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名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朱渊清对傅斯年有恰当评价,他认为,傅斯年虽然“仅仅活了55岁,但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学术组织者,傅斯年对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和道德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践履。他创办的史语所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路灯’和‘指针’(陈磐语),在中国开创了现代的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并使这些学科迅速走上了国际。作为学者,傅斯年数目不多的论文,如《夷夏东西说》《大东小东说》《性命古训辨证》等掷地有声;他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学’是一种现代史学的方法理论,傅斯年反对传统,反对疏证,反对‘史观’,强调科学精神、实证主义,提倡以史料为导向进入过去事实,注重史学研究应该从事考证和考古,而免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的干扰。傅斯年的史学方法理论形成于创建史语所、发起殷墟和城子崖等考古发掘的实践活动,《史料论略》则是其史学方法理论的系统论述。”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今将此讲付印以供读者阅读、学习。本书还附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等文,予以佐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傅斯年全集》为底本校订。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仅纠正明显讹误,未对民国时期文字语法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