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计算机发展史

借助机器进行计算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追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快的计算速度,利用计算机伸展研究领域、扩展研究深度。

1.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莫克利(John Mauchly)教授和他的学生埃克特(Presper Eckert)为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而研制的。它用了近18000个电子管,6000个继电器,70000多个电阻,10000多只电容及其他器件。机器表面布满了电表、电线和指示灯,总体积约90m3,重30t,功率为150kW,机器被安排在一排2.75m高的金属柜里,占地170m2,其内存是磁鼓、外存为磁带,操作由中央处理器控制,使用机器语言编程。ENIAC虽然庞大无比,但它的加法运算速度达到了5000次/s,可以在0.003s时间内完成两个10位数的乘法,使原来近200名工程师用机械计算机需7~10h的工作量,缩短到只需30s便能完成。

2.计算机的发展

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经过了艰难的探索,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1)机器计算的由来

今天的计算机有一个十分庞大的家谱。最早的计算设备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

算筹又称筹、策、算子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来计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式演算的工具。成语“运筹帷幄”中的“筹”指的就是算筹。现在的算盘是由古代的算筹演变而来的,素有“中国计算机”之称。直到今天,算盘仍是许多人喜爱的计算工具。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Schickard)为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制作了一台能做6位数加减法和乘除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契克卡德一共制作了两台原型机,遗憾的是留给后人的只有设计示意图。法国科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是目前公认的机械计算机制造第一人。帕斯卡先后做了三个不同的模型,1642年所做的第3个模型“加法器”获得成功。1971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尼克莱斯•沃尔斯(Niklaus Wirth)教授将发明的计算机通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命名为“Pascal语言”,以纪念帕斯卡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1674年,莱布尼茨在一些著名机械专家和能工巧匠的协助下,在巴黎制造出了一台功能更完善的机械计算机。1700年,莱布尼茨从中国的“易图”中受到启发,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

1822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科学家查理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研制出了第一台差分机,1847—1849年,巴贝奇完成了21幅差分机改良版的构图,可以操作第七阶相差(7thorder)及31位数字。

19世纪末,赫尔曼•霍列瑞斯(Herman Hollerith)首先用穿孔卡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工作,穿孔卡第一次把数据转变成二进制信息,这种用穿孔卡片输入数据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霍列瑞斯的成就使他成为“信息处理之父”。1890年,他创办了一家专业的“制表机公司”,后来Flent兼并了“制表机公司”,改名为CTR(C代表计算机,T代表制表,R代表计时),1924年,CTR公司更名为IBM公司,专门生产打孔机、制表机等产品。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Baldwin)利用齿数可变齿轮设计制造了一种小型计算机样机,两年后获得专利,鲍德温便大量制造这种供个人使用的“手摇式计算机”。

1938年,在AT&T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斯蒂比兹(G.Stibitz)运用继电器作为计算机的开关元件,设计出用于复数计算的全电磁式计算机,使用了450个二进制继电器和10个闸刀开关,由三台电传打字机输入数据,能在30s算出复数的商,1939年,斯蒂比兹将电传打字机用电话线连接上纽约的计算机,异地操作进行复数计算,开创了计算机远程通信的先河。1938年,28岁的楚泽(K.Zuse)设计了一台可编程数字计算机Z-1。1939年,楚泽用继电器组装了Z-2,1941年,他设计制作了电磁式计算机Z-3,实现了二进制程序控制。1945年,建造了Z-4,并在1949年成立了“Zuse计算机公司”。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史前史”中最后一台著名的计算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H.Aiken)博士发明的“自动序列受控计算机”,即电磁式计算机马克一号(Mark I)。

(2)以电子器件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从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功能不断增强,所用电子器件不断更新,可靠性不断提高,软件不断完善。直到现在,计算机还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继续遵循着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表1-1-1列出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表1-1-1 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3)计算机的未来发展

直到今天,人们使用的所有计算机,都采用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存储程序”原理作为体系结构,因此也统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研制新一代计算机,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超导技术、电子仿生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希望打破以往固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计算机能进行知识处理、自动编程、测试和排错,能用自然语言、图形、声音和各种文字进行输入和输出,能具有人类那样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已经实现的非传统计算技术有:利用光作为载体进行信息处理的光计算机;利用蛋白质、DNA的生物特性设计的生物计算机;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元计算机以及具有学习、思考、判断和对话能力,可以辨别外界物体形状和特征,且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模糊电子计算机等。未来的计算机还可能是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DNA计算机或纳米计算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