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繁体字

汉字简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由繁体变为简体,易写易认,人们在学习上方便多了。但是古书是用繁体字写的,我们目前还不能把所有的古书都改成简体字。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最好认识繁体字,因为将来读到古书原本时,总会接触到繁体字的。

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繁简二体,例如“人”“手”“足”“刀”“尺”等字,从古以来笔画简单,不需要再造简体。有些字,笔画虽不简单(例如鞭子的“鞭”),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简化。但是,有许多字已经简化了。

汉字简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同音代替的情况: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简化以后合并为一个字了。这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两个(或三个)繁体字都废除了,合并为一个简体字。这里举几个例子。

〔發:髮〕一律简化为“发”。古代“發”“髮”不通用,发出、发生的“发”写作“發”,头发的“发”写作“髮”。例如:

1.齐军万弩俱本书所引例句,为阅读方便,一般以句号结句,有的与原文标点不尽相同。(《史记·孙膑》)

2.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焦。(杜荀鹤《时世行》)


〔獲:穫〕一律简化为“获”。古代“獲”“穫”一般不通用,获得的“获”写作“獲”,收获的“获”写作“穫”。例如:


1.楚魏之师,举地千里。(李斯《谏逐客书》)

2.春耕,夏耘,秋,冬藏。(晁错《论贵粟疏》)


〔復:複〕一律简化为“复旧时字典也有“复”字,但是一般古书不用。”。古代“復”“複”不通用:“復”是现代“再”的意思,又解作“恢复”;“複”是“重复”。例如:


1.居十日,扁鹊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3.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者。(沈括《活板》)

4.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第二种情况是原来两个(或三个)字保存笔画简单的一个,使它兼代笔画复杂的一个(或两个)。这里举几个例子。

〔馀:余〕一律写作“余”。古代“馀”“余”不通用,剩余的“余”写作“馀”,当“我”讲的“余”写作“余”。例如:


1.其,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

2.後百岁有孙膑。(《史记·孙膑》)

3.闻而愈悲。(柳宗元《捕蛇者说》)


〔雲:云〕一律写作“云”。古代“雲”“云”不通用“云”虽是“雲”的本字,但是在古书中“云”和“雲”显然是有分别的。,云雨的“云”写作“雲”,当“说话”讲或当语气词用的“云”写作“云”。例如:


1.旌蔽日兮敌若。(《楚辞·国殇》)

2.霏霏而承宇。(《楚辞·涉江》)

3.后世所传高僧,犹锡飞杯渡。(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

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魏学洢《核舟记》)


〔後:后〕一律写作“后”。古代“後”“后”一般不通用。“後”是前后、先后的“后”,“后”是后妃的“后”。前后、先后的“后”有时候写作“后”(罕见);后妃的“后”绝不能写作“後”。例如: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2.媪之送燕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徵:征〕一律写作“征”。古代“徵”“征”一般不通用,征求、征召、征验、征税的“征”写作“徵”,征伐、征途、征徭的“征”写作“征”。征税的“征”写作“徵”,有时候也写作“征”,但是征伐的“征”绝不写作“徵”,征求、征召、征验的“征”一定写作“徵”,绝不写作“征”。例如:


1.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左传·僖公四年》)

2.昭王南而不复,寡人是问。(同上)

3.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苗。(杜荀鹤《时世行》)

4.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徭。(同上)

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汉书·张衡传》)


〔乾:幹:干〕一律写作“干”(不包括乾坤的“乾”)。“乾”和“干”同音,“幹”和“干”同音不同调(“幹”去声,“干”阴平声)。古代“乾”“幹”“干”不通用。“乾”是乾燥的“乾”,“幹”是树幹、躯幹的“幹”(这个意义又写作“榦”)和才幹的“幹”,“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例如:


1.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宋应星《稻》)

2.柏虽大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徐宏祖《游黄山记》)

3.田园寥落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大意是说:战争之后,田园荒芜了,兄弟们在道路上流浪着。(白居易《望月有感》这首诗的全名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以上所述一个简体字兼代古代多个字的情况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但是大多数的情况是一个简体字替换一个繁体字,如“书”替换了“書”,“选”替换了“選”,“听”替换了“聽”,等等,只要随时留心,繁体字是可以逐渐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