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腐病

褐腐病又称褐色腐烂病,是梨果近成熟期至采收贮运期的一种较重的果实病害,在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一般果园发生为害较轻,但在蛀果害虫较重果园发病较重,严重时病果率达50%以上。此外,果实下树后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在树下堆放时,褐腐病常发生较多。

【症状诊断】褐腐病只为害果实,造成果实腐烂。多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生,直到采收期甚至贮藏运输期。病斑多以伤口为中心开始发生(彩图3-266),先在果面上产生淡褐色至褐色圆形水渍状小斑(彩图3-267),后病斑快速扩大,形成褐色至黑褐色腐烂(彩图3-268),并很快向全果蔓延,甚至蔓延至果柄上(彩图3-269)。在病斑扩展蔓延过程中,从病斑中央逐渐产生灰白色至灰褐色的小绒球状霉丛(彩图3-270),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彩图3-271),有时呈层状或排列不规则(彩图3-272~彩图3-274);也有病果表面较难产生霉状物(彩图3-275)。病果软烂多汁,有特殊香味,受震极易脱落,落地成烂泥状。多数病果早期脱落,少数残留在树上。后期病果失水干缩,成为黑色僵果(彩图3-276、彩图3-277)。贮藏期发病,常造成果实集中腐烂(彩图3-278),甚至呈团堆状。

彩图3-266 病斑多从伤口处开始发生

彩图3-267 褐腐病初期病斑

彩图3-268 病果呈褐色腐烂

彩图3-269 病斑逐渐蔓延至果柄上

彩图3-270 随病斑扩展,病斑表面逐渐产生灰白色霉丛

彩图3-271 病果表面的霉丛呈轮纹状排列

彩图3-272 灰白色霉丛呈散生状

彩图3-273 病果表面霉丛有时呈层状

彩图3-274 灰白色霉丛呈层带状

彩图3-275 果表面有时不产生霉状物

彩图3-276 后期,病果逐渐干缩成僵果

彩图3-277 严重时,树上许多果实受害

彩图3-278 贮藏运输环境中,许多果实受害状

【病原】寄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gena(Aderh.et Ruhl.)Honey],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果园内常见其无性阶段,为仁果丛梗孢(Monilia fructigena Pens.),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病斑表面的霉丛或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僵果上越冬(彩图3-279)。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病菌孢子,通过风雨或气流传播,主要从各种伤口(虫伤、机械伤、鸟啄伤等)及皮孔侵染为害,树上及贮运期的病健果接触也可传播(彩图3-280)。病菌侵害果实后,病斑迅速扩展,8~10天即可使全果腐烂。条件适宜时,生长期及贮运期均可重复侵染多次。贮运期初次发病,多为生长期果实带菌所致。果园内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决定于果园内的菌量多少、果实伤口多少(虫伤、鸟啄伤、机械伤等)及果实采收前1.5个月内的降雨情况。在果园内菌量较多的前提下,果实近成熟期多雨潮湿、雾大露重时病害发生较重(不套袋果)。

彩图3-279 落叶后,挂在树上的病僵果

彩图3-280 生长期,病果也可接触传播

褐腐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0℃下仍能缓慢扩展,导致冷库贮存的果实继续发病,但其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防控技术】褐腐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3-14所示。

图3-14 褐腐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 采收后,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集中深埋;发芽前翻耕树盘,促进病残体腐烂分解及病菌死亡。生长后期,及时摘除树上病果和拣拾落地病果,集中深埋或销毁,减少园内菌量。

2.喷药保护果实 往年病害较重的不套袋果园,从果实成熟前1.5个月开始喷药,10~15天1次,连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褐腐病的发生为害。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45%悬浮剂1000~15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及40%嘧霉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等。

3.其他措施 及时防控蛀果害虫,避免造成果实伤口。尽量实施果实套袋,套袋果可基本避免褐腐病菌的侵染为害。果实近成熟期架设防鸟网,防止鸟类危害。包装贮藏时仔细挑拣,彻底剔除病虫伤果,避免贮藏期果实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