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长平

据说,刚把廉颇从长平召回邯郸时,赵孝成王为了让赵括顺利接手廉颇的工作,还就长平战局安排过他俩在朝堂之上进行辩论。大家都知道,吹牛廉颇肯定是吹不过赵括的,所以这次辩论会以赵括的完胜结束。

在辩论会上,赵括侃侃而谈,大讲破敌之策。并且,他还并不满足于此,辩论结束后看着垂头丧气的廉颇,赵括还开始趾高气昂,甚至大放厥词,对王龁不屑一顾,说自己只要一到长平,秦军必定抱头鼠窜。

当然,在贬低王龁的时候,赵括也曾抬举过一个人---白起。不过,他抬举的方式有点特别,说即便是秦昭襄王把白起调到长平来,自己依然有一半的把握战胜他。

白起:真的要谢谢你,还给了我点面子,留了一半的把握。

然而,战争不是靠嘴说的,是用刀砍的。

白起会用秦国的大刀告诉赵括,别说五成把握,有一成都算他输。

由于秦军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直至白起在秦军中开始通过王龁发号军令时,赵括依然不知他真正的对手是谁,一直还以为是王龁。

于是,在不知自己只剩“五成胜率”的情况下,赵括毅然走出了防线向秦军发起了进攻。

而比起赵括的一无所知,白起可谓是把长平的每一寸土地,赵军的每一位将领都研究得透透的,所以,对眼前这位心高气傲的公子哥,白起早就想好的对策。

首先,秦军派出了一支由三千人组成的轻装部队,悄然渡过了河水。并且,这三千人渡过河水后并没有躲躲藏藏准备搞偷袭,而是大摇大摆的来到了赵军的营前,公然挑衅。

这就有点找死的节奏了,人家括括现在手里可是有四十五万人啊,你这三千人的,赵军平均一百五十人才能分到一个,真正的塞牙缝都不够。

当然,这三千人渡过河水也不是奔着给人塞牙缝来的,所以在完成了挑衅任务后,他们当即就掉头往回跑。

来了还能让你走?于是,赵军出击,追着这三千人也渡过了河水。

在追击的过程中,这三千人损失惨重,而就在他们快要扛不住的时候,希望来了,秦将王陵率领一万人马赶到。

看着有秦军突然杀出,正在追击的赵军有那么一刻还是有一点慌的,但很快他们就镇定了下来。左看右看,也就这么点人,于是一核算,加上之前的三千人,勉强够塞个牙缝吧。

说实话,这一万人马来救三千人,与其说是救,倒不如说是来陪死。所以很快,三千人的溃败就变成了一万三千人的溃败。

就目前来看,王龁确实如赵括所料,草包一个,昏招频出。

一切尽在赵括的掌握之中,追击着这一万三千人,赵军很快来到了秦军营前。

有可能是击败一万三千人太容易了,也有可能是赵括根本就没有把王龁放在眼里,还有可能是赵括太想结束战斗了,所以面对秦军坚固的营地防御工事,赵括当即下令发起了进攻。

自此,战斗进入到白起节奏。

此时的赵括还不知道,秦军第一批三千人的任务就是挑衅,所以他们在挑衅后会那么迅速的撤退。除此之外,赵括还不知道,王陵率领一万人来救这三千人时,接到的命令也是只许败,不许胜,目的就是要把赵括的大军吸引到秦军的营寨前。

这一切的设计者毫无疑问就是白起。

白起以进攻闻名,但对于防守他也是有一定的自信的,起码在长平对秦军的营地防御工事就很自信。

白起知道,赵括不可能攻破秦军的营垒,所以面对赵军主力的进攻,他除了留一部分兵力在正面抵抗赵军外,同时,他还派出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从秦营侧翼出发,渡过河水迂回到赵军主力的大后方。

用精锐部队从赵军的后方发起进攻,正面防守的军队再伺机反攻,造成前后夹击赵军的形势,利用赵军不能摸清战场局势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一种恐慌的气息,再试图歼灭。

这一招确实很高明,但是,如果白起的战术只能到这里,那他就对不起战神这个称号了。

赵军有四十五万人,如果用两万五千人就想夹击它,无异于异想天开。白起不是笨蛋,所以这两万五千人的真正任务并不是发起进攻,而是抢占河水渡口,切断赵军的后路。

当秦军两万五千人在赵军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功占据有利位置后,随即白起又命两支秦军从左右两翼出击直插赵军腹地。

直到这时,随赵军而来的前上党郡守冯亭才发现了一丝不对,赶紧找到了赵括。然而,对着秦军营垒久攻不下的赵括哪会有耐心听他叨叨,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了,自己继续专心进攻秦营。

后路被两万五千人断了又如何,左右两翼被秦军直插腹地又如何,他们不也就只能看看不敢动手。自己只要专心进攻秦营,一旦秦军营垒被攻破,赵军以人数优势冲进去就是一顿砍,到时候砍完收工,看秦军玩的那些花招有什么用。

赵括确实有不听冯亭叨叨的资本,因为四十五万人的战斗力确实太过震撼了,赵军即便已经在秦军的包围圈内了,秦军也不敢轻易发起进攻。

战斗似乎就此陷入僵局,赵军攻不破秦军的营垒,兵力处于弱势的秦军也不敢贸然进攻。然而,让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可不是白起的目的,所以,就在赵括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的时候,白起却已经开始行动了。

四十五万人每天的粮草消耗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刚走出防御工事的赵军不可能随身携带大量的粮食。所以,早在设计这个战术的时候,白起就已经盯上了赵军的屯粮之地,而这也就是这个战术的精髓之处。

把赵军分割成几块,前有不能攻克的秦军营垒,后有两万五千人把守的河水,中间两翼还有几支穿插于赵军阵地的秦军,这便是白起为赵括设计的葬身之地。

直到粮草供应不足时,赵括才发出了惊天感叹:“秦军主帅绝不是王龁。”

但是到了现在,知道又如何。

比起赵括的被围困,现在的白起就比较悠闲了,除了每天例行公事对被围困的赵军发动小规模的战斗外,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等,静等。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秦军营垒依旧坚不可摧,而赵军随身携带的粮食也越来越少。当干粮全部被吃完的时候,这四十五万人便上山捉羊下河摸虾,很快,山里走的河里游的也全被吃完,接着,他们就开始吃坐下的战马。当战马也全部被吃完的时候,他们又盯上了战友的尸体。当尸体也全部被吃完的时候,他们又盯上了受伤的战友。

活人吃死人,强者吃弱者,长平四十多万大军犹如在修罗炼狱场里活着。而就在这时,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听说白起已经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成功围困赵军后,为督促秦军一举歼灭赵军,他还亲自来到了与赵国交界的秦国河内郡。

秦昭襄王亲临战场,当然也不仅仅只是督促白起,至少也给他带来了实质性的援助。

赵军怎么说也有四十多万大军,虽然被围困了,一旦他们冒死突围,以秦军处于弱势的兵力,恐怕到时战场有变。所以来到河内郡后,秦昭襄王就下了一道命令:河内全郡,上至郡守,下至庶民,全部升爵一级。凡十五岁以上的男性全部赶赴长平,由白起指挥,剿灭赵军。

随着河内援兵的到来,秦军兵力陡然上升。于是,白起从每天对赵军发动的小规模冲突变成了大规模的剿灭战。

秦军攻势愈发生猛,包围圈逐渐缩小,战场形势对赵括来讲越来越严峻。直到四十六天后,当受伤的战友也被吃完的时候,赵括才下定决心再来一次突围。

这一次,赵括把剩下的赵军分成了四个队,其中一队还由他亲自率领,分别突围。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孙子兵法·军争篇》

按照这兵法而言,此时的赵括是不好惹的,一般人也不会去惹,但偏偏白起就不是一般人。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兵法·形篇》

所以白起决定,就要伏击迫切回国的赵军,就要包围赵军不留缺口,就要追击落魄而逃的赵军。于是,当赵括发起最后突围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严阵以待的秦军,招呼他的是盾牌、长矛、弓箭。

经过四十六天的围困,赵军将士已是疲惫不堪,两腿发软,估计手握刀的力气都没有了。再加上马也被吃了,所以这突围是没力气冲了。

于是,赵军的士兵在秦军的箭雨下纷纷倒下,尸体和箭矢堆积如山。

苍海如山,残阳如血,赵国的精壮好儿郎魂归长平,但身边的战友倒下并没有让他们放弃最后的突围,直到那历史性的一支箭射出来。

赵括正亲临第一线指挥突围,突然,空中一响,低头一看,一支箭正插胸口。

没有人知道这支箭是谁射出的,也没有人知道这支箭穿过了多少刀光剑影,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支箭结束了炼狱。

赵括倒下后,消息很快传遍赵军。

失去了主帅,赵军便也失去了继续突围的信念,于是,存活的四十万大军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举旗投降。

长平之战就此结束,当然,这是对赵军来讲的。

但对于白起来讲,他还需要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四十万人该怎么办?

谁都知道,他们是因为饿了好多天没力气了才投降的,所以谁能保证他们不是盯着秦军的粮食来的。

这就不好办了,秦军的粮食虽然够吃,但也不够分给四十万人的啊。再者,就算秦军士兵愿意发扬国际救援精神,把自己的口粮分一半出来给赵军,但谁能保证吃饱了饭的赵军不会再次拿起武器。

四十万人啊,虽然被集中管理,但用当年国民党某位将领的话讲,就算是几十万头猪,也抓不完啊。

所以,面对赵军的四十万降兵,白起茫然了,王龁也茫然了。这时,他们把目光统一投向了秦昭襄王,似乎只有他能解决这个问题。然而,面对白起和王龁投来求救性的目光,秦昭襄王选择了无视。

眼看战局落下帷幕,秦昭襄王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从河内回到了咸阳,把战后的问题统统丢给了白起。

看着秦昭襄王离去的背影,白起明白了,看似不处理,实则就是处理。

没办法,有时候的锅该背还得背啊。

于是,白起说出了这样的话。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尽杀之,怎么尽杀之,只是一个常人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但白起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做。

首先,把放下武器的四十万赵兵建制破坏,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交由手持兵器组织严密的秦军看管。当然,即便这样了也不能就地绞杀,所以,还需要一个谎言。

于是,四十万赵兵接到了就地劳改的命令。

劳改总比杀头的好,所以对于这个命令,赵兵们表示很开心,很快,他们便开始了挖坑运动。

为什么要挖这么大个坑,赵兵们没有疑问,即便有疑问,估计秦军的回答不是养鱼就是养乌龟,或者就是搞水利工程。

大坑已逐渐形成,四十万人在内挥汗如雨,也许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白天,也许是一个磅礴大雨的晚上。就在四十万人奋力挥舞着手里工具的时候,大坑之上的数十万秦军如暴雨般的往坑内推下巨石、木头、火把,坑内的赵军无力反抗,不是被石头砸死就是被火烧死,即便有些身手敏捷的人爬出了大坑,迎接他们的也是秦军的长矛和弓箭。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当秦军确定坑内再无一个活人时,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则捡起了赵军丢下的工具,开始把赵军挖出来的土再填回去。

时间又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的大坑已被填为平地,坑内的四十万再加上之前战死的五万人,四十五万鲜活的生命就此长眠于此。

当然,在坑杀这四十万赵兵前,白起还留下了两百四十人,他们是赵军中最年幼的两百四十人。

留下这些小孩,并不是白起的一念之仁,而是为了让长平之战更有意义。

试问,如果赵军没有一人生还,那这长平的惨烈,秦军的善战,谁将向赵国人诉说?

所以,当两百四十名少年离开长平回到邯郸时,赵国举国震惊,父亲、丈夫、儿子,有多少人失去至亲之人,于是到处一片哀嚎之声。不过在这片哀嚎之声中,有一个人却并未如同所有人一样开始哭泣,尽管她的儿子也战死在了长平,她就是赵括他妈。

从赵括离开邯郸的那一刻起,这个结局就是她预料到的,所以当她确信赵国战败于长平后,当即便把姓氏也换了,以示与赵括断绝关系,而赵孝成王也信守了承若并没有追究她和她家人的责任。

长平一战,秦军之威声震天下,而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秦国抗衡的赵国自此则进入到残血状态,秦国一统的道路上再也没有了任何阻碍。

白起出场的时候就介绍过,他很擅长歼灭战和追击战,所以在长平战胜赵军后,他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在第二年,白起顺势就平定了上党。

三年前,白起发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为的就是富庶的上党地区,谁曾想赵国会横插一脚进来。现如今,既然赵国已经解决了,有何道理不顺势直接灭了赵国呢。

于是,坑杀完赵军四十万后,白起又召集起了全部秦军,继续东进,准备直扑赵国都城邯郸。

邯郸城自封于赵穿起,在赵氏手里经营已近四百年,它于赵氏的地位,不单单是都城那么简单,还有宗族、历史、血性以及赵氏的根基。邯郸代表的就是赵氏的底线,其最近一次劫难还要追溯到近一百年前的庞涓时代,而魏国也正是在这次战斗后由盛装衰。

那么现在邯郸再一次面对白起,历史将会走到何处?

当年,庞涓攻破邯郸城时,赵成侯弃城而逃,保留了实力,最终等来了齐国的救兵。今天,白起告诉自己,绝不能再给赵国一丝机会。

所以,为了不重蹈庞涓的覆辙,白起决定在进攻邯郸前先剪除赵孝成王逃跑的路线。

于是,秦军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南下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北上进攻太原,而白起自己则居中前进,步步紧逼邯郸。

此时的赵国,精锐尽损于长平,白起来势汹汹,邯郸已是无兵可用,只得把太原、代郡等地的守军征调来邯郸,而这就正好便宜了司马梗。

不多时,太原便落入秦军之手。

四大重镇其二,上党和太原接连失守,赵国半片国土沦陷,而王龁和司马梗在成功攻下皮牢和太原后,又立马率兵向邯郸进发,企图与白起汇合,一举拿下邯郸,灭亡赵国。

自智瑶水淹晋阳以来,赵氏第一次面临亡国的危险,前路如何,赵孝成王两眼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