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止,言辞有度,
真正的好朋友,都懂得分寸感。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叫“在哪一刻你觉得你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网友@Rachel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某日,朋友来电,想要给她介绍男朋友。
Rachel赶忙道谢,但随即拒绝了:“谢谢你有心想到我啊,但我现在不打算考虑这事。”
朋友不放弃,继续劝说:“男孩子很优秀,在读博士呢。”
“嗯嗯,是挺优秀的,但我现在真的不需要。”
不想恋爱的Rachel再次拒绝,并主动岔开话题:“不然咱们聊聊别的,好久没联系了,你还好吗?”
一听这话,朋友生气了:“你呀,就是眼光太高,女孩子不能眼光太高,你现在也老大不小了……”
连珠炮似的开始了劝导:“人男孩什么都挺好的,你们处好了说不定他就留在你那工作买房了。”
这下,Rachel也不耐烦了:“不然早点休息吧,我这边还有事。”
对方不依不饶,忿忿不平:“人博士哪点不好了,你眼光怎么这样高,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呀?”
听到这里,当即Rachel就挂断了电话,从此跟这位朋友少有往来。
南怀瑾说,“巧言偏辞”的偏,就是过分。
过分恭维不对,过分批评也不对。所以巧言偏辞会引起别人的愤怒。
倘若引起了别人的愤恨、生气,你不要怪人家,只反省自己,都是自己巧言偏辞引起的。
有时候,朋友出于关心,想要帮我们排忧解难,我们自然会感激不已。
但如果明确表达了拒绝后依旧不依不饶,那就不是关心,而是强人所难了。
点到为止,言辞有度,真正的好朋友,都懂得分寸感。
上个月,朋友小悠刚从澳洲度完蜜月回来,约我和梅子吃饭。
席间,我好奇地询问了下她的蜜月之旅。
可没说几句,就被姗姗来迟的梅子抢了主场:“呀,你们去的是澳洲呀。澳洲我熟啊,我工作外派去那边大半年过。”
“说起那次外派啊,可就巧了。原先公司安排的同事家里出事了,去不了,名额这才落我头上的。”
看着眉飞色舞的梅子,和神色黯然的小悠,我再次主动把话题抛给了小悠:
“小悠,说说你们在澳洲都玩了些什么吧?我看朋友圈你去墨尔本了是吗?”
小悠还没来得及答话,梅子就开口了。
“你们去墨尔本了呀,我当时也是被外派到墨尔本。那边真的挺棒的,我就是工作太忙了的,都没顾得上出去玩。”
“诶,对了,你们知道吗?这次我又要升职了,哈哈。”
就这样,一顿饭下来,小悠的蜜月分享会,全成了梅子的个人脱口秀。
心理学上说,当我们在跟朋友聊天时,如果几分钟之内“我”这个字出现了5次以上,就会引来对方的反感,甚至是厌恶。
跟一个话少的朋友交谈,或许体验不到那种你来我往的畅快;但跟一个喋喋不休的人聊天,相信过不了10分钟你就想离开了。
交谈之道不只是说,更在于听。
懂得倾听的人,不需要说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朋友心窝一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