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战争的起点

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并且抢回了大量的粮食,此时整个卫国都士气高涨。

州吁本以为就此可以得到国人的拥戴,然而,卫国人还是不买他的帐,反而认为他穷兵黩武,更加加深了对他的厌恶。

面对这样的局面,州吁可就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了。从小就只会习武练兵的他根本就不会政治治理,刚开始以为治国跟打仗也就一个样,但是现在他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可是,都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没有办法也要想到办法,这时州吁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先前来结交自己的石厚的父亲石蜡。

石蜡做为卫国的元老,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在卫国有着相当高的威望。

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那得到卫国人的支持也就不难了,这样自己就能在国君的位置上长久安稳。

州吁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也要这么去做,于是,退休了的石蜡又走进了卫国人的视线。

当然,石蜡虽然退休在家,但是卫国所发生的一切他还是看在了眼里的,并且痛在了心里。

不过州吁可不管那么多,所以就派石厚去请教他的父亲。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石蜡很热情的为州吁出主意。他告诉石厚,要他转告州吁:“身为诸侯国君要想稳定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朝见周天子,只要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做卫国的国君,到那时卫国的百姓也必将视其为正统。”

不愧是元老级别的,困扰州吁这么久的问题在他这里原来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得到解决。

方法很简单,但是困难还是有的,石蜡还告诉石厚,对于周天子来讲州吁现在还是处于篡位的状态,所以周天子是不会接见他的,更不要说承认他的地位了。因此州吁要想见到周天子就必须有一个周王室合法的诸侯作为中间人引荐。

告诉了州吁赢得国人认可的办法,又告诉了他这其中的困难,并且还告诉了他解决困难的办法。

石蜡这么为州吁考虑,难道是爱他吗?

我想不是的,石蜡爱的是卫国,一个正统的卫国。

而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回公道,石蜡知道,凭他自己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扳倒州吁的,所以他得借助外力,而这个外力,石蜡也准备好了。

为了帮助州吁找到最适合的天子引荐人,石蜡向州吁推荐了陈国国君陈桓公。

在父亲这里得到了锦娘妙计的石厚把石蜡的一谋一计都如实的传达给了州吁,于是州吁大喜过望,不假思索的就立刻带上石厚前往陈国去邀请陈桓公做自己的引荐人。

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州吁不免心情大好,脚步也就快了许多,不知不觉就到了陈国。

可是赶到陈国后的州吁突然感觉到不对劲,因为在这里迎接他的不是陈国的仪仗队,而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并且,就在州吁和石厚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情况的时候,就沦为了陈国的阶下囚。

这是怎么回事,那还得问石蜡了。

当初,卫庄公还在世的时候,石蜡就曾多次劝说他对州吁加强管教,可惜卫庄公没有把他的话记在心里,现如今州吁成了他眼中的篡国贼子。这样的事他怎么能不管。所以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为死去的卫桓公讨一个公道。而当儿子石厚找到自己的时候,石蜡知道机会来了。

匡扶卫国,在此一举。

石蜡知道该怎么做,但这对一个老人家来讲实在是太残忍了,要铲除州吁,那么铲除石厚也将是必然的了。

下决心很困难,但这并没有改变石蜡的初衷,所以当石厚把在石蜡这里得到的妙计传达给州吁后,石蜡便赶在州吁动身前往陈国前就派人到了陈国跟陈桓公讲:“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年纪老迈也不能做什么事了,但这两个人确实杀了我的国君,请您趁此机会除掉他们吧(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左传》)。”

以石蜡在卫国的威望,作为数十年的元老,在卫国周边国家也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当陈桓公听了石蜡的话后,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得到了陈桓公的帮助,卫国不费吹灰之力就铲除了篡国贼子,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马上派人到陈国去杀死州吁。

州吁由卫国人来杀,那么石厚就要由石蜡亲自处置了,面对篡国的帮凶,哪怕是自己的儿子,石蜡也不想让他再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派出了自己的家宰到陈国去解决了石厚。

石蜡作为卫国的肱骨之臣,尽心尽力的辅佐国君,即便已经告老归家了,依然不忘国家。在国家最为难的时候依然尽自己的最后的努力为国家铲除祸害,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也不手软。

当我们翻阅大量的史书时,我们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大义灭亲的人很多。不过当我们把历史的时光再拉长拉细一些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人很少。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那是因为我们从未身处其中过,当我们自己身处于旋涡之中时,那是会很难判别真伪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时,我们一般都会笑他傻。

只有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时,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份赤子之诚的弥足珍贵。当石蜡正正经经的跟卫庄公讲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时,石厚却勾搭上了州吁,当石蜡已经无力改变一切的时候,他只能用他的最后一点努力把国家变成还是原来的样子。

他已经做不了多少了,但他已经做了很多了。

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幸运,更是民族的幸运,身处于旋涡之中而不能理解的人,他们永远也不可能以后人的角度来看,这样弥足珍贵的人是一种传承,是民族灵魂的传承,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原因。

州吁的死,代表着卫国的祸乱靠一段落,也代表着公孙滑的如意算盘到头来成了一场空。不过他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没有一点意义的,起码对寤生来讲意义还是很大的。

通过跟卫国的交兵,郑庄公打开了一扇通往战争的大门,而走过这扇大门,郑庄公则将重新定义郑国之于春秋的意义。

卫国摆脱了州吁带来的动荡后就要好好发展内务,但是他们好像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郑庄公并不准备善罢甘休。

州吁借口帮公孙滑讨回封地可没少欺负郑国没少抢郑国的东西,现在州吁虽然死了,但这笔帐寤生可都一点点的记在卫国头上了。

卫国的内乱给了寤生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寤生完成了蜕变,从弱者到强者的蜕变。

对于寤生来讲,所谓的强弱,是体现在心理上的。

以前从来都是别人来找寤生的麻烦,他只能疲于应付,他只能祈求苍天、祈求上帝,可是苍天和上帝从来没有让他好受过。疲于应付各种麻烦的寤生筋疲力尽,却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结果,所以他决定要换个活法。

前几次的祸乱给寤生带来了深深的伤害,所以这一次他要主动出击。

郑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18年),趁着卫国还在处理州吁的遗留问题时,郑国果断出兵入侵卫国,刚刚经历了内乱的卫国这时根本就不再是寤生的对手。

打肯定是打不过的,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吧,如果任你欺负的话,那以后我卫国还有面子在诸侯间混吗?

于是为了面子问题,卫国发扬起了打群架的精神,跑到外面去找了一个帮手。在春秋那会,打架找帮手是很容易的,不过卫国这次找到的这个帮手就有点寒酸了。

燕国。

当然,这个燕国不是以后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燕国,所以他的实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燕国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国家,虽然他们号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但实则他们只不过是诸侯附属国的附属国罢了,所以这次帮卫国的真相可能只是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胁迫的。

不管燕国是不是受到胁迫的,起码卫国多了个人壮胆。因此,他还是鼓起了勇气面对郑国的进攻。但是,从卫国的这个帮手这里我们几乎就可以断定卫国肯定不会是来势汹汹的郑国的对手。

战斗一开始也就印证了这一点,寤生一开始先派一部分兵力正面跟卫、燕联军对峙以吸引注意力,另一边则出派精兵迂回包抄到联军的后面去发动突然袭击。

在寤生的战术安排下,原本就战意不强的卫燕联军一不小心就被来了个前后夹击,这让他们本有的一点勇气也丧失殆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寤生随便派了一点人马一冲就把卫燕联军冲散了。

战斗对于卫、燕联军来讲还没有开始,但对于郑国来讲,已经结束了。

打败卫国实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寤生在这次胜利上找不到一点报复的快感。所以寤生很快又举起了还没有松手的屠刀,而这一次他提着还滴着卫国人鲜血的屠刀要报复的对象是曾经跟随着州吁一起攻打郑国的宋国。

这就是郑庄公,他现在不再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曾经善良过,而那时的善良和弱懦除了给他带来痛苦外一无所有,所以他现在变了。

你给了我一刀我反手就要给你一剑,我曾善良过,我曾弱懦过,但我最后发现只有浸泡在鲜血里的刀才能带给我安全感,善良就让他留给善良的人吧,我愿做恶人(郑庄公寤生的人生格言)。

寤生要攻打宋国,总要有个说法,可是两国交战可不能用个性的格言来宣战。

要想攻打宋国,必须要有一个站得住脚的借口,正当寤生在为这个愁脑的时候,宋国自己把借口给寤生送来了。

在寤生还没有想好怎么找宋国麻烦的时候,宋国却在作死的找一个叫邾国的小国麻烦。

邾国是一个夹在宋国和鲁国之间的弹丸小国,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邾国就是一个公用的受气包。

任何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都是在夹缝中求生的,他谁也不能得罪,但是哪怕即便是再小心翼翼,别人说找他麻烦就找他麻烦,他还不敢出声,毕竟人家是大国。

宋国出兵攻打邾国并强占了其田地,邾国肯定是痛苦的,但与被宋国打了抢了相比,被打完的邾国找不到一个说理的地方才是最痛苦的。

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王法吗?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天理吗?这么小心翼翼的伺候着两位大爷,说打过来就打过来。

当邾国向苍天怒吼的时候,苍天给他的回复是沉默,苍天的沉默代表着这个世界是没有王法也没有天理的。

苍天不管不问,但邾国可不能自暴自弃,所以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自救了。

跟宋国打肯定是打不过的,所以邾国自救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外界求救了,那么邾国该向谁求救呢?随着寤生的郑国兵不血刃的战胜了老牌诸侯卫国后,目前中原大地上郑国的名号可算是最响当当的了,所以邾国想到了郑国。

这真是要什么来什么,正苦于没有理由出兵宋国的寤生得到邾国的请求后立马就出兵了。

在经历了与卫国的交锋后,发动战争对于寤生来讲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这一次出兵宋国寤生不仅是以帮助邾国的名义,他还把自己身为周王室正卿大夫的身份也搬出来了。

打着天子的旗号,这让战争就变得更简单了。郑国率领郑邾联军浩浩荡荡的开到宋国去,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长驱直入直到包围了宋国。

寤生的突然出现让本是气焰嚣张的宋国瞬间清醒了三分,本来是要灭邾国的,现在怕是要被郑国灭了,剧情的反转让宋国很快认清了形势。

清醒的宋国认识到,自己可能不是郑国的对手,所以他们停止了对邾国的进攻,希望以此作为郑国停止对宋国进攻的交换条件。

然而宋国想的太简单了,寤生虽然是打着帮助邾国的旗号,但是宋国停止对邾国的进攻并不代表着郑国就会停止对宋国的进攻,这一点是宋国意料不到的。

郑国不准备收手,宋国当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为了避免灭国,宋国也只好走邾国的路---开始向外界求救。

宋国很着急,但是宋国的求救信号可不是一般人都敢收的,毕竟那是风头最劲的郑国啊,还是周王室正卿,谁愿意站在他的对立面呢?

没有人愿意主动来帮宋国,宋国只好找到了离自己比较近的鲁国,可是郑国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所以鲁国根本就不想掺和进来,于是当即就拒绝了宋国的请求。

找了一圈也找不到帮手,宋国看样子是要亡国了,但是历史是不会轻易让一个重要的角色退出舞台的,所以他派出了寤生来阻止宋国的灭国。

寤生在攻打宋国,他又何来阻止宋国的灭亡呢,原因是寤生还没有那个实力可以灭掉宋国。

毕竟郑国也是才刚刚崛起的,连续的用兵已经让寤生感觉到了国力的严重消耗,所以他选择了停止。教训宋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是时候退兵了。

寤生的主动退兵本来可以给两国带来和平与安康,但是,事情的发展却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进行着,因为宋国不是个邋遢鬼,所以他不是个你说想欺负就欺负的。

看到寤生主动退兵,宋国身上那消亡的勇气又突然冒出来了。宋国人一合计,郑国人肯定是因为打不动了才退兵的,不如现在趁着他们还没有恢复元气打他们一顿。

欺负我们宋国,打完就想跑,没门!

当宋国自认为认清了这个形式之后就开始行动了,就在寤生退兵之时,宋国做了一件郑庄公始料不及的事:宋国集结所有兵马,长驱直入包围了郑国的一座城邑---长葛。

这是寤生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也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更加是无能为力的。

自从平定了共叔段的叛乱后,寤生苦心经营郑国,让郑国有了实力征卫国、战宋国,好不风光。但是仗打得再多,总得有个头啊,当宋国包围长葛的时候,寤生准备妥协了,因为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他必须面对。

在春秋时期,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没有真正的职业军人的,我们所看到的战争里面的那些士兵他们的真正职业其实只不过是个农民。这些农民平时都是在家种种田啊什么的,只不过是有战事的时候国君才会征召他们。

没有办法,社会条件就是这个样子。

那会,当一个诸侯国和另一个诸侯国之间玩得不愉快了的时候,他们的国君就会回家各自喊人来干架,国君喊来的这些人就是由本国的农民临时组成的所谓军队。

这便是春秋时期战争的本质,说白了,那时的战争不过是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干架。

现在我们再来设想一下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当战事来临的时候,各自的国君号召各家的农民一起去干架(基本上武器是农民自己带的,大部分带的还是农具,甚至是树枝)。

由于交通不发达,道路不顺畅,国君又不给这些农民配备交通工具,导致约架的两个诸侯国各自走了半个月的路程才相遇到。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步调整齐的军队,没有斗志昂扬的士兵,没有统一服装的团体,更没有张弛有度的将帅,有的只是一群手里拿着各式各样农具的农民。

这些农民,有三个一群的,也有五个一伙的,零零散散的走在山野之间。他们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有的只是国君动员的号令。

当这样的一群人遇上另一群跟他们一样的人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这就是国君口中所说的敌人,这个时候双方的国君就会站出来谈判。

谈判的过程如果顺利,那双方的农民就可以按原路各自回家,但是这段时间产生的旅途费、误工费等一系列的费用是不给报销的。

如果谈判不顺利的话,双方就要开始打了。而一旦打起来,死人是很正常的,被捅了几刀也不算意外,还有一些被砍了手砍了脚的。当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时候,双方就会停下来不打了,又开始谈判。

谈判顺利就回家,不顺利就接着打,然后开始循环,而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谈判顺利或一方被全部打死(打到认输也可以)。

在这个过程后,打赢了的一方可以抢点东西补偿自己,但是打输的那一方就比较惨了,他们不仅耽误了农作的时间导致没有劳动收入,还抢不到别人的东西,自己还要受伤,还有跟自己一起出来的同乡还要死几个。

一般跟着国君出去打架的,时间短的要几十天,时间长的就是几个月,甚至可能是几年。

这样一来那些跟着出去的农民家里的地就没有人管了,毕竟他们都是家里的壮劳力,地没人管了,家里人就没什么吃的了。

一个家庭没东西吃是一家人的烦恼,而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家庭没东西吃那就是国家的烦恼了,那时的国家除了农作就没有其他的生产方式了,所以国家除了能让农民来纳粮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外,剩下的没有任何额外的税收。

因此,每一次干架,对国家的劳动生产都是一次极大的影响。

在生产方式单一的国家这无疑是致命的,是直接影响国家生命力的,这也就是寤生面对宋国的包围不得不选择妥协的原因。

随着几次战争抽调的壮劳力导致郑国的大片田地荒废,郑国整体的劳动产物储备急剧减少,再这样下去,郑国恐怕很难坚持得住。

所以寤生必须要用非战事的方法来解决这次与宋国的纠纷,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把双发拉到谈判桌上来。

但是你来我往打了几架之后大家都不好开这个口,并且宋国此时正在气头上,如果寤生想要自己直接去找宋国和谈,对方可能不买账。

因此,寤生想到要找一个中间人来拉他和宋国之间的这条线,并且,寤生很快就确认好了人选。

陈国一直以来跟郑国和宋国都交流频繁,更重要的是他这次完全没有参与到郑国和宋国的事里面来,所以这个和事佬陈桓公来做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