的关中书院,周至的李二曲,白鹿书院的牛兆廉,都是关学的代表人物,与终南山渊源深厚。书僮说,身为终南山人,有责任和义务弘扬终南山文化和隐士先贤的精神。终南茶书院也是顺承了横渠先生等前辈的遗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建终南山最大的图书馆,最好的真人图书库。
老房属于山下已搬入新农村的两户山民,一个叫小明,一个叫稳平。书僮与他们签了30年合同,每年1400元。签合同时,刚过50多岁的小明和稳平说都不识字,只能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
茶书院的北边,是一条山沟,隔沟相望是一户山民。关中三合院的老房子,63岁的老汉叫山姓,他放养了12只山羊,6只鸡,2条狗,大狗叫建华。
茶书院的南边,也是一条山沟,隔沟相望是多间土房。有一户山民,儿子64岁了,叫奶狗,守护着91岁的老母亲,奶狗的三个儿子都已搬到山下新农村。其他两户山民的废弃老房,都分租给了修行的隐士,有厦门的、甘肃的、武汉的……有男有女。
奶狗家三间房用了三个15瓦的灯泡。北间火炕连灶台,老娘住,做饭时才开灯;中间房是堂屋,敬神待客,几乎从来不开灯;南间一分为二,半间储物,半间奶狗住,他舍不得开灯用电。奶狗家每月用电3—4度,1—2块钱。奶狗说,村里的电工曾怀疑他偷电,他真想让电工把线铰了,用煤油灯,可现在连煤油都买不到!
放羊山姓一个人住了一套老式三合院,一个节能灯和一台21英寸老电视,一个能报时的老年手机。
房东稳平和电工吵了一架,原因是电工要把山上的用电提到两块一度,稳平不同意。电工把保险拔了,小明说,要找他论理。
插卡电表安装在山下的电杆上,距离山上一小时路程。每次断电,山姓和奶狗都要下山去换烧断的保险丝。
终南山里的隐士茅棚有一半都是没有电路的。他们或者自然作息,或者用太阳能发电照明,也有用松脂木把点火照明。
离茶书院不远处,有三处院子,住了出家修行的师徒三人,初离师父和坛建、坛成(女)两位弟子。坛成住的民房一开始是施舍的,不要钱,从今年起,房东要收房费。初离师父说,出家人,没有钱,只好找附近的山洞栖居。
山民老刘、奶狗领着初离师徒三人和书僮去看附近的山洞。一共有五个洞,在第三个洞中发现了一对豪猪。山民要打死豪猪卖肉,初离愿给他们一百元,让他们不要伤害生灵。村民不同意,和尚在洞口念经时,村民进洞打死了一只,另一只听见诵经,飞速逃离。
豪猪打死后抬到了奶狗家院子,剥皮取肉。奶狗他妈连声说好,好不容易除了一大害,门口的苞谷和土豆让它们祸害砸了!
书僮面对眼前的一切,不知谁对谁错。到底出家人做得对,还是老太太说得对。
杏花落尽,新叶萌发,也是香椿鲜嫩的时节。几个山民上山掰香椿,两个20多岁的小伙子伐树取菜,齐腰砍倒了十几棵胳膊粗的香椿树,一棵树倒在隐士租住的房上,塌落了许多瓦片。年轻的山民说:拿到山下,卖给游客10元一斤。书僮看着砍断的树桩,折断的树枝,感慨万千。
还有一件事也让书僮无奈叹息。茶书院周边翠竹成片,可都长得不很大,指头粗细。有一天,书僮发现茶书院房边的竹子也被人砍了几株。房东稳平自供说他砍的,做成拐杖卖给游客,一根能卖3—5元。书僮劝说不要砍。他说,能卖钱为什么不砍?而且越砍越旺,有人光砍竹卖拐杖,一年就赚1000多元呢!
梅兰竹菊被世人喻为四君子。古今文人墨客尤爱竹子,因其虚心进取,宁折不弯,高风亮节,团结无争。宋代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林七贤”也是爱竹成癖。“凌云劲竹真君子,空谷幽兰真隐士”,“竹未出土便有节,待到凌云总虚心”,这是古人对竹子品格的赞誉。书僮更喜欢“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境界,可此时此刻,他只能扶竹伤心,仰天叹息。
人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里的南山就是今天的终南山,不老松其实是一种歪七扭八,烧柴只有烟、没有明火,百无一用的废物,所以才颐养千年。《庄子·山木》篇里讲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正是此理。
书僮在终南山生活了20多年,没有见过传说中的“不老松”,却在老家终南山辋川见到满山成林的白皮松。70年代还郁郁葱葱,遮天蔽日。80年代发展经济,开荒种粮,伐木换钱,六尺成椽以上的松树被砍伐一空,森林变成了荒山。90年代以后,又大搞城市绿化,山上的白皮松树苗被村民挖取一空。随之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2000年后,国家紧急封山育林,山上只剩下卖不了钱的灌木乔木,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还在石岩中”的歪七扭八石崖中的白皮松存活了下来。
当下又追捧根雕,尤其崖柏热,山上柏树又被刨根灭种。南五台后山多崖柏,访隐的路上经常看到村民朝山外运崖柏。没有办法呀!因为它能卖钱!
秦岭山大林密,野生动物活动频繁。除金丝猴、大熊猫、朱鹮和羚羊外,茶书院的邻居还有豹子、野熊、山猪等。山民取木、挖药、采摘野果时都要“喊山”,这是一种传统的通信方式,目的是让深山生灵互相避开。
最多的是蛇,随处可见。大的叫蟒,长有丈许,碗口粗细,传说有鳞有角,住在深山大洞,进山采药和伐木的山民偶然遇到。小的蛇当地人叫长虫,小的指头筷子粗细,大的胳膊粗细,有绿竹竿、土灰蛇、红花蛇、七寸蛇、白蛇、黑蛇,还有浑身长毛的蛇。蛇一般喜欢在乱石窖和水草洼处生活。有的会爬树攀崖,有的藏在水里,也有会“草上飞”的。山中的蛇虫轻易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你一不小心闯进了它的生活圈,对它的生活和生命造成了干扰和威胁,它才殊死搏斗。
爬山防蛇兽的办法有几点:上山带根棍子,可拄可挑,帮助登山;另一方面,开山劈路,探水试深,打草惊蛇。再就带狗入山,狗的嗅觉很灵敏,能提前发现异物,保护主人。
茶书院南边,奶狗门前的山梁上,有一处石洞,住着四条大蛇,镢棍粗细,两米多长,与山民和谐相处,各安其乐,有隐士给其起名为:悲忏、善护、善为、善意。因经常有两只锦鸡盘旋栖居,所以此地叫“龙凤岭”。
前两天,奶狗端碗上梁游转,看到一条大蛇领着三条小蛇盘坐晒太阳。奶狗他妈说,她也遇到了,还以为是谁撂了一圈稻草绳,上前去拿时,蛇很快溜走了。
前年某个时间,蛟峪一个捕蛇的年轻人,在山梁处抓了一条大蛇。经过驯化后,拿到翠华山旅游区,供游客照相玩耍。最近一段时间,捕蛇小伙来了多趟,查找遍山梁的角角落落,却始终没有找到蛇的踪迹。
南无和股神两个美女在终南山天子峪隐居。山房背依土崖,院中一树桃花和三五木竹,风景别有一番趣味。上个月,南无说在院子发现一条蛇,吓得几天都不敢睡觉。
在终南山的南五台正门半山,有一处景区叫送灯台,送灯台下有一山谷,叫灵蛇谷,传说灵蛇谷洞窟遍布,蛇虫密集。到底灵蛇谷有多么可怕,没人敢去尝试,可山谷里却安然住着一位隐士。
在南五台的背山王家大院附近,住着一对夫妻隐士。他们住山已经五年了,刚来此地时,也是蛇虫遍地,鸟兽肆虐。经过他们的施食和感化,几条蛇都成了他的友好邻居和“天龙护法”,屋顶的大蛇帮他捕鼠,竹林的青蛇帮他护院。
夫妻隐士曾用手机录下了一段门口群鸟争鸣的录音,他们对书僮、兴军和老六说:“你们仔细听,这是一群鸟儿在开会,有一个鸟儿汇报山下有捕鸟的人,其他鸟儿既慌乱,又七嘴八舌地讨论咋办,大鸟沉着冷静地劝其他鸟儿赶快躲避。”接着群鸟一哄而散,一个小时后,果真有两个捕鸟人拿着网子经过他们门前,马师傅感叹,万物有灵呀!
夫妻隐士都是山东人,前一个月回乡省亲。下山时,院里的两只喜鹊一直把她送到山下,还叽叽喳问她:“你要走了?你不回来了?”隐士告诉它们,出山一月,还会回来的。40天之后,他们归来,走过西岔,刚到小瀑布分路处,两只喜鹊已经等候多时,它们欢快地和她打招呼:“你回来了,我们都想你了!”
(四)没有故事不居山
终南山到底有多大多高?隐士高人到底在哪里?问过很多山里行走的人,山民野夫大多摇头摆手。
道就是路,人常说“知道,不知道”,就是认识路不。凡人能讲出的道,大部分都是通向繁华城镇或者吃喝农家乐的宽敞水泥路,那么通向隐士茅棚的白云鸟道到底在哪里?
通往茶书院的道路很隐秘也很方便。说方便,是因为905路公交车,从西高新甘家寨发车,途经电视塔、韦曲太乙镇到翠华山下,很方便。还有翠华山、南五台、太乙镇和西安翻译学院等地标引导物,很醒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道的朋友下火车后,沿城墙向西一站路,在北门坐2号线地铁到最南端,韦曲南站出站换乘905路车。905路车顺着古樊川,一路朝向终南山。
上山进入茶书院的山路很隐秘,一共有四条。有两条路最近,但也是直爬,905路车坐到杏园村委会下车,沿左手进入杏园村游龙山山门,步行50米后,在一处古建院落门口,沿右手小路攀山,直爬经过两处废弃民居,1小时到达最高处茶书院。还有一条路开车和搬东西比较方便,进山门后,沿水泥路上盘,10分钟到达半山一处别墅,别墅旁是牡丹庙(庵),由牡丹庙旁小路过竹沟,经放羊山娃门口,再过一小沟,即到茶书院,半小时路程。第四条路不近不远,905路到终点下车,向前100米大桥处分路,沿左手进沟上梁,经大荒地,1小时到达奶狗家门口,过一小沟即到茶书院。
山路很隐蔽,只等有缘人。
36岁的巴图是内蒙古人,一心向佛。蒙语巴图是坚强勇敢的意思,巴特是英雄勇士。朝拜完西藏,又来终南山寻佛。他说,拉萨和布达拉宫太商业化了,袁涛介绍他来终南山。905路车坐到太乙镇,随着感觉徒步到了西岔,在一个废弃的隧洞里打坐了一夜。
巴图真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勇士。他以前做过厨师,包过工程。打工时,意外受伤,右脚掌截肢一半。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佛祖的保佑,曾独自一人骑单车访遍了祖国的大山名寺。
巴图徒步登上南五台,在观音台下发现一个小石洞,打扫干净后,禅坐入静。他说,终南山气场很足。透过重重南山,他看到了很多东西。
茶书院总是在修修补补中,巴图和书僮搬了两天石头,巴图干活很用力。书僮劝说他累了就歇会儿。巴图关心书僮,山上活重,要注意身体,少抽烟!
采访中遇到的“70后”小邹来自武汉。已经在终南山住了七天的她说,人生太短暂,她一直在追寻远离物质欲望纷争,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逍遥自在清净的生活。趁自己还能走,跳出世俗,去自己喜欢的国度和地方,随心所欲地走,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实现了。
书僮语赠小邹:女子,大美为心净,中美为修寂,小美为貌体。在浮华喧嚣里,留一处心灵净土,淡淡地来,淡淡地去,给人以宁静,予己以清幽;静静地来,静静地去,给人以宽松,予己以从容。心素如莲,人淡如菊,不悲不喜,优雅自在。携一怀如水的柔情,端坐红尘深处,与岁月相约终老。
(五)隐士精神是治理当今社会浮躁病的一剂良药
“终南山绵延八百里,东起华山,西至眉县太白山。华山纯阳,太白纯阴,阴阳交会就在中间的南五台。终南山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南船北马,南稻北麦,南草北木,马头桃花马尾雪。一边是仙境,一边是城市!不远处,城市的人满脸焦虑,不知为何奔波劳碌……”书僮说:隐士文化和隐士精神正是平衡、治疗社会浮躁病的一剂良药。
“仙”就是人在山中。“父亲带儿子登山,爬到山顶,回头看山下平时居住的村庄,突然发现很美,平时为何看不到呢?平时看到的都是纷争和摩擦,只有心放到山上,才能看到生活本来的美妙。”他举此例说明:这就是一座山对城市人的精神作用。
隐士与山民有区别:隐士从山下背米,念着佛号,不急不慢,很轻松很快活地上山;山民则是满腹牢骚,疲惫不堪,米的重量一样,为什么在人心里映照得十万八千里?
良药与治世不矛盾,当今社会,物质对人的撕扯和张力大,那么需要隐士的精神来平衡。
书僮说修行就是生活,更是快乐的生活。居山的人都很会在最俭朴的条件下享受生活,隐是在心里,种菜、做饭、读书,都在享受生活本来的味道。居山有一对隐士夫妇,一年花费不到500元,用不了很多钱,旅游鞋是从太乙镇集市上破烂摊两块钱买来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他们笑谈:也没有钱去看病,但从修行以来,也从来不生病。但他们隐身茅蓬,救济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精神生活迷茫的人们,每年数以千计。
从城市来到山上的人,虽各有各的问题,但目的都在寻找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两个中年人闹腾了多年要离婚,爬山找到马隐士,一番交流,夫妻两人心结打开,忏悔不已,下山继续过活,而且生活得更加幸福珍惜。
一个河南郑州的小青年逃避社会来到深山,发现住房艰苦,物质贫乏,太苦太累,不是自己心中想的世外桃源。遇到隐士,隐士说:不走世界,哪来世界观;不经人生,何谈人生观。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以后,方能清净放下,再来终南山不迟。
一个31岁的四川青年背着帐篷来住山。面对书僮,满腹经纶,满嘴佛学理论,两小时阔谈之后,书僮问父母可否安好,是否有心上人,来人闻此,泪流满面。生病的父母让他操心(独生子),广州的女朋友已苦等六年。书僮问:你想出家吗?他说不想,但想成佛。书僮说:佛说过让你不伺双亲不成家室静坐修行吗?来者大悟,连夜下山。他说佛道的精神内涵与外相无关,青年的心被理论压住,没有悟到佛的精神。《金刚经》讲:一切所相,皆是虚妄,所相非相,即见如来。
书僮说一个好的修行住山需要五个条件:法、侣、财、地、德。法是必须有修行的法门,不然在山中会受到干扰而无所成就;侣是最好要有同修的人互相关照;财是必须有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地是必须有一块善地;德是德行,没有德行也守不住好的修行之地。他说以前的古寺庙其实是藏书量很大的图书馆,以前落魄的文人,到寺庙里吃斋,读书,思考人生,再回归社会,济世造福。书僮描述茶书院的理想情境是: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此“隐居部落”交流学习,做饭、劳动,自给自足,一窗南山,几盏清茶,三五知己,坐拥群书。
这一天是丙申年伏天,西安古城熏蒸难耐,在清凉的终南山茶书院山门前,一脸佛相的南山书僮与我们话别。细心的他赠我下山用的降龙木手杖一根,盘结扭曲如虬龙,并吟诗一首:“扶我盘龙杖,平步入青云。深山茅棚隐,柴门遇故人。”
走出茶书院,回首山居野径。茅棚旧门,竹篱野花,汪曾祺的几句诗忽然浮现眼前。“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