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炮声让远在北京的摄政王载沣感到震惊,但他一时还并不慌张,他认为这与之前的革命起义一样,很快也会被镇压下去。

这四路大军虽来势汹汹,但各怀鬼胎。

眼看派出去的大军消极懈怠,而湖北的革命势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载沣急得团团转。

这时,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提议说,要稳定军心须重启并重用一个人——袁世凯。

为什么堂堂摄政王会对这个人气愤至极又不得不用呢?接下来我们就讲讲这位重要的角色。

姓名:袁世凯(字慰庭,又称袁项城)出生日期:1859年9月16日 籍贯:河南省项城县 特点:重权谋,擅心术

袁世凯出生于地主家庭,是其父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小名叫袁小四。

这时,袁保中在军中的叔叔袁甲三来了封信,说自己刚刚打了大胜仗。

为沾喜气,袁保中提笔给袁小四起了个大名:袁世凯。

在袁世凯幼时,常有土匪来攻打和骚扰袁家居住的村寨。

别的小孩早被吓得哇哇大哭,而五岁的袁世凯却在城楼上看得津津有味。

幼年的惊险环境培养了袁世凯处事不惊、手段狠辣的性格。

袁世凯年幼时,他爹看自己的武将兄弟袁保庆家中无子,便将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当儿子。

这是袁世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机,此时袁保庆已官至二品,从此袁世凯便与仕途有了不解之缘。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年仅四十八岁的袁保庆便去世了。袁氏男子大多活不到花甲之年,这似乎成了袁氏一族的神秘诅咒。

袁保庆虽然去世得早,但他生前对袁世凯疼爱有加,还留了一部遗著《自乂琐言》给袁世凯。

《自乂琐言》记载了袁保庆做官数十年的官场经验和带兵心得,可谓是一本仕途百科全书。

这本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袁世凯日后的宦海沉浮。

虽然家中长辈一直督促袁世凯读书,可他每年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落榜,袁世凯一气之下烧毁了自己所写的全部诗文。

1881年,袁世凯来到山东登州,投奔父亲生前的军中好友吴长庆,就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那年袁世凯二十二岁。

一年后,朝鲜爆发“壬午兵变”,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

没想到,这次出兵朝鲜竟无意间成了袁世凯日后步步高升的“发迹之路”。

袁世凯随军进入朝鲜后,充分展现了其胆量和精明,先后带兵平定了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

因为平叛有功,袁世凯不仅受到了朝鲜国王李熙的赞赏,更受到了清朝大学士李鸿章的器重。

袁世凯因此官运亨通,最终于1885年受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全权负责朝鲜事宜,俨然成了朝鲜的“太上皇”。

而袁世凯从参军到清朝三品大员,仅仅用了四年,升官之快,如同坐火箭。

然而,袁世凯在仕途上的高升却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他们上书弹劾袁世凯,说其在朝鲜妄自尊大,贪污军款。

此外,觉得袁世凯干涉其内政的朝鲜人和欲侵占朝鲜的日本人都对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袁世凯的好日子还没过多久,1894年朝鲜就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而日本早就在等待出兵朝鲜的机会,好为以后挑起中日战端制造借口。

于是,日本以协助朝鲜平叛的名义迅速向朝鲜大举增兵。

慢慢地,日军在朝鲜的人数已达8000余人,是清军人数的数倍之多。

袁世凯探查出日军来者不善,急忙发电报请求李鸿章派兵增援朝鲜。

但清廷寄希望于英、俄两国,希望他们能出面调停,因此否决了袁世凯的增兵建议。

此时,袁世凯已觉身边杀机四伏,再做停留一定性命不保。

于是,袁世凯连连向李鸿章发电,说身体不适,请求回国休养。

终于,袁世凯得到了李鸿章的批准,于1894年7月17日悄悄登上了归国的轮船。

袁世凯就此离开了久居十二年的朝鲜,这是他在仕途上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没过几天,即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