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灵与肉体

心灵与肉体的合作和冲突

究竟是肉体主宰心灵,抑或是心灵掌控肉体?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可以把参与这项讨论的哲学家大体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唯物主义,一派坚持唯心主义。为证实自己的观点,哲学家们提出了种种依据,但始终没能讨论出结果。由于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灵与肉体的动态关系,因此在该问题的解决上,或许能出一些力。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实施的治疗,帮不到那些肉体或心灵患疾病的患者。理论一定要能承受现实的考验,一定要从经验而来。接受现实的挑战,是处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的我们唯一的选择。该问题引发的紧张局势因个体心理学的发展得到缓解,我们也因此了解到,心灵与肉体缺一不可。说到底,心灵与肉体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展现形式,了解二者关系的前提是要将生活看成一个整体。

人能到处活动,人的生活并非静止不动。除了追求肉体进步外,人还应追求心灵进步。反过来,有根系的植物却只能在一片很小的地方活动。所以人们掌握的所有形式的心灵,都必然被新奇、刺激充斥。植物的特性决定了即使它们能预测将来,也毫无意义。就算植物能够思想:“有人过来了,马上就会踩死我了。”但它们依旧躲不开灾祸,有思想也没用。但一切能活动的生物都能预测将来,规划自己的行动。据此必须承认,它们拥有精神或心灵。

“当然,你能够感知,否则不会行动。”[3]心灵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行动。我们由此能了解到,心灵在掌控肉体时是如何做的。肉体接下来的行动方向,由心灵确定。只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行动信号,缺少奋斗的方向,一点儿用都没有。心灵在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左右人们行动的方向。而负责行动的肉体也在影响心灵,心灵的指挥不能超越肉体的能力。例如心灵想让肉体登上月球,便不可能实现,除非肉体能逾越人体极限。

人比其他动物更擅长行动。人类拥有多种行动方式,且更擅长用多种行动改善身边的环境,因为人手能做很复杂的工作。由此能够预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预言未来的能力都将不断进步,而人为了维护自己在环境中的关键地位,也会努力实现自己确立的目标。

我们能在一切个体中发现,在为部分目标奋斗的行为以外,还存在一种相对单纯的行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得到安全感和稳定的地位。此处的安全感即战胜各类生活困难,在自己的环境中获得终极胜利。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因这种目标,有必要协调成一个整体。心灵与肉体能发展为一个整体,好像就是受这种目标逼迫。这跟最初细胞中原本就有的一种目标很相似,例如皮肤受创,为使其复原,全身上下都会倾尽所能。但在发展期间,肉体并不孤独,能够从心灵处获得支持。关于这点有充足的证据,即运动、培训,以及卫生学的一般价值。

肉体与心灵的合作贯穿人的生命始终。这是两个有机部分,无法切分,相互合作。心灵激发肉体潜能,从而帮肉体逾越所有障碍,顺利实现目标,就像马达一样。肉体到处烙印着心灵的目标,要感知这种目标,只需观察肉体的行动、表情等即可。人的各类活动都有意义,例如活动自己的眼睛、舌头、脸部肌肉形成特殊表情,便产生了意义,这种意义源自心灵。由此可知心理学(或者心灵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个体表情的意义,据此找到恰当的方法,认识这一个体,同时比较该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目标。

人们一定要在心灵内部形成更加具体的目标,以此实现安全、确定的目标。而要接近目标,就要确定安全的范畴,确保前进的方向没有偏差。期间犯错是难免的,可要是没有确定的目标,行动便不可能。以抬头为例,我们心灵确定的目标当然就是抬头。心灵确定的目标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只因心灵误会这是对的,才会做出这种决定。确定行动目标时犯的错,便是心灵的全部偏差。所有人都以安全和地位为目标,可在确定安全的方向时,却有一些人犯了错,他们若不想堕落下去,就要改变方向。

看不清某种表情或行为的实质,只能看清其表象,在这种情况下,把表情或行为切分成多种简单的动作,便成了认识其的最佳方式。例如常见的偷盗行为,即非法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先来了解一下偷盗的目标,是让自身欲望获得满足,让自己变得更富有,更有安全感。于是,畏惧贫穷便成了偷盗的根源。接下来看看小偷的处境以及他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贫穷。最终还要弄清楚,小偷有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改变环境,消除贫穷感,他行为的方向正确与否,方法妥当与否。小偷的终极目标我们无法否定,但他实现目标的方法我们能够确定是错误的。

改变环境,即心灵刺激肉体采取的一切行动,即所谓的文化。人受心灵启迪,投身工作,肉体的发展进步也要依靠心灵的掌控与帮助。简而言之,心灵强大的作用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突出心灵的强大,并非人最初的动机。逾越障碍时,一定要以肉体舒适做保障。可见在心灵的保护下,肉体能避开疾病、死亡、事故、伤害,确保安全。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感知痛苦、欢乐、想象和辨别环境好坏之类的能力都将发挥作用。这些能力还将刺激产生各类感觉,掌控肉体行动。个体感情操纵着肉体,肉体却不能约束感情。个体生活态度与目标,才是个体感情的决定因素。

感情对行为的影响

生活态度仅仅是掌控个体的多种因素中的一种,这点显而易见。个体态度无法仅凭自身力量引发某种症状,除非有别的力量辅助。唯一能引发行动的生活态度,是因感情增强的生活态度。借助观察、归纳,我们得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新理论:人的感情断然不会在其确定目标之后,背离其生活态度,此时的感情会主动迎合个体发展,以满足实际需求。该问题已超出了生物学、生理学的范畴。而借助化学理论或试验诠释、预测感情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个体心理学范畴内先假定生理过程客观存在,但我们更感兴趣的却是心理目标。举个例子,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焦虑的目标与结果,一个是焦虑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更吸引人的明显是第一个问题。

我们若遵循这一研究方向,就无法把焦虑的源头确定为性压抑或难产后遗症,二者都荒诞透顶。我们发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焦虑都能帮助那些对母亲的帮助、陪伴、照料习以为常的孩子,有效掌控母亲。而愤怒的生理状态不会让任何人获得满足,愤怒仅能掌控某个人或某种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所有个体都要把与生俱来的条件当成展现肉体或心灵的出发点,但人们却只关注怎样利用这些条件实现自身目标,这便是心理学仅有的、真正的研究对象,这点任何人都不能否认。

所有个体的感情发展,遵循的都是自身目标务必要确定的方向与程度。人的感情要跟自身生活态度相统一,不管感情的外在表现是焦虑、快乐,还是勇敢、哀伤,都是如此。这种合理的程度与表现迎合了大家的期待。人不会因借助可悲的方式达成优越感目标,便感到快乐。除非悲剧降临到自己头上,否则这种人无法体会到何谓快乐。稍用点心就能明白,感情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罹患人群恐惧症的人时刻处在焦虑中,除非他一个人待在家里,或由他掌控别人。所有精神病人都会逃避不能带给自己征服快意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

情绪跟生活态度一样,有稳定的风格。例如懦弱者在更懦弱者面前或许会稍显傲慢,在其他人的保护下或许会表现勇敢,但他依旧是懦弱者,无法改变。为避免危险,他或许会在门上装三把锁,并装上警铃,养条大狗,却声称自己勇敢至极。若说他十分焦虑,我们并无证据,但他为维护自己的生活态度,如此大费周章,却彻底揭露了他潜藏的懦弱个性。

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性与爱情中。想接近心上人的人,不可避免会产生性方面的感情。他要搁置一切会对性造成阻碍的兴趣与工作,将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引起恰当的感情及其功能一事上,否则便可能产生性冷淡、阳痿早泄、性欲倒错之类的感情、功能缺陷。不合理的生活态度或优越感目标,往往都会导致这种结果。这种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却不懂如何关怀别人,对社会兴趣匮乏,时常在需要积极奋斗的事业中落败。

我有个病人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他始终怀有深切的负罪感,因为他曾做错了一件事。七岁那年,他在老师面前,把哥哥帮自己写的作业说成自己写的。为此,他接连三年都很愧疚,因为他们一家都很看重诚实。等到他终于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却一笑了之。他又去向父亲承认了错误,一边说一边哭。父亲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很讨人喜欢,原谅并宽慰了他,但他的情绪依旧十分低落。由此可知,这位病人一心想证明自己是诚实且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所以才会为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惭愧了这么久。相较于其他人,他更看重诚实的品格,这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他认为自己没有哥哥成绩好,受人关注,为获得自我满足,于是选取了这种方式。

后来,他总是怀有自卑感,原因五花八门。他经常自慰,经常在学习中弄虚作假。越接近考试,他的负罪感越深重。跟哥哥相比,他内心承受的更多,这是敏感的个性使然。所以他时常用这个理由,在自己反感的事情发生之前逃避。他毕业后本想成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却在工作中三心二意,将精力都用在了祈求上帝的宽恕、摆脱负罪感这件事上。

此后,他甚至因状况恶化,被送进精神病院。很多人都觉得他治不好了,想不到他却很快好起来。医生在他出院前对他说,一旦复发,要在第一时间回来。随后,他开始攻读艺术史。考试开始前的一个周末,他跑到当地教堂,向人们下跪痛哭,说:“我是人类之中的罪人,罪不可恕!”大家因此开始留意他的良知。他再度入院。出院回家后,有一天下午,他去餐厅用餐,居然什么都没穿。不过,他对自己匀称、健壮的体形还算自信。

由此可知,他证明自己比别人诚实的方式,就是负罪感。这便是他一直以来的奋斗方向,但这根本不是什么正道。他在逃避考试与工作的过程中,变成了懦夫。他的行为全都是为了逃避失败,他在教堂和餐厅采取的手段都很荒谬,借此来获得优越感,满足自己。他之所以会有这些表现,源头是他心目中合理的生活态度,由此产生的感情好像也变得合理了。

人出生后的前四至五年,注意力都集中在建立心灵整体性和建立心灵、肉体的关系上,对此大家都很清楚。借助遗传及后天得到的各类信息,人们可对这二者进行纠正,这样一来,将这种纠正确定为目标,便能获得优越感。人的人格会在第五年结束时定型,其中包括其确定的生活意义、追求的目标、追求目标的方式、个体情绪等。尽管这些以后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除非他放弃之前错误的模式,否则改变就不可能。他当前的行为要跟他当前的生活态度统一,一如他过去的行为要跟他过去的生活态度统一。

个体感知外部环境,搜寻信息,靠的是自己的感官。所以个体想从外部环境中得到什么信息,以及他将如何对相关经验加以利用,都能从他训练自己的方式中得到解答。要对他有足够的了解,就需要留意他看和听的方式、关注的对象,即他的行为十分关键。人的一举一动都说明了他身体所受的训练,说明了他如何通过这些器官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无论何时,人确定的生活意义都会束缚其行为。

在原先的心理学定义上,我们还能再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对自己身体记忆的态度,对此大家都很清楚。接下来就来讨论为什么不同个体的心灵会有如此鲜明的差距。无法适应环境、满足客观需求的肉体,一般都会被心灵当成重负。因此在心灵发展过程中,残疾孩子会承受远比健康孩子更多的困难,更难让心灵作用、掌控肉体,建立优越感。他们要更努力、更专注,才能跟其他人一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将导致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并更自负。被身体残疾等困扰的孩子没有精力留意外部环境,因此不会对他人感兴趣,相较于正常人,他们的社会感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会比较低下。

当然,身体残疾会引发大量困难,但这些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残疾人也能取得正常人的成就,但前提是他们的心灵要能勇敢逾越各类障碍。虽然残疾孩子会遭受更大挫折,但很多时候,他们却能取得比健康孩子更大的成就,这在现实生活中已得到证实。所以生理方面的不足能够刺激人类进步,例如视力差的孩子也许会因此承受压力,为看清身边的东西,他们会付出更多时间,对身边的环境更加留意,在辨认各类形状、色彩时,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将导致他们获得比视力好的孩子更多的视觉经验。据此可以说,生理方面的不足能使人们获益更多,不过必须先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战胜困难。纵观历史,有很多诗人、画家视力都很差,却比视力好的人更擅长用眼睛获取有效信息,因为他们的心灵已完全掌控了这种生理缺陷。还有一个案例也有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一些生来惯用左手的孩子却没被当成左撇子看待。家长和老师在家里和学校都会让他们练习使用右手,但他们的右手写字、画画并不灵巧。他们可以让右手变得十分灵巧,只要他们的心灵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摆脱这种困境。生活中有很多惯用左手的人,因为兴趣找到了这种方法,通过持续训练将不足转变为优点,比常人更擅长书法或是绘画。

所有能找到弥补不足的好方法的孩子,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且都对自己很感兴趣。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的孩子,却不可能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他们没有勇气前进,除非眼前有个目标值得他们为之付出努力,且相较于困难,这个目标重要许多。找到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是最重要的。他们若想得到某样东西,自然会为掌握某项必不可少的能力有意训练自己,战胜困难。但如果他们仅仅是怕被别人比下去,而没有目标,进步就不可能。空想不能让不灵巧的右手变得灵巧,唯一的方法是依靠艰苦的训练。相较于右手带来的失落,战胜困难的意愿肯定更强。孩子一定要在对别人、现实、合作感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为战胜困难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

我对肾病家族的研究,能为先天不足可扭转提供极好的证据。一般说来,这种家族的孩子都患有夜尿症,膀胱、肾脏、脊椎分裂,腰椎旁边的皮肤上会有胎记。但夜尿症并不仅仅因为先天不足,还有别的原因。例如孩子会在父母行为或是外部环境改变时,不再出现夜尿症症状,例如夜里尿床的孩子白天就不会尿床。所以夜尿症是可以摆脱的,前提是孩子要智力正常,且不想为某个目标利用这种不足。

但大部分患有夜尿症的孩子却因为自己受到的对待,想让这种症状持续下去,不想摆脱它。有丰厚经验的母亲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这样孩子就能战胜夜尿症,否则终生都无法摆脱。例如在有膀胱病、肾病史的家庭,各类有关排尿的事总会成为成年人谈论的焦点。他们可能觉得这样能让孩子摆脱夜尿症,结果却导致孩子不想再去战胜夜尿症,因为他们发现这种症状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成年人这样做是不对的,下列案例能为此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孩子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抗拒家长的教育,只要孩子有抗拒的意愿。有位优秀的德国社会科学家观察到,父母是法官、警察,孩子犯罪的概率更高;父母是医生,孩子得精神病的可能性更大;父母是教士,孩子更容易学坏;父母是老师,孩子更容易不听劝导……上述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都已得到证实。而家长对排尿重要性的过度重视,将导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彰显自身意愿,也是相同的道理。

借助梦刺激产生某种情绪,以达成目标的方法,在夜尿症的案例中已得到体现。尿床的孩子往往会梦到自己下床排尿,以此作为尿床可被原谅的托词。一般说来,这种孩子会期待自己在夜里也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敌对态度,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对别人进行反抗。这种行为极富创造性,讲话不用嘴,而用膀胱,这便是我们站在任何角度都能得出的结论。他们的态度通过他们的不足对外展现出来。

通常说来,只有情绪紧张的孩子才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多半过去曾是宠儿,现在却失宠了。可能他们认为,弟妹的出生切分了父母对他们的爱。为保持跟母亲的亲密关系,他们会出现夜尿症的症状。这种让人不快的方式为以下观点提供了强大的证据:“我是个没长大的孩子,需要别人的照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状况和方式。有些会用夜里大哭的方式让人关注自己,有些可能会从床上掉下去,梦游,嚷嚷着喝水等。不过,这样做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心理活动,身体和外部环境会成为他们选择行为方式的依据。

心灵掌控肉体,在上述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心灵在作用于各类活动的选择之余,还会左右个体的身体构造。要直接论证该结论难度极高,但我们有强大的证据。胆小的孩子在成长期将一直胆小下去。对于自己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他不但不关注,连想象的勇气都没有,所以他不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或接受外部刺激。相较于那些健壮的孩子,他一定会落在后面。由此可推导出,心灵会左右肉体的发展,心灵的不足与错误也会在肉体中得到体现。心灵不能战胜困难,肉体便会表现恶劣,这种案例相当常见。例如之前提到,心灵会在人生最开始的几年作用于内分泌。自身不足的腺体不会强制作用于行为,但外部环境、孩子的兴趣、孩子在兴趣范围内的创造性活动等外部事物,却会反过来作用于腺体。

还有一项证据,理解、接纳起来也许更简单。因为大家对该证据都很熟悉,而它只会是身体的暂时表现,不会变成固定特征。人的各类情绪从一定意义上说,都会在身体中表现出来,脸部表情、肢体姿势或是行为、大腿不规律颤动,都可能成为表现的形式。例如血液循环的改变肯定会伴随着面色转白或是转红的发生。焦虑、愤怒等种种情绪都会影响肉体,让其用肉体的语言表达出来。人在恐惧中也许会有如下表现:汗毛耸立,全身哆嗦,心跳加速,出冷汗,呼吸不畅,颤抖到无法走路等。这也会损害身体健康,出现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情绪会作用于某些人的膀胱,作用于另一些人的性器官。例如考试时,部分孩子的性器官会很难受,部分罪犯作恶后会去跟女友性交,或去找妓女。部分心理学家在科学领域公开表示,焦虑与性密不可分。部分心理学家又公开表示,二者不存在直接关联。两种结论都非常主观,都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

个体差异导致了上述反应差异,这也许跟遗传有关。人们的表现暗示了在相同的状况下,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反应是相似的,我们据此归纳出了不同家庭的不同特征。但研究心灵如何利用情绪掌控身体,才是最有趣的。我们能根据情绪和身体对情绪的反应推断,在好的、坏的环境中,心灵会采取何种行动。例如愤怒的人肯定想马上平息自己的恶劣情绪,而辱骂甚至殴打对方,便是他心目中的最佳方式。愤怒的情绪会让身体变得僵硬,或有身负重压的感觉。愤怒会让一些人胃疼,脸红,头痛。大部分总是头痛或偏头痛的病人,都很容易变得愤怒。部分人愤怒时还会三叉神经痛,或出现癫痫性痉挛。

我们现在还不能全方位解释心灵作用于肉体的方式,因为相关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紧张情绪能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这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即刻产生的,一觉得紧张,马上便采取行动,或是拍桌子,或是咬嘴唇,或是撕纸条。一些小动作也能宣泄情绪,如抽烟、咬笔等。这表示当前发生的事已经让他们忍无可忍。在紧张情绪的作用下,这些人面对陌生人,会慌里慌张,肌肉痉挛,面孔涨红。但并不是各个身体部位都适合这些紧张情绪引发的行为,以上论述只涉及明显的行为。我们能通过更细致的观察看到,身体各部分都会受到情绪的作用,心灵与肉体间进行的各类活动就在其中得以展现。一定要重视肉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毕竟二者都是我们看重的整体的组成。

从以上论述中能推导出,生活态度与情绪将一直作用于身体的发展。若某个孩子一早便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态度,我们便能根据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预测,这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有何种表现。勇士会将自己的态度通过身体展现出来,他们将拥有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稳定的姿态,形成特殊的外表。他们之所以肌肉发达,也许跟生活态度与情绪很有可能作用于身体的发展有关。跟普通人相比,勇士还会有不一样的脸部表情。他们全身上下乃至骨骼构成,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所以心灵会作用于大脑,这点毋庸置疑。某些病理学案例表明,病人若因右脑缺陷失去读写能力,可训练大脑其他部分,弥补这种不足。例如某些中风患者失去了大脑的部分功能,但大脑依然能像过去一样运行,因为还有剩余部分。在证实个体心理学倡导的教育应用有其合理之处时,这一点意义重大。既然心灵能大大影响大脑,而大脑仅仅是心灵相对关键的一种工具,我们就应尽量利用这种工具。有些人的大脑天生不合乎标准,这种人能找到某种方式,让大脑跟生活更加契合,这样就不用毕生忍受大脑这种束缚了。

有些人的心灵制定的目标,方向是错的。例如有些人未曾培养出合作能力,要想促进大脑的成长,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会跟人合作的孩子,无论智商还是理解能力,看起来都不如别人。因为成人的言行能展现其在生命最开始的四五年内确立的生活态度、该生活态度对他的作用,以及他的生活意义与统觉规划表,所以他在合作过程中遭遇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发现,据此便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如此一来,就向个体心理学迈出了第一步。

心灵与肉体关系的实质

心灵与肉体有种比较固定的关系,部分学者这样表示。不过,他们并未试图找出这种关系的实质。例如克雷奇默[4]提到过,如何根据某个人的身体构造,确定其心灵有何特征。如果真如此,人类就能划分为诸如圆脸、小鼻子的胖子等各种类型,一如恺撒所言:“我要那些身体长得胖胖的,头发梳得光光的,夜里睡得好的人在我的左右。”[5]

克雷奇默表示,人类的身体与心灵的特征彼此相关,至于为什么彼此相关,他并没有解释。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人通常都很适合在人类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生理方面的不足。对于自己健壮的体格,他们充满自信,觉得在这方面,自己完全能跟身边人相媲美。一般说来,他们在跟其他人竞争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只会拼尽全力。他们觉得把其他人当成敌人,以敌对态度对待生活很没有必要。可能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身体忧虑,所以心理学以“外向者”作为对他们的称谓。

克雷奇默表示,有种人跟以上这种人刚好相反,就是神经质者。通常情况下,神经质者都身材高瘦,长着长鼻子和长脸。在克雷奇默看来,这种人有些故步自封,且经常反省自我,更有可能精神分裂。恺撒这样形容这种人:“那个卡修斯有一张消瘦憔悴的脸孔,他太多工于心计,这种人是危险的。”[6]身体或许会作用于这种人的性格,让其变得非常自私、内向、悲观。跟普通人比起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若没得到预期的关怀,他们会疑虑重重,怨愤丛生。

不过,克雷奇默表示,大批人都是混合型人,高瘦型人的心理特征,肥胖型人也会有。人们受到环境以其他方式带给他们的压力,同样会变得内向、胆怯。要想把某个人变成神经质者,只需循序渐进对其实施打击即可。

生活经验丰富者可根据某个人的行为,判断其合作的意愿与程度,这种线索我们寻觅已久。跟人合作,继而在直觉引导下,寻觅能指引生活的线索,是现实生活对我们的要求。每次历史变革前夕,人们好像都能预测变革需求,为提升变革速度,不惜倾注所有力量。但若不想频频犯错,选择时就不能仅以直觉作为依据。罗锅、畸形者等特殊个体很难赢得大家的欢心,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随随便便就把他们归入非合作对象的行列,实际却对他们一无所知。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但人类大部分判断都以生活经验为依据。现在尚未出现能跟这种特殊群体加强合作的恰当方式。他们被牺牲掉,全因过度迷信。导致大家在提到他们的缺陷时,总是会夸大其词。

从上述内容可推导出,在生命最开始的四五年,个体会确定心灵努力的方向,进而建立心灵与肉体的密切关联。而比较稳定的生活态度与相应的情绪、习惯,也会建立起来。多种形式的合作,在此期间会相当频繁。合作能力与习惯可作为了解个体的依据。失败之人有一项共同特征,就是合作能力低下,这一点显而易见。这样一来,在为个体心理学划定范畴时,就有了更加科学的根据,即找出合作能力的不足是该学科的研究重点。个体的思想、情绪一定要与其生活态度达成一致,因为个体心灵是一个整体,该整体的活动从头到尾都与生活态度相关。如果某种情绪跟个体追逐利益这一点明显背离,阻挠了个体发展,那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改变个体的生活态度,只改变情绪是不行的,毕竟情绪只是生活态度核心的展现。

个体心理学在此为教育与医疗的前景做出了引导,尽管特殊,却很可行。我们要以整体为基础,以生活态度为依据,在心灵确立的生活意义、心灵针对外部环境掌控肉体采取的行为、心灵对生活经验合理的诠释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不是单单只是针对某种特殊或者单独的症状进行治疗。挠孩子的痒痒,观察他笑的程度;在人身上扎针,观察他有没有强烈的反应等做法,称不上心理学研究。可是在当前的心理学领域,这些行为却很常见。它们能帮助我们获得某些关于个体心理的事实,但是除了证实某些特殊个体的生活态度外,一点儿用处都没有。生活态度才是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他研究对象会把心理学变成生理学或生物学。对特殊生活经验的强烈作用的发掘者、刺激与反应关系的研究者、天分发展过程的研究者而言,上述观点是成立的。但统一的心灵及心灵本身,才是个体心理学最看重的。个体给予自己和外部环境的意义,个体努力的方向、目标以及生活态度,才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截止到现在,最切实可行的方式就是,了解个体的合作能力,据此判定其在心理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