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楚国

楚国几经北上争霸,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不是碰到齐桓公就是碰到晋文公,晋文公死后又来了个晋襄公,你说命苦不苦。

其实楚国的命苦不苦我们都是知道的,要不是楚成王杀了子玉又杀子上,楚国的霸业也不至于到如今还是一事无成。

所以楚国不能称霸,楚成王是有很大原因的,因为他太作了,这不,把自己都作死了。

楚成王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以宫中卫兵包围楚成王,随后楚成王上吊而死。

商臣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父亲,这还要楚成王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初他要立商臣为太子时,令尹子上就极力反对。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太子立得太早,如果中途想罢废他的话,一定会引来内乱的。

一语成谶,果然在商臣被立为楚国太子后,楚成王又想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太子。然而这件事被商臣知道了,不过他没有在楚成王这里得到验证,而是去告诉了他的老师潘崇。

潘崇随即给商臣出了一个主意:“你可以去宴请你的姑姑江芈,然后在席间对她无礼。”

得到了潘崇的指点,商臣没有问为什么,立马就照做了。

当江芈来到商臣的宴席后,很快她就被商臣激怒了,随后骂道:“呸,你这贱骨头,怪不得你爹想杀了你要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听完江芈的话后,商臣陷入了沉默,他没有再为难江芈,而是转头把江芈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潘崇。

果真如此,师生二人陷入恐慌,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了。

于是潘崇向商臣问道:你能侍奉王子职吗?

商臣答:不能。

潘崇:那你能逃亡出国吗?

商臣:不能。

潘崇:那你能干大事吗?

商臣:能。

发自灵魂的三连问,这是潘崇与商臣的投名状,后来便是我们看到的商臣以卫兵包围楚成王。

楚成王死后商臣继位,他便是楚穆王。

楚国迎来了新时代,楚穆王会是那个让楚国登上霸主之位的人吗?我们拭目以待。

楚穆王在位期间先后灭亡了靠近中原的江国、六国、蓼国等国和进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区,并且攻打郑国并迫使其向楚国请和,随后结盟。还有攻占陈国壶丘,平定斗宜西、仲归叛乱。

楚穆王很忙,短短的十二年间,他做了很多事,然而他却还是不能称霸。不过他所做的一切也并不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起码这为日后楚庄王北上问鼎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4年),商臣去世,他不足二十岁的儿子熊旅继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不需要像他的父亲那样逼死自己的亲爹才能继位,所以他活得也就没有自己的父亲那样压抑。楚穆王需要向楚国人证明自己,所以他一刻都不能停,他的十二年不是在攻打小国以扩大楚国的地盘,就是在平定已经归附楚国后又叛乱的小国。

楚穆王在楚国的君位上一直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这一点被年少的楚庄王看在了眼里,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他不想自己也像父亲那样。

楚庄王不想折腾,但折腾的事却找上了他,就在他继位的第一年。太师潘崇和令尹子孔率兵出征讨伐不从楚国号令的舒氏部落,而命子仪为师、公子燮为傅留在郢都协助楚庄王处理国政。

为什么要选择子仪和公子燮,没人知道,但潘崇和子孔一定会后悔的,因为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

当初,秦晋战于崤山时,子仪正在秦国做人质,秦国战败后便让子仪回去联合楚国,随即,秦楚联盟便成立。

秦国和楚国联手压制晋国,子仪的功劳是不小的,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得到封赏。

有功而无赏,是个正常人心理都不会平衡,一颗定时炸弹就这样在楚国埋下了。

而公子燮则是一个想做令尹却做不上的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理也是不平衡的。把两个心理不平衡的人留在都城,而自己却率兵在外,不知道潘崇和子孔是怎么像的。

太师和令尹领兵在外,楚王新立而又年少,这让此时在郢都手握大权的子仪和公子燮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随即,二人便付出了实际行动。

首先,子仪和公子燮二人加筑郢都的城墙,其次再派人去刺杀领兵在外的子孔。

子仪和公子燮的目的很简单:杀死潘崇和子孔,架空楚庄王,从此在楚国为所欲为。

然而,他们失败了,被派去刺杀子孔的人无功而返,子孔和潘崇反而因此回师郢都。

子仪和公子燮也只能在子孔和潘崇不在的时候搞搞事情,一旦他们两个回来了,子仪和公子燮是没有说话的权力的,他们很清楚这一点,更何况子孔和潘崇还是带着兵回来的。

听说子孔回来,子仪和公子燮的脑海里剩下的想法就一个了:赶紧逃命。不过他们此时还是很清醒的,逃跑的时候把楚庄王也带上了。

手里多一个筹码,底气也就多了一分。

然而,上天却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子仪和公子燮没有死在子孔和潘崇的手里,而是在逃跑的时候被楚国的一个封邑大夫给设计杀死了。

子仪和公子燮一死,楚庄王自然又回到了郢都,虽然有惊无险,但这一次给楚庄王带来的心理阴影是不小的。

已经是国君了,怎么说被人绑架就被人绑架,楚庄王和郁闷,从此只能借酒消愁,这酒一喝就是三年。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

山戎族作乱,东方的夷、越族也没有闲着,他们也跟风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阳丘,直接威胁楚国的訾枝。

楚国东西两边战火纷飞,这让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不甘人后,趁势煽动各蛮族部落起兵造反。

既然大家都反了,那我也不能闲着,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表示也要跟紧人民群众的步子。随即便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

一时之间,楚国各地的告急战报纷纷飞入郢都落在楚庄王的桌子上。

楚国各地天灾人祸,楚国的大夫们忙的焦头烂额,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楚庄王喝酒的心情。他不仅继续喝他的酒,并且还在楚国王宫的大门上挂起了一块牌匾,上书:进谏者,杀无赦。

牌子挂起来了,在耳边嗡嗡叫的人也就少了。但是还是有一个不怕死的人走进了楚庄王的宫殿。

此人名伍举,楚国大夫,除了这次冒死进谏外,其他也没什么出名的事,反倒是他的孙子伍子胥挺出名的,不过那是后话了。

伍举走进楚王宫殿,看着坐在王位上的楚庄王。左手抱着一个郑国来的女人,右手抱着一个越国来的女人,前面有王宫乐队演奏,有歌姬舞伎环绕。

看着这场景,伍举气不打一处来,楚国都被人逼得差点要迁都了,你倒好,还在这里醉生梦死。

伍举很生气,但他还是要尽量控制情绪,便问楚庄王:“有一种鸟,三年不会飞也不会叫,这是何鸟?”

伍举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想他肯定是在骂楚庄王是个鸟人,并且我觉得楚庄王也听出了这个意识。不过楚庄王并没有生气,因为他也在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回了伍举一句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在这句成语后面,伍举肯定听出了一番风味,所以他什么都没说就退了出去。

退出王宫后,伍举的心情与进去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为这个国家而担忧,他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因为他坚信,楚庄王一定会有所作为,并且会是楚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作为。

伍举找到了信心,但是楚国其他的大夫还是没有信心。

因为伍举从楚王宫退出来后几个月,楚庄王还是没有一点准备奋发图强的迹象,不仅没有变好的迹象,反而是更加的骄奢淫逸。这就有点让人看不下去了,于是楚国的另一个大夫苏从也顶着“进谏者,杀无赦”的牌子走进了楚庄王的宫殿。

看到进来的苏从,楚庄王很吃惊,还真有这么多不怕死的,便问苏从:“你难道没有听说我的命令吗?”

苏从答:“如果杀了我能够让你清醒,我愿意。”

苏从的回答很简单,简单到直戳楚庄王的内心。一个内心本就明朗的人,当黑暗来临的时候,你只需要为他点亮一盏微弱的灯,便就可以为他照亮整个世界。

对于楚庄王来讲,伍举和苏从就是那个在他心里点亮了一盏灯的人。

既然内心的世界照亮了,那就开始干活吧。

于是,楚庄王停止了歌舞淫乐,遣散了舞女伎工,诛杀了楚国数百位尸位素餐的官员,同时也任命了数百位新的官员。

一旦行动起来,便就雷厉风行,这就是楚庄王。

他觉醒了,这可就害苦了其他诸侯,看清了形势的巴国立马改弦易帜,重新归附楚国,楚庄王则带领着巴国开始了他的平叛之旅,很快庸国被灭。

巴国投降,庸国被灭,各部落闻风丧胆,一时之间,楚国各地蜂拥而起的叛乱瞬间息鼓偃旗。

蛮夷部落全部平定了,那就该北上争霸了,楚国不得不再次面对最强大的那个敌人。

晋国,这是争霸路上必须要过的一关,楚庄王已经准备好了,那就来吧。

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10年),晋国与卫国、陈国等诸侯在扈地举行会盟。

这次会盟本来郑国也是要参加的,但是晋灵公不让他来,因为他觉得郑国有亲附楚国的迹象。

郑国有没有真的亲附楚国,或者说晋灵公有没有证据,这一点我不得而知,但我们姑且先认为晋灵公是对的。

晋国不带郑国玩,这可把郑穆公急坏了,于是为了修复与晋国的关系,郑穆公写了一封信给赵盾。信中内容多例举了郑国对晋国的朝见和尊崇,并且多次提到郑国为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极力促成其他诸侯对晋国的朝见。

郑穆公是认真的,这反映了一个问题,郑国的国君给晋国的卿士写来这样一封书信,可见当时的郑国有多卑微。

这样一种渴求之望呼之欲出,这又体现出了郑穆公一种怎样的献媚之心。

然而,极尽献媚之人,必有极尽害人之计。于是就在写完给赵盾的信后,在郑穆公的心里一个重修与楚国关系的计划也诞生了。

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宋国发生内乱,宋昭公被宋国人杀害,于是,盟主晋国派荀林父率诸侯之师以讨伐宋国人。

诛杀乱臣,维护朝纲,这是霸主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晋国出兵本无可厚非,可是当诸侯军来到宋国后,荒诞的一幕出现了:晋国竟然跟宋国讲和了。

这可就让那些跟在后面的诸侯有点看不懂了。

打是你要打的,带头也是你带的,现在我们人也出了,力也出了,你倒好,却跟人家讲和了,那我们怎么办?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晋国是收了宋国的贿赂。

这就有点过分了,把我们带出来耍一圈,你拿钱走人,然后把我们晾在这里。

诸侯们很生气,其中郑穆公就是代表,当即他就表示:“晋国已经不值得亲近和归附了。”

郑穆公是个敢说敢做的人,说完这句话后,他转头就投入到了楚国的怀抱。被耍的不只郑国一个,但是翻脸的就他一个。

陈国因为当初陈共公死的时候楚国没有来参加吊丧仪式,所以陈共公的儿子陈灵公继位后就把楚国列入了黑名单,因此对抗楚国结盟晋国也就成了陈灵公的基本国策,有这条基本国策,陈国反晋近楚的可能就没有了。

不过对楚国来讲,一个郑国就已经足够了。

时机已到,于是楚庄王亲率大军侵入陈国,接着又趁机攻打宋国。

陈国和宋国被打,晋国肯定会生气的,这一点楚国在出发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说实话,大国争霸确实不地道,老是喜欢拿小国出气,谁不知道楚国争霸的对象只有晋国一个,可是受伤的却总是陈国、宋国和郑国这几个小国家。

没办法,再累也得活着,陈国和宋国只能等待晋国的救援,当然晋国也是讲义气的。在听到小弟被楚国暴打后,赵盾立马就亲自带着曹国和卫国两个小弟来了。

听说赵盾出动了,楚庄王就开始溜了。

大国总是这个样子,不敢正面交锋。

当赵盾先后来到陈国和宋国时,这里早已是空空如也,扑了个空,赵盾很生气,随即便拿郑国开刀,听说你现在亲附楚国了?

来…尝尝我的拳头。

这回轮到楚庄王生气了,虽说这个小弟是新收的,没什么感情,但也是我小弟啊,打他问过我没有?

楚庄王很生气,于是他派出了贾前去救援郑国。

当贾的楚军和赵盾率领的诸侯联军遭遇于郑国的北林时,一场即将倾斜争霸天枰的战斗在这里就打响。

战斗过程很简单,但是战斗的意义却非常重大,晋国以大夫解扬被俘而宣告战败结束。

在这场战斗开始前,晋国的争霸之势是要高一点点的,但是在战斗打完后,楚国的争霸之势就要比晋国高那么一点点了。

一场战斗可能决定不了争霸的胜负,但这一次楚国嬴了,晋国开始处于下风。

争霸的不利局面让整个晋国都陷入了焦虑,让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可是楚国的强势崛起不是晋国能控制得了的,不过多找一个帮手一起来对付楚国还是可以的。

中原的小诸侯就不要想了,自身都难保,就算他们投入自己的怀抱,也无益于与楚国的争霸。要是能联合西边的秦国,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一起对付两个大国,楚国应该是没那个能力的。

可是,怎么样才能联合秦国一起对抗楚国呢。这时,赵穿出了个主意:“我们可以入侵崇国,秦国一定会为此着急(崇国和秦国是盟国),等他出兵救援崇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出讲和了,到时候联盟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哦,想联盟人家,就把人家好朋友先打一顿,我不知道赵穿为什么要讲这么搞笑的话。但更搞笑的是----赵盾竟然照做了。

这,我就有点看不懂了。

当然,秦国人也看不懂,所以他们救援崇国是可以的,讲和?不可以。

没事弄了一身骚,结果又多了个敌人,在这争霸的节骨眼上,赵盾和赵穿两兄弟的操作也是挺让人窒息的。

不过这可把楚庄王乐坏了。

算计秦国不成,那就转头搞搞郑国吧。同年,晋国又攻打郑国,以报北林之仇。

报仇的时候晋国爽不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郑国肯定是不爽的,我敢这么说是因为我有证据。

就在第二年,郑国集结了兵力,准备报复晋国。

当然,郑穆公不会傻到直接去找晋国,所以他找到了晋国的小弟宋国。

听到这个消息时,宋国是很生气的,咱平时被楚国、被晋国欺负也就忍气吞声了,现在你郑国也敢来攻打我,这是几个意思,欺我宋国无人不成?

当然,宋国人还是有的,比如这次奉命率兵抵抗郑国的华元和乐吕都是宋国人,不过他俩算不算人才,那就要看结果了。

在与郑国的战斗开始前,华元宰羊犒劳全军将士。

华元的想法是好的,让大家拼命前先吃顿荤的,但他这个想法却没有办成好事,因为吃羊肉的时候他漏了一个人。羊斟,华元战车的车夫,在华元宰羊犒劳全军的时候他却没有吃上。

大家都有肉吃,为什么我没有,这很容易让人心理产生不平衡。

而心理一不平衡,就很容易干出过激的事。这不,战斗开始后,当华元坐上由羊斟驾驶的战车时,他就感觉到了不对劲。任凭华元怎么呼喊,羊斟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直到战车驰入郑国军营。

这就尴尬了,战斗才刚开始,主帅就孤身陷入敌军重围,这还打个屁啊。确实,这仗宋国没法打,但对郑国来讲,这就比较有意思了。

哟呵,还送上门了,先俘虏了再说,剩下的乘胜追击。

宋军没有了主帅临战指挥,军队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所以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很快,乐吕战死,宋军全线崩溃,以四百六十辆战车被缴、二百五十人被俘结束战斗。

就这样败了?宋国怎么办?

宋国还能怎么办,拿钱赎人呗。

因为晋国找郑国报仇,所以郑国要找晋国的小弟报仇,作为晋国的小弟,宋国被打得这么惨,晋国竟然没有出面,这是为什么?

因为,晋国自己又遇到麻烦了。

春秋的战争总是这样,大的战略思想吧,没有,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今天你打我了,明天我就找你报仇,后天又跟你结盟,大后天又撕毁盟约。

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而就在郑国和宋国玩得很开心的同时,秦国也率师伐晋,包围焦地,为的是报晋国入侵崇国的仇。

好嘛,你打我就救呗,赵盾立即率军赴焦,很快秦军则退去。没意思,这仗打的真没意思,几个大国都在躲猫猫,只有几个小国被轮番攻击。

秦军退了,焦地的围解了,那赵盾是不是该回师了。然而赵盾告诉我们,不是,因为他还没有玩够,赵盾随即召集诸侯合军入侵郑国,为的是要给小弟宋国报仇。

早料到你会有这么一出,郑国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的准备就是通知好了楚国,而楚国早就已经派出了令尹斗椒驻军郑国以待赵盾。

赵盾来到郑国一看,哟嚯,怎么楚国人也在这里,我们就随便玩玩,你大老远的从南方跑过来不累啊。

斗椒答:不累。

那好,您歇好,我们这就走,一溜烟,赵盾就离开了郑国。

赵盾这么怂?这到底是为什么,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斗椒这个人。

斗椒者,楚前令尹子文弟子良子,翻译成白话文,也就是说斗椒是子良的儿子,而子良是子文的弟弟。

就因为他是楚国前令尹的侄子,赵盾就这么怕他,也不是的。要想深究这里面的原因,我们还要从子文的宗族说起。

子文一族在楚国被称为若敖氏,是楚国第十四任国君熊仪(楚庄王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幼子斗伯比的后代,因为熊仪又称楚若敖,因此斗伯比的后代以若敖为氏。

若敖氏在楚国世代把持朝政,楚国的令尹多为若敖氏的族人,若敖氏在楚国大有与楚王室分庭抗礼的趋势,楚庄王刚继位那会,绑架他的子仪就是若敖氏的人。

因为若敖氏势大,赵盾就怕他?也不是的,晋国要想争霸,楚王室都要刚,区区一个若敖氏,晋国何须把他放眼里。

所以,赵盾在斗椒面前认怂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借刀杀人。

若敖氏在楚国嚣张跋扈,这一点肯定是被楚王室看在眼里的,而之所以还不动手,那是因为理由还不充分。既然这样,赵盾何不再借他一点勇气,比如这次,在斗椒面前认个怂,让他回到楚国在楚庄王面前再好好嚣张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