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
- (明)王阳明
- 1620字
- 2024-11-04 23:10:06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善人也,而甚孝。”
——王阳明
良心是人人内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王阳明认为孝是一种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意为:“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可以作为‘仁’的根本吧。”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认为,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而这人道最鲜明的体现是孝悌之心。所以要想培养仁爱之心,必先从孝悌始。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孝”的事迹,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卧冰求鲤”的故事是这样的:
晋朝琅琊人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王祥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对父母非常孝顺。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带、日夜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但当时是寒冬腊月,冰封三尺,天寒地冻,根本无法捕鱼。王祥为了能让病中的继母吃上活鲤鱼,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坚冰捉鱼。突然三尺厚的冰自行融化,从冰下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地回家为继母做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后来王祥隐居二十余年,给父母养老送终后,才应邀出外做官。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并被封为睢陵侯。后人为了纪念他,有诗云: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子女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如此对待他们。”
从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他们对儿子尽心竭力地抚养,所以孩子一天天茁壮成长。这对夫妻还有一个老母亲与他们同住,平时儿媳老是嫌弃婆婆,不愿意养婆婆,但是因为婆婆能帮他们干活,所以媳妇虽有怨言但还是让婆婆同他们吃住。年复一年,随着孙子渐渐长大,婆婆越来越老了,她的腰因为长年的劳作变得佝偻,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吃饭的时候常会撒出一些饭粒。
这时候,媳妇看婆婆越来越不顺眼,她急于想把婆婆赶出家门,于是总在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没想到丈夫竟然答应妻子赶母亲出门。一天吃过午饭,这对夫妻就把老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沟里,扔下几块饼,让老母亲自生自灭。没想到回家后,他们发现儿子在村口的大树下坐着。夫妻俩问儿子为什么不回家,儿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拉出三十里地外,以后我拉你们八十里也不止。”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夫妻俩顿时明白了。他们赶紧回到山沟里把母亲接了回来。
此外,正如有子所说,将来这些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如果到了社会上,就是社会动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不是骇人听闻!也如王阳明所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只有良知走入我们的内心,我们也就能“爱其亲”“敬其兄”,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是一种心的要求。
孝是一种生存策略,将来孩子能否做到孝,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在孩子出生开始,你就要明白,在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孩子的同时,必须教会孩子孝敬你!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酿苦果,老无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