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协助袁绍 讨伐董卓

一 反对召外将进京

曹操进京为典军校尉,只有半年的时间,政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病死,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又激烈起来。

灵帝生前,群臣请立太子,当时皇子只有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十四岁)和王贵人所生的刘协(九岁),灵帝想立刘协,由于何皇后的地位,其兄何进又任大将军,手握兵权,所以犹豫没有定下来,临死时才把刘协托给上军校尉蹇硕。这样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清流”的官僚名士与之联合)和以蹇硕为代表的宦官势力立刻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灵帝死后,蹇硕本想先除掉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帝。不料阴谋泄露,在何进的威胁下,蹇硕只好同意何进立其外甥刘辩为帝(少帝),封刘协为勃海王(后徙封陈留王),尊何皇后为皇太后。这样何太后便临朝听政,何进与太傅袁隗(袁绍叔父)参录尚书事,掌管朝政。

何进控制朝政后,以袁绍、袁术(时为虎贲中郎将)兄弟为心腹,依靠他俩谋诛宦官。蹇硕深知何进图己,写信给宦官赵忠、宋典说:“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政,想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宦官),扫灭我等,只因我蹇硕统率禁兵,他们才未敢立刻下手,现在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快点捕杀他们。”但是中常侍郭胜是亲何进的,他同赵忠商议后向何进告了密。于是何进等先发制人,将蹇硕捕获杀掉,并把西园禁军控制在自己手中。

接着,袁绍以窦武失败的教训,劝说何进下决心尽除宦官,他对何进说:“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发号施令,现在不把他们全部杀掉,以后必然发生祸患。”何进表示同意。

何进去向何太后请示,何太后以为将宦官头子蹇硕除掉就可以了,不同意尽除宦官。何进的弟弟接受了宦官的贿赂,也劝何进不要这样做。何进不敢违背太后的旨意,有些为难,便把事情搁置了下来。

袁绍见除掉宦官的计划受阻,便又劝何进召集外地将领,领兵入京以威逼太后尽除宦官,何进接受了这个建议。

何进的主簿陈琳认为袁绍建议很不合适,对何进说:“将军现在大权在握,只要您当机立断,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如今召集外兵进京,将兵权交给别人,事情是否取得成功,很难预料,恐怕要带来一场祸乱啊!”侍御史郑太也劝阻说:“董卓强暴寡义,如果授以大事,必将危害朝廷,不应该以董卓的力量为资援。”但何进听不进这样的忠告。

曹操这时也是站在反对宦官的立场上的,诛杀蹇硕他是赞同的。他虽然不是何进的心腹,但也参与了诛杀宦官的密谋,知道何进等人的意图。他对袁绍、何进的做法也表示不同意见,说:“宦官是历来都有的,问题出在君主把大权交给他们,过分优宠他们,以致闹成这个样子。现在要治他们的罪,应当除掉首恶分子,杀几个头头就行了。这只需要几个狱吏就够了。何必纷纷把外将召来呢?如果想要尽杀宦官,必定要走漏风声,很可能会遭受失败。”

董卓行凶图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宦官态度上,曹操与袁绍是不同的。袁绍主张尽除宦官,一个也不留,曹操主张区别对待,只将宦官中的几个罪魁祸首除掉就行了。袁绍的过激态度是危险的。曹操的求实态度是可取的。而且表现有策略性。在召外将进京的问题上,曹操是持反对态度的。后来的事实表明,曹操的分析和估计是正确的。

何进拒绝一些人的建议,召并州牧董卓领兵入京,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带兵进驻河内,几路大军逼近洛阳。丁原的军队火烧孟津(在洛阳北),火光隔河照人城中,声言要诛除宦官。袁绍在城中还搜集宦官的罪证,进行消灭宦官的准备工作,只等董卓领兵进京了。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居住的地方与羌族相邻。他的父亲董君雅是颍川郡轮氏县尉,领一县之兵。董卓体壮力大,勇武慓悍,能骑马射箭。年轻时曾到羌人地区游历,同羌族上层“豪帅”结交,精通“羌胡”之事,被羌族人视为豪侠好汉,在陇西有些名望。从军后,被地方官看中,做了凉州的兵马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领兵巡守边塞。桓帝末年,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攻打西羌,镇压少数民族,屡立战功,连升官阶,由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到并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黄巾起义后,他为东中郎将,领兵镇压起义军,兵败被免官。不久,又被任为中郎将,领兵跟车骑将军张温进攻在凉州反叛朝廷的边章、韩遂,因功拜为前将军。

由于董卓在对西羌和韩遂、马腾等作战时,壮大了他的凉州兵势力(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合组成的部队),政治野心越来越大。东汉政府想解除他的兵权,征他到朝廷担任少府(九卿之一),他以所部“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不去洛阳就职。当灵帝快要死的时候,派他为并州牧,要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他又拒绝交出兵权,并带领部队到河东(离洛阳较近)等待局势的变化。当他接到何进要他进京的书信后,真是喜出望外,认为时机已到,马上引兵向洛阳进发,并上书请求惩治宦官张让等。

宦官见董卓带兵进京,感到形势危急,决定孤注一掷,先去掉何进。中常侍张让与段珪等乘何进入长乐宫见何太后的机会,布置亲信埋伏在门外,当何进出来时,突然将何进围住,张让怒斥何进说:“天下混乱,不全是由我等之罪造成的。先帝曾和太后闹翻,是我等各出家财千万送礼,取悦于先帝,才与太后重新合好。如今你竟想把我等灭族,不是太过分了吗!”说罢亲信们一拥而上,将何进杀死。何进被杀后,他的部将吴匡和袁术等领兵攻打宫门,张让、段珪等见势不好,慌忙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走。他们逃至小平津时,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追上,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手斩数人,张让、段珪被逼投河自杀。与此同时,袁绍下令封闭所有宫门,搜捕宦官,要把所有宦官消灭。曹操对袁绍说:“袁将军不能这样做,宦官不都是坏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杀害,这要伤害无辜的。”袁绍不听。大宦官赵忠被杀,其余宦官不问老少,一概不留,共杀死2000多人,连有些没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给误杀了。

当洛阳大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兵接近了京城,他迎上被劫持而出的少帝和陈留王,一起到了洛阳。接着,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献帝),先自任太尉,后当相国,将朝政控制在手中。当时献帝只有九岁,成了董卓任意摆弄的傀儡,董卓还毫不手软地杀害了何太后。至此,长期以来交替执政的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宣告结束,东汉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名存实亡了。此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便主要表现为各个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军阀混战了。

董卓从为凉州兵马掾到为前将军领兵入洛阳,已经历30多年,身经百战,队伍强大,朝廷里的武将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就连镇压黄巾军有名的两个将领皇甫嵩和朱儁也害怕他,被他解除兵权,给个高官做(皇甫嵩为御史中丞、朱儁为太仆),其他人更拿董卓没办法,就连劝何进引董卓进京的袁绍也奈何不得。

早在董卓领兵进入洛阳之后,骑都尉鲍信曾对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趁其刚到京师,士卒疲劳之机,袭击他,可以取胜。”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下手。不久,何进的一些家兵投归董卓;董卓又收买丁原的部属吕布,杀死守卫京城的丁原,把他的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董卓把武勇的吕布收为义子,如虎添翼。

早在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时,同袁绍商议,袁绍不同意。董卓按剑怒斥道:“你小子竟敢这样!天下事,难道不都在我手里!我要做什么,谁敢不从?你想试试我董卓的刀锋利不利吧?!”袁绍也大怒道:“天下有力量的难道惟独你董卓一人吗?! ”说罢引佩刀而出,当晚逃奔勃海。他的弟弟袁术逃到南阳。

董卓掌权后,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曾对官僚地主中的一些名士加以笼络,给何颙、郑太、荀爽等人以显要的职位;对原来的一些“党人”,也加以任用。知名大儒蔡邕过去在宦官打击下,逃亡在外,董卓召他进京,三日之间升三次官,迁为侍中。对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人物,董卓也尽力笼络,派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甚至在别人的指点下,还任命逃亡在外的袁绍为勃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以缓和同他们的矛盾。但这些措施,并没起多大作用。

董卓是个非常残暴的家伙。他掌权后,为所欲为。京师地区贵戚宅地相望,金帛殷实,董卓放纵士兵剽掳,随意抄没,叫作“搜牢”,意思是把牢固封藏的财物搜索出来。何太后与灵帝合葬,董卓趁势掠取陵中随葬珍宝,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对人民则一味掠夺残杀。他的凉州兵,由羌人、“胡人”(匈奴)和汉人混合组成,由惯于掠夺财物的“羌胡豪帅”和汉族豪强率领,破坏性很大。董卓经常放兵抢劫财物,掳掠妇女,使洛阳一带陷于一片恐怖之中。一次,董卓派军队开到洛阳东南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把正在祭社的男子全部杀死,驾走他们的牛车,掠走妇女和财物,还把男子脑袋砍下缚在车辕上,把妇女装在车厢里,说是“攻贼大胜”,凯旋而归;回到洛阳城内,将男子脑袋焚烧,将妇女赏赐给士兵为婢妾。董卓的种种暴行,引起人民的强烈憎恨和一些贵族官僚的不满。

董卓对曹操的才干,久有所闻,他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并与其共商大事,想把曹操收为心腹。但曹操对董卓的为人是了解的,先前他反对召外将进京,就是看到了董卓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又有政治野心的家伙。董卓到洛阳后的所作所为,曹操更是亲眼所见,他料定董卓无非是逞一时之势,终将要落得众叛亲离,归于失败的下场。像董卓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与其同流合污,而且要创造条件打倒他。于是,曹操在这年的九月,偷偷地离开洛阳,走上了公开反对董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