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袁绍大战公孙瓒图

曹操离开酸枣后,同夏侯惇等人去扬州招募军队。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见曹操伸张大义,给了曹操以很大支持,拨给曹操4000多兵众。没想到往回走到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时,这些士兵因粮食问题发生叛变,在夜间放火烧掉曹操营帐,曹操率诸将杀死数十人,才把叛兵赶跑。剩下的没有参加叛变的只有500多人。

曹洪回到谯县招兵后,听说曹操到扬州去招兵,便带着兵马赴扬州路上去与曹操会合。在扬州,曹洪也招募些军队。他带着1000多士兵在龙亢与曹操军相遇。众兄弟相见,自然欢喜万分。

在北归的路上,曹操又在铚(今安徽宿县西南)、建平(今河南永承县西南),收得兵众1000多人。到这里,曹操已经拥有3000左右兵马了。

曹操北归后,决定不再去酸枣,而是直接到河内去投奔盟主袁绍。

这时,在酸枣的诸路军粮食已经耗尽,各自为政,散了伙,有的相互间还打了起来。兖州刺史刘岱把东郡太守桥瑁给杀了。孙坚北上后与袁术联合,袁术表举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赶走了豫州刺史孔伷。对于这种破坏联盟的行为,作为盟主的袁绍,一点也不管,当然他也管不了。

本来,曹操到河内是想对袁绍施加影响,使他能有所作为。但一提到讨伐董卓的事,袁绍总是推说力量不够,要慢慢来。如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讨董联盟也名存实亡,自家人又火并起来,曹操真是又急又气,想扭转局面,又感到无能为力。

袁绍见曹操来投归自己,也想依赖曹操的力量,便对曹操表示以诚相待,他向曹操征求意见说:“如果我们讨伐董卓不能成功,那么可以向什么地方发展势力呢?”

曹操没有回答,反问说:“您的打算如何呢?”

袁绍说:“我想南面据守黄河,北面凭借燕、代(今河北北部及山西东北部),兼有戎狄(指乌桓)之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就可以成功了吧!”

曹操回答说:“我想依靠天下的智力,用正道统御他们,这就无往而不胜了。”

袁绍没有重视曹操的意见,心中另有计划。

到了年底,袁绍提出了一个另立皇帝的方案,同曹操等人商量。

原来,袁绍害怕与董卓势力硬拼,对自己不利。便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理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宗室贤俊”的幽州牧刘虞为帝,并且已经私自刻下皇帝的玉玺,派人去幽州见刘虞劝他称帝。这种做法曹操认为不合适,他认为:


董卓的罪行,天下皆知。我们同盟举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幼弱,受制于奸臣董卓,还没有像昌邑王那样破坏汉家制度的罪过,凭什么要废掉他呢?如果把他废掉,别人也可以效仿,另立他人,那天下就会更不安定了。真的要这么去干,那就请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好了。


皇帝是面南而坐的,臣下要面北朝见皇帝。向刘虞称臣要面北。同时幽州又在北方,这样“北面”就含一语双关之意。“西向”指向西讨伐董卓,迎回献帝。

初平二年(191)正月,袁绍又给袁术写信,希望得到这位异母兄弟的支持。可是袁术自己正想当皇帝,如果另立皇帝对自己很不利,他不好明说,只得用冠冕堂皇的话给回绝了。更主要的是这时刘虞本人坚决不同意自己当皇帝。袁绍见此情景,只得作罢。

二月间,袁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命孙坚率军进攻董卓,开始时被徐荣打败,后来又重振旗鼓,在阳人(今河南临汝县西),击杀了董卓大将华雄(华雄不是关羽杀的)。正当孙坚要乘胜进兵洛阳时,袁术怕孙坚打下洛阳不服自己管束,便不再向前线供应军粮。孙坚连夜赶回鲁阳,向袁术表明自己的态度,指明袁术态度的错误,袁术只好又向前线供应军粮。孙坚重返前线后,连战皆捷,占据了洛阳,赶走了董卓。

孙坚进入洛阳后,维修诸帝陵墓,在城南的井中获得汉朝传国玉玺,然后引军还鲁阳。这块玉玺是宦官张让等挟持少帝出奔时,扔在井里的。袁术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把孙坚妻子扣留起来,把玉玺弄到自己手中。他的目的是以后好“名正言顺”当皇帝。

孙坚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由于得到了袁术的支援,因而取得胜利,而曹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援,因而没有取得成功。

袁绍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的计划失败后,又发现孙坚占据洛阳后的形势,对袁术有利。便想将向北方发展势力的计划抓紧进行。这时他手下的谋士逢纪劝他说:“将军举大事而靠别人资给军需不是好办法。必须占据一州之地,才能得以保全。”这正符合袁绍的心意,于是他把第一个火并对象确定为原来给他提供军需的冀州牧韩馥。

这时韩馥和屯兵幽州的奋武将军公孙瓒之间有矛盾。袁绍便利用这一矛盾,从中取利。他先写信给公孙瓒,要他领兵攻打韩馥。袁绍自己也引兵向东,摆出要袭取冀州的架势。当韩馥迎战公孙瓒不利时,袁绍选派外甥高干及韩馥的老相识辛评、荀谌等人去冀州,向韩馥陈说利害,劝他将冀州让给袁绍。韩馥为人怯懦,占地虽广,粮谷虽足,但无谋略。在两边军事威胁和袁绍的劝诱之下,韩馥自思无力抵抗,又考虑自己是袁氏的“故吏”,袁绍不会亏待他,便不顾别人的反对,将冀州让出,迎请袁绍为冀州牧。袁绍以韩馥为奋威将军,但不给他一兵一卒。这样袁绍没费一兵一卒轻易地占据了冀州。

韩馥丢了地盘后,跑到兖州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袁绍派人要张邈处死韩馥。韩馥自知活不成了,乃用书刀自杀。

袁绍占据冀州后,想教训一下他那个不听话的兄弟,以会稽人周昂为豫州刺史,顶替被袁术任为豫州刺史的孙坚。当袁术通知孙坚时,孙坚感叹地说:“大家为救国家,同举义兵,董卓刚被赶走,就互不相容,彼此相攻,我究竟应当同谁一起共事呢!”一怒之下,孙坚回兵击走了占据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的周昂。

在战争过程中,袁术派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去支援孙坚。公孙越为流矢所中身亡。袁术便派人将此事告诉公孙瓒,并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氏的儿子,以挑拨公孙瓒同袁绍的矛盾。

袁术是袁逢的嫡子,袁绍是袁逢的庶子,出继给伯父袁成。袁术很轻视袁绍,并与其为敌。公孙瓒见信后,果然愤怒地说:“我弟弟之死,其祸是袁绍引起的。”于是出兵攻打袁绍。袁绍得知情况后,对袁术更为不满,兄弟之间的怨恨就更深了。

上述情况,曹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感到以联盟的方式讨伐董卓是根本不可能了。连袁氏兄弟都互相敌对,更何况别人呢!而自己又无能力与董卓相抗,当另作打算。

这时,鲍信向曹操提出建议:


现在袁绍以盟主的身分,乘机专权夺利,发展个人势力,必将造成祸乱,这是又一个董卓。如果想抑制他、除掉他,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搞不好自己还可能陷于危难的境地。不如先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以等待形势的变化。


鲍信的建议是正确的,符合曹操的想法,曹操表示同意。从当时讨董的各路军的实力来看,曹操的力量是弱的,他连一块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因此他决定先占据一块根据地,站稳脚跟,积蓄力量,然后再同董卓之类的武装力量进行斗争。他在等待时机。

除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诸军外,其他地方的一些地主武装集团也割据一方,各自发展势力。

到建安二年(197)以前,各地区的主要武装割据势力是:

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

张绣占据南阳(今河南西南部)。

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袁术占据扬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南部、长江下游北部)。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刘表占据荆州大部分(今湖北、湖南)。

刘焉、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

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

董卓、李傕、郭汜等先后占据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

这些各据一方的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

在关东,公孙瓒打败幽州牧刘虞,占据了幽州。与此同时,南方的袁术,打败扬州刺史陈瑀后占据扬州。公孙瓒还私自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袁绍同公孙瓒之间相互交兵不已。袁绍为了对付袁术,采取了结交荆州刘表的策略,使刘表牵制袁术。袁术派孙坚领兵南下进攻荆州,双方也展开了激战。孙坚在围攻襄阳时,被刘表大将黄祖射死。其子孙策统领其众,后来将势力发展到江东。在兖州、徐州,主要是曹操同袁术、陶谦、刘备、吕布的战争,反复较量,甚是激烈。

在关中,董卓将天子迁于长安之后,自为太师,号曰“尚父”,与周武王时的姜尚(姜太公)相比。他将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郿坞(城墙高厚皆七丈)之中,说:“大事成功,我可以雄据天下;不成,这些也够我享用一辈子了!”他大封亲戚为官,大肆诛杀异己。他杀人时,先断舌凿眼,或砍去手脚,放在大锅中烹煮,非常残忍。原来是董卓上级的张温,也被他杀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就是汉献帝也有朝不保夕之感。不久,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

长安城中老百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之后高兴极了,纷纷歌舞于道,不少人还喝酒吃肉,表示庆贺。董卓被暴尸于市,继而尸体被焚烧。

董卓死后,王允掌握政权。王允刚愎自用,不讲策略,许多过去依附于董卓的公卿大臣被他处死。著名学者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发出叹息,也被下狱身死。对董卓的部下,王允也不注意妥善处理。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便趁机煽动部属反叛,领兵十余万进攻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献帝又落入李傕、郭汜等人手中。李傕自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郭汜自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自为右将军、万年侯。三人共掌朝政。又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封平阳侯。

不久,这些将领之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又展开了持续两年多的大混战。李傕先杀掉樊稠,又同郭汜相互残杀,闹得乌烟瘴气。

军阀间的连年战争,使人民大量死亡流散,田园荒芜,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