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古字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其中一个算是“本字”,另一个算是“假借字”。例如“蚤”的本义是跳蚤,但是在《诗经》里借用为“早”(《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在早晨的意义上,“早”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这种假借字,在上古的书籍里特别多。例如:
1.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说”假借为“悦”。)
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
(“责”假借为“债”。)
3.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上)
(“倍”假借为“背”。)
古字通假的问题是很复杂的,现在先讲一个大概,以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