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赵奢

赵奢,嬴姓赵氏,邯郸人,春秋战国名将榜排行第十。

起初,赵奢与未成名前的田单一样,还只是赵国的一个小官吏,不过,田单是管工商的,而赵奢是管税务的。所以,田单每天的工作是逛市场,而赵奢每天的工作就是催税。

平凡的工作孕育平凡的人,田单的不平凡是因为齐国的一场灾难,而赵奢的不平凡是在一次正常的收税过程中。

一日,赵奢依法收税,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家钉子户,拒不交税。

对付这样的人,赵奢是有手段,更何况,还有律法依据,于是,赵奢手起刀落,依法斩杀了不交税之人,并且,一杀就是九个。

我在想,那时赵国的律法真有那么苛刻吗,程序也不走一下,直接就杀人?九条人命可不是件小事。

赵奢到底是依法杀人还是个人泄愤,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我们知道,赵奢惹到了麻烦。

因为,这家拒不交税的主人名叫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

赵胜在赵国的地位仅次于他的哥哥赵何,他家的税在他看来,交与不交又有多大的关系。然而就因为这样的一件小事,你一个管税收的小吏就能杀我家九个人?

在这邯郸城,达官云集,哪个不是对我赵胜点头哈腰,说你一个收税的是官都是抬举你,还真敢拿着鸡毛当令箭?

随即,赵胜大怒,扬言就杀了赵奢。

当赵奢知道自己得罪的人是赵胜时,说他一点都不慌,我是不信的。但要说他又慌又乱,我觉得也是不对,因为,一个慌乱的人绝对是不可能冷静思考的,而赵奢却做到了,并且很快他还想好了怎么跟赵胜解释保命的话。

“您是赵国的贵公子,要是您家也不遵纪守法,那国家法令不就形同虚设了?而国家法令一旦形同虚设了,那国家不就脆弱无比了?一旦国家衰弱了,那诸侯不就要出兵侵犯了?一旦诸侯出兵侵犯赵国了,那赵国不就要灭亡了?一旦赵国灭亡了?那您还怎能安享这些财宝呢?还请您品一下,细细的品。再有,反过来讲,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若还能奉公守法,按时纳税,那赵国不就可以上下一心了?而赵国一旦上下一心了,那我们不就强盛?而一旦国家强盛了,那赵氏的政权不就稳固了?到时身为赵国贵戚的您,难道还怕不能享受富贵,被人看重吗?”

一连串的问号,每一个都直戳赵胜的内心。随即一想,此人果然有才,再加上被他杀的那九个人,其实也不是很重要,下人而已,杀了就杀了吧。但这人才,可不能屈了。

于是,赵胜把赵奢推荐到赵惠文王面前。

亲弟弟推荐的人,赵惠文王肯定是极其重视的,于是,赵奢从邯郸的税收管理员变成了赵国全国的税收管理员,也就是说,从税务所长变成了税务部长,从科级干部变成了国级干部。

这工资肯定涨了不少。

虽然升职了,但是,这离名将的距离还是很远,不过不要紧,因为,机会很快就来了。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趁着乐毅把齐国搅了个底朝天的时候,赵惠文王觉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得,可不能浪费了。随即,召集十万大军,兵发齐国。

乐毅在齐国,好地方都让他给占了,所以,赵惠文王只能打麦丘这种小城的主意,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税务部长赵奢,由领兵攻齐。

搞不明白,人家田单在被委以重任前还露了两手,这赵奢可啥都没干,叫搞税务的人去打仗,也亏赵国想得出来。

不管如何,赵奢带着十万大军还是出发了,在他的印象中,此时的齐国正水深火热,士气低迷,粮草不足的,肯定是无暇顾及麦丘这座城的。所以,赵奢来到麦丘后,也不管什么战术不战术的,围起来就是打。

然而,赵奢想错了,麦丘不仅城墙坚固,粮草充足。据说,城内还有一批善于制造各种工具的墨家弟子,他们在城内改良弓弩,为城墙加固防御。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批人的存在,麦丘城内的士气无比高涨。

赵奢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所以他把麦丘城围起来就是一顿乱打,然而,打了好几次,赵军倒死了不少,麦丘城纹丝不动。

消息传到赵惠文王耳中,顿时大怒。他的想法跟刚到麦丘的赵奢是一样的,也认为齐国肯定无力防御。没曾想,这损兵折将的,当即下令,限赵奢一个月之内拿下麦丘。

没用的就不要讲了,拿出真本事吧。

然而此时的赵奢,还真没什么真本事。不过,他的儿子赵括(没错,就是后来纸上谈兵,大败于长平的那位)倒有一点。

接到赵惠文王的新命令后,赵奢别无他法,能做的还只是下令强攻。看着赵军的尸体堆积如山,此时,赵括站了出来,表示强攻很难攻克麦丘,这样只会加重伤亡,只有先暂停进攻,搞清楚麦丘城内的情况,才有制胜的可能。

赵括是能冷静下来分析的,但是,受命的赵奢可就不能冷静下,眼看一个月的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若到时拿不下麦丘城,不说丢脸,回去还不知道赵惠文王会怎么处置自己呢。

于是,赵奢把赵括的话抛之脑后,下令继续进攻。

事实证明,不顾客观事实的,一般下场都是比较惨的。比如这一次,赵奢除了看到赵军的伤亡数在不断增长外,一无所获。

于是,看着赵军的伤亡越来越多,赵奢最终不得不还是停了下来进行思考。

但是,思考归思考,能不能思考个方案出来,这也不是一定的。

不过,就在赵军停止进攻后,城内的齐军反而兴奋了起来,没事还派点探子出来,找找刺激。

事实再次证明,不作死就不会死。

于是,齐军的探子正好给了赵奢搞清楚城内情况的机会。

没多久,赵奢就抓了几个舌头,准备从他们嘴里得到点消息,然而,令赵奢意外的是,这俘虏嘴硬得很,怎么也不开口说麦丘城内的情况。

就在赵奢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的儿子赵括又站了出来,表示可以对这俘虏采取攻心术。具体操作就是该给他们吃就给他们吃,该给他们喝就给他们喝,好生的招待着,养得白白胖胖的,过不了多久再给他们放了,放的时候还顺带让他们捎点粮食回城给家人。

出城做探子的,哪个不是抱着必死之心,即便做俘虏了,该怎么应对,心里也是做好了准备的。但是,这待遇,这探子还真没想到过。

一想到城内的粮食都被守军控制着,平常百姓没得吃的,都已经易子而食,再看着手里赵军给的粮食,顿时心就软了下来。

二话不说便把城里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随后,赵奢便把俘虏放了回去。

麦丘城虽然准备充足,但是如今围困多时,城内粮草几乎消耗殆尽,崩溃也只是在一瞬间的事。知道了这些,赵奢底气便也充足了许多。

而从俘虏的口中得知麦丘城内的情况,这还只是俘虏的作用之一,把他们放回去,就是要他们发挥另一个作用的。

当从赵军那拿着粮食的探子回到城内时,本来死气沉沉的麦丘城顿时开始了躁动,毕竟大家都没得吃的,这粮食看得是在让人羡慕,再加上回来的人不断诉说自己在赵营的遭遇,不出多时,麦丘城内便人心思动,有了投降的冲动。

这正是赵括想要的。

而眼看人心躁动,局面难以控制,守城的齐军也开始了行动,把那些散播“谣言”、扰乱军心的人统统抓了起来。

从内部瓦解敌人,向来是最有效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赵奢决定还要添点油加点醋。于是,赵奢把攻城用的投石机拉了出来。

当然,赵奢不是想趁火打劫,而是要雪中送炭。不过,这炭对城中的百姓来讲是取暖的,但对守军来讲,那就是烧身的。

因为,赵奢用投石机投进去的东西是粮食。

饿了这么长时间,粮食从天而降,换了谁也不淡定了。但是,守城的齐军却异常淡定。

齐军淡定,赵奢比他们更淡定,因为他知道,暴风雨前的安静是最可怕的。于是,赵奢城也不攻了,仗也不打了,隔三差五就往城里投点粮食进去。

久而久之,本来淡定的齐军也不淡定了。

大哥,咱这是在打仗啊,听说过断人粮路,烧人粮草的,但像你这样主动送粮草的,还真是头一回见。

当然,赵奢也不是在做公益,他知道,投进去的那点粮食,完全是不够城内的人吃的,煮粥都不够喝,要平分的话,每人汤都分不到一滴。但是,粮食可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拿来吃的,是肉眼可见的。所以,赵奢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的扰乱军心。

准确的说应该叫民心。

投进去的粮食散落于城内各地,人人都有机会捡到,但毫无疑问,最终都会落入齐军之手。试想一下,饿了几天的人,然后捡了一袋粮食,却被人征收了,是何感想。

毫无疑问,是怨气。

而当怨气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化为暴动。

所谓的暴动,也就是民变。

赵奢的阴谋,守城的齐军渐渐有了察觉,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赵军投进来的粮食,统一收集,然后派出代表,送出城去,还给赵军。

这个举动,我始终不能理解。

粮食再少,也比没有好啊。不够全部人吃,那就先给一部分人吃啊。煮粥轮流喝,烧汤轮流喝总行吧,也比喝西北风的好啊。

然而,守城的齐军可能没想那么多,他们的想法可能比较单纯,仅仅只是为了向赵军表达自己守城的决心,以及自己坚强的意志力。

齐军不知道,精神上的意志力是附庸于身体上的意志力的,他们仅存的那点意志力只是因为他们还有仅存的一点余粮。但是,麦丘的百姓可就没这意志力了,没有了粮食,他们的身体可吃不消。

人家给我们投粮食进来,你还给人家送回去,傻了吧!麦丘的百姓当即表示很生气,于是民变爆发,随即便联合起来杀了守城的将领,举城投降于赵军。

麦丘一役,虽然最终胜利,但赵军损失也不可谓不小,不过收获也是有的,起码发现了一个人才。

而要说起人才,此次的表现,赵括可比他老爸出风头一点。

只是,不知这对赵国来讲是祸还是福。

麦丘之战只是赵奢作为名将的起点,真正让他进入排行榜的,还是十年之后的阏与之战。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国以赵国不按约定割城为由,出重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国舅爷魏冉亲自领兵。

魏冉封邑在陶,地处中原,远离秦国本土,此次出兵,表面看起来是针对赵国,但究其背后的目的,是想钳制赵国,使赵国不敢插手秦国蚕食魏国和韩国之举。而秦国只有打通了魏韩之路,魏冉的封邑才能进入秦国的怀抱。

打着为国征战的旗号,行着为自己谋利的勾当,魏冉此时还不知道,他将在这里跌一个大跟头。

阏与地处赵国西境,与秦国相去不远,而邯郸地处赵国东南方向,与阏与相去甚远。所以,当战报传到邯郸的时候,赵惠文王就犹豫了,这救还是不救呢?

这个很奇怪的,身为国君,国土被犯,他竟然还在考虑救与不救。然而更奇怪的是,竟然还有人赞同不救,其中还包括乐乘(乐毅族人)和廉颇这样的名将。

说实话,这是一个很难的抉择,虽然赞同不救的人有很多,但身为国君的赵惠文王还是不敢轻易下令放弃阏与。所以,他最后找到了赵奢,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道路远,地险路窄,这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中打斗,哪个骁勇哪个就获胜)。”

这就是赵奢的回答,狭路相逢勇者胜。

既然你这么有勇气,那就你上吧,随即,赵惠文王命赵奢领兵出邯郸,前往救援阏与。

一开始,秦国就不是针对阏与这座城,之所以选择它,就是看中了它远离邯郸的位置。因为秦军知道,一旦阏与被围,邯郸必然会出兵相救。所以,秦军在包围阏与的同时,也已经派出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距离邯郸不远的武安。目的就是待赵军出动,当他们奔波赶路的时候,阏与和武安两地秦军就可以对他进行夹击。

关于秦军的目的,赵奢知不知道,这一点不确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赵奢是有所防范的,因为,当他率领赵军走出邯郸三十里的时候,他就下令安营扎寨了。

三十里,也就一两个时辰的路程,如果是早上在邯郸吃完早餐出发的,估计现在还没有消化完。

这赶着去救援呢,当旅游了,走两步路就休息一下?但是,主帅既然下令了,大家也不好不听。

赵军的将士搞不清他们的主帅在搞什么名堂,秦军更是搞不懂,你要是不救吧,你就干脆邯郸也不要出了。你要是救吧,那你赶路能不能积极一点,我们也好动手啊。

就在大伙都搞不清状况的时候,赵奢又下了一条军令:有以军事谏者死(有提军事建议的人,死)。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就有不怕死的人,所以,就在赵奢军令刚下达的时候,赵军中就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建议赵奢可以先去武安逛逛,把那里的敌人清理干净了再去救援阏与。

对于这个建议,赵奢的回应很简单:把提建议的人杀了。

已经下过令了,你还敢来,玩我呢?

这就有点过分了,人家只是单纯的提一个建议,对也好,错也罢,你听与不听,这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你提刀就杀人,这就不对了。当年楚庄王还在门口挂了个“进谏者,杀无赦”的牌牌呢,人家伍举和苏从顶着这个牌子进来,不也没死吗。

然而,跟死人讲历史是没有意义的,赵奢该杀的还是杀了。

消息传到秦营,秦军就更加纳闷了,这人出了邯郸就不走了,还杀了提建议的自己人,到底在干嘛?

不过很快,秦军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赵奢是胆小怕事啊,不敢交战啊。

果然,在秦军得出结论后,赵奢就原地筑营,还修得非常坚固,大有赖着不走之势。

这样出门打仗的,还真没见过,所以为了彻底摸清赵军的情况,秦军随即派出了奸细潜入赵营。然而,不知怎么地,这奸细一不小心暴露了,被赵奢发现。

话说,奸细是最可恨的。按理说,这奸细抓到了,就难逃一死。但是,赵奢并没有处死他的意思,反而请他吃饭。

不是开玩笑的,是真的。

吃饱喝足后,又把他送了出去,临走的时候还面带微笑,挥手告别,估计还说了下次要一起吃火锅的事。

奸细做到这个份上,也是知足了。所以回到秦营,他就把自己在赵营的所见所闻以及所经历的全盘告诉了秦军将领。

打了这么多年仗,也没见过这样的人,还好吃好喝的招待敌人奸细。于是,秦军将领更加坚信,赵奢就是胆小鬼,不敢开战,此举无非就是拍马屁,给自己留后路。

作为将领,这样的人是可耻的,然而秦将不知道,他没有可耻赵奢的机会。因为就在赵奢挥手送别秦军奸细后,在邯郸城外三十里处驻扎了近一个月的他突然动身,急速赶往阏与。用史书的话讲是“乃卷甲而趋之”。

也就是丢弃铠甲,轻装急进的意思。

很快,只用了两天一夜,赵军的善射骑兵便出现在了距离阏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

由于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驻扎在武安的秦军还没反应过来,眼皮底下的人就没了,没办法,只能急速驰援阏与。

赵奢虽然暂时摆脱了被秦军两面夹击的危险,但他知道,当武安的秦军赶到阏与时,他同样会面临巨大的危险。所以,在两路秦军汇合前,赵奢必须为赵军找到一个有利地形。

这时,身边一个叫许厉的人提出了建议:“不如先占据阏与北山的高地,居高临下,尚可与秦军一搏。”

对于许厉,赵奢没有像处理上一个提建议的人一样杀掉,而是虚心听教,随即便下令赵军全线往高地转移。

果然,就在赵军刚占据高地不久后,武安的秦军便随后而来,与阏与的秦军汇合后便向北山高地的赵军发起攻势。

骑兵作战,地形很重要,特别是那种从高处冲往低处的,由势能转化为动能,杀伤力那是杠杠的,不说拿枪札你,马都能撞死你。与之相反,从低处冲往高处的,哪怕你起步速度再快,但把动能转化为势能,没跑一会就没劲了。所以不要说拿着西瓜刀砍人,不躺地方大口喘气就不错了。

就这样,往下冲的赵国骑兵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往上冲的秦国骑兵。

秦军大败,阏与之围不攻自破,赵奢一战成名。

此战过后,秦国被迫放缓了蚕食魏韩两国的速度。

然而,此战看似是赵国的胜利,但是,实则却是秦国一统路上最后一次的障碍。此战过后,秦国将与赵国再次迎来一场大战,而之后,秦国一统,就将无人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