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

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青铜器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齐,品数,犹今言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可知各种青铜器含铜量是有讲究的。有人曾对商代某些铜器进行测量,发现铜占80%—85%,锡占15%—20%,与《考工记》大体符合。

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一)礼器

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lì,煮饭用)、甗(yǎn,蒸器)、簋(ɡuǐ,铭文作,盛饭)、簠(fǔ,盛饭)、敦(duì,盛粱)、尊(酒器)、方彝(酒器)、罍(léi,酒器,亦盛水)、福(xū,盛粱)、壶(酒器,亦盛水)、卣(yǒu,酒器,较主要者)、兕觥(sì ɡōnɡ,盛酒或饮酒器)、盉(hé,盛酒器,或调酒用)、爵(饮酒器)、觚(ɡū,饮酒器)、觯(zhì,饮酒器)、角(饮酒器)、斝(jiǎ,温酒器)、勺(取酒器)、豆(盛脯醢之器。脯醢即下酒肴羞,肉酱一类)、盘(盛水或承接水器)、难(yí,盥洗之器)、盂(盛水或饭)、缶(fǒu,盛水或酒)、瓿(bù,盛水或酒)、鉴(盛冰或水)等。

礼器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用(诸侯出行,每舍必奠告,而古代宗庙之器不得携出,故另有行器)。其次则为媵器(陪嫁之物)。

(二)乐器

乐器有金属的,亦有非金属的。这里说的是金属乐器,也主要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zhēnɡ,军乐器)、铎(大铃)、鼓(战争击鼓进军,或祭祀用)、儀(chún,军乐器,又叫“儀于”)、铙(náo,形似铃,槌击发声)等。

礼器、乐器既用于祭祀,亦用于宴飨,又用于随葬。乐器还用于征战。

(三)兵器

主要有戈、矛、戟、剑、钺(大斧)、刀、镞(zú,箭头)、弩机、胄(头盔)等。

(四)农器

有犁铧、锄、镰、(jué)、铲、锛等。

(五)度量衡

包括度(尺,如王莽始建国尺、东汉建初尺、蜀章武弩机尺、魏正始弩机尺、正仓院唐尺、宋三司布帛尺、明嘉靖牙尺、万历官尺等)、量(主要是秦统一天下后所制,容器,量容积。有金量,有陶量)、衡(天平,一头放“权”,一头称物。后演变为秤。权就是秤砣,上面有铭文。主要有秦权、王莽权等)。

(六)钱币

布(形似铲,周代、王莽)、刀(形似刀,齐刀最著名,又有燕、赵刀币)、圆币(先是圆钱圆孔,主要在周代。后改为圆形方孔)。

(七)符玺

符,诏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文字有金错、银错(涂饰)、刻凿。玺,印章,古代用以封检取信。古人封检用泥,清中期出土许多封泥,诸城金石学家刘喜海为之定名。王国维《简牍检署考》考其制度最详。牍、检(封盖)、绳、印、封泥合用。有纸以后封泥废止。当初印仅方寸。后来印纸,形制就自由了,大小长方圆均可。封泥上有许多官名、地名,可补史书之缺,正史书之误。

(八)日用器

常见的有铜镜、灯。铜镜出土的有商周时期的,无铭文。今存者主要是汉代铜镜,多而精美。背面有铭文。如安徽寿县一带出土蟠螭纹镜,不少有文字,其中有避汉淮南王刘长讳的,是汉初之物,其铭文如:“大乐未央,长相思,慎毋相忘。”“相思愿毋绝,愁思悲,顾见怨,君不说(yuè)。”(参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六)这类镜子当是男女馈赠之物,以表达爱情。有的铭文有几十个字。隋唐也有铜镜,质量越来越差。灯,战国秦汉以来遗存,基本形制像“豆”,烧膏(即肥油)。出土的多为上方所造,比较精巧。如雁足灯,柱作雁足形。战国时期银首人俑灯更为精巧,以人俑持灯。灯上多刻造作人、造作年月、宫室名、器用数。或刻重量、尺度、容量。颁赐外戚者刻受赐人、赐予年月。都可用于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