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策

导读

《战国策》是关于战国时期七雄及五个中小国家的策文。这里,东周和西周是两个小国的国名,其国君原是周天子的宗亲子孙。按道理来说,既然普天之下均是周王朝的土地和臣民,周天子身边最近的宗亲子孙而且同在王畿之内却称为国的,自然也就可以叫做周国。这个周国自身又闹又搞分家,东一个叫做东周国,西一个叫做西周国,都各自有策文,东周国的叫做《东周策》,西周国的叫做《西周策》。策文之中所谓“王”就是周天子,所谓“君”就是东周国或西周国的君。

这西周国存在了一百七十年,东周国存在了一百一十八年,周天子的王朝大约是八百年,八百年中有名无实达二百年以上。周王(天子)、东周君、西周君同时并存约有百余年,乌烟瘴气,最后同归于尽。这百余年的断烂糊涂账,战国时的记载有一些,《史记·周本纪》编年摘记了一些。

这些发生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断烂糊涂账,传抄到了公元一千多年的北宋、南宋刊刻《战国策》时,虽然大轮廓不至于错,难免有应属东周国的策文错编进西周,应属西周国的策文被编进东周。这些,因为有全篇的事实,可以分辨得清。但有时某一句里的一个字,到底应该是“王”(周天子),还是“君”(东、西周的国君)?很费斟酌。

东周国、西周国、周王朝三者搅混不清,由来已久。《史记·周本纪》的末一段云:“周君、王赧卒。”司马迁是说:西周君和周天子(即周赧王)都死了。南朝刘宋裴骃《集解》引宋衷,把司马迁这句话解释为只是一个人,即西周君武公。唐朝司马贞《索隐》指出,宋衷的解释是错误的。可见当时尽管宋衷被闹糊涂了,还有多数人是清楚的。但到了宋朝司马光主持撰写《资治通鉴》,叙述到这里,执笔人却也糊涂了,司马光也未察觉。南宋鲍彪注《战国策》,在周王朝与东、西周这个问题上真可谓茫然了。当然,也有清楚的人,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十分详尽确实。

公元前426年,周天子考王封其弟姬揭于王城(今河南洛阳之西)另立一个小国。因为周考王的都城是洛邑,王城在洛邑之西,所以这个小国称为西周国。

公元前367年,西周国君之弟受韩、赵支持,在巩(今河南巩义西南)另立一国,以其位置在东,称为东周国。

西周国的领邑是河南(亦称王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战国时称之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东南)、谷城(今洛阳西北)。

东周国的领邑是洛阳(周朝称为洛邑,亦称成周,在今洛阳白马寺东的汉魏洛阳故城附近)、平阴(今孟津东北)、偃师、巩。

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国。

这年周赧王也死了,象征周朝灭亡。

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国。

东周国与西周国的世系从略。

进入战国时期,这二百来年周王朝天子的世系对于阅读有关战国的古文献资料还是有用的,故列举如下:

周元王 前476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 前468至前441年。

周考王 前440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 前425至前402年。

周安王 前401至前376年。

周烈王 前375至前369年。

周显王 前368至前321年。

周慎靓王 前320至前315年。

周赧王 前314至前256年。

《东周策》一卷,二十八章,两千九百四十二字。细绎策文,应属西周国之事如《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章、《秦假道于周以伐韩》章、《温人之周》章、《周共太子死》章等,竟编入《东周策》;应属东周国之事如《雍氏之役》章,竟编入《西周策》,可见策文错乱糅莒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