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得天下

“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悦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

——王阳明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如何才能得民心呢?有人选择了以利诱之,结果民心尽失;有人选择了以德服之,则名留青史。

figure_0059_0016
王阳明学非常重视得民心的重要性。

历代君王欲得民心,就必须“德天下”,即以德治天下。三国时刘备不善于谋略作战,但是,他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以此感召部下同心协力,一同建功立业。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其高尚的品德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和爱戴,愿意尽心效力。而且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最大的满足。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王阳明将圣人治天下之道归结为“致其良知”,即注重以德治天下。他说:“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悦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他认为尧、舜以及夏禹、商汤、周武王说的话天下人没有不相信的,因为他们是致其良知之后才说的;他们的行为没有令百姓不高兴的,因为他们是致其良知后才做的。把这样的治国之道推广到蛮夷之地,那么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孝敬父母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良知。

“德天下”不仅要为人处世忠于良心,做利人利己而不是损人利己之事,更要为人忠诚。但凡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之人,才能把持住心中的天平,不向贪图利益、腐败堕落倾斜。

figure_0060_0017
孙权因为吕范的忠诚而重用他。

东汉末年,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此时年少,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不在未经孙策允许的情况下答应孙权。因为这事,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孙策有时来查账,功曹周谷总是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这时很感谢周谷。但当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之后,他选择了重用吕范而不是周谷。因为吕范忠诚,而周谷却善于欺骗。

不仅做大事之人如此,寻常百姓亦应该如此。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在工作中往往会成为墙头草两边倒,在生活上会成为见利忘义的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人深交,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更别说是天下人的敬佩了。

以德治天下,关键还在于以德服人,而非以暴制暴。给他人说话的权利、发言的空间,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他人的想法,从中汲取自身的弊病,并及时改正。倘若将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拒之脑后,又如何做到致其良知,德治天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便是因为以德服人的举措而受到他人的敬佩。

一日,子产被郑国大夫然明叫去问话。然明问子产:“我们把乡校取缔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要取缔?人们清闲的时候可以来,议论我们到底做得好不好。他们如果喜欢,我们就继续推行,他们如果讨厌,我们就立刻改正。这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要取缔它呢?我只听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做好事以减少人民的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大河宜疏不宜堵啊。堵上容易决堤,伤害反而更大。我们不如开个小口导流,把有用的建议当做治病的良药。”

然明非常佩服子产的见解:“我现在才知道您确实是可以成大事之人啊。佩服,佩服。”

正因为这件事,子产在被人污蔑“不仁”时,孔子却坚信他并非如此。孔子曾言:“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绝大多数是不修道德,重于财利之人。他们不以德修身,更难以德治天下,反而纵容属官搜刮民脂民膏供其挥霍享乐,罔顾社会法纪,独断专行,致使民不聊生,一国政权最终走向灭亡。例如崇祯皇帝,听信谗言,关键时刻克扣军饷,导致明军兵败如山倒。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他深谙做官为政之道。王阳明不论职位的高低,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只想着为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为官好与坏,怎样对待百姓便是最好的炼金石。

只有坚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到“德天下”,才能真正地凝聚人心,才能真正做到“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