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集权,战术上分权

管理精粹

如果将责任和决策都集中在少数的高层身上,这样的组织就如同恐龙一样,试图用一个微小、集中的神经系统来控制无比庞大的身躯,但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必会招致毁灭。

——《管理的实践》德鲁克

精彩阐释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规模与效率的冲突就变得日益明显,这时,集权还是分权就成了企业管理中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德鲁克认为,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要防止“失控”,又不能“统死”。在如何处理集权和分权关系这类难题上,杜邦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领导人的认知变化最具有代表性。

杜邦公司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历经两个世纪的兴盛,是美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如今更是全球商业界的巨人。历史上的杜邦家族是法国富爵王室的贵族,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老杜邦带着两个儿子逃到美国。1802年,他们在美国建立了杜邦公司,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如今杜邦公司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多达1800多种,经营范围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拥有员工16万余人。

19世纪,杜邦公司实施的是单人决策式管理,领导者对公司实行强权控制,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为此还累死了两位副董事长和一位财务委员会议议长,公司一度陷入危机,差点转卖给杜邦家族以外的人来经营。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邦公司决定抛弃单人决策式管理,实行集团经营模式,建立执行委员会。由于采取了新的措施,公司再度兴旺。但此时,杜邦公司依然属于高度集权式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杜邦步入多元化经营阶段,但由于高度集权式管理的局限,多元化经营使集团遭到严重亏损。经过分析,杜邦实行了组织创新,由集团式经营向多分部体制转变,总部下设分部,分部下设各职能部门,这一时期,集权已开始向分权转变。

20世纪60年代初,杜邦又面临一系列困难:许多产品的专利保护纷纷期满,在市场上受到日益增多的竞争者的挑战,道氏化学、美国人造丝、联合碳化物等公司相继成为杜邦的劲敌。

1960~1972年,美国物价指数上升4%,批发物价指数上升25%,杜邦公司产品的平均价格却下降了24%,竞争使杜邦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一时期,掌控多年的通用汽车公司10亿多美元的股票被迫出售,美国橡胶公司也转到了洛克菲勒手下,当时的杜邦可谓危机重重。

1962年,被称为“危机时代领跑者”的科普兰担任公司第十一任总经理。

1967年底,科普兰把总经理一职让给了非杜邦家族成员的马可,这在杜邦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财务委员会议议长也由他人担任,科普兰只担任董事长一职,从而形成了“三驾马车式”的组织体制。

1971年,科普兰又让出了董事长一职。

杜邦是一个家族企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家族之外的人不得担任最高管理职务,为了确保杜邦家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甚至实行同族通婚,因此科普兰的举动在杜邦历史上无疑是划时代的变革。但是科普兰对此举动自有他的解释,他说:“三驾马车式体制,是今后经营世界性大规模企业不得不采取的安全措施。”

事实证明,科普兰的革新是非常成功的。现在,企业的兴盛越来越依靠群体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你不可能有时间坐下来听每一位下属向你报告。管理者必须学会成功地下放权力,让每一位下属都有机会为工作的完成做出贡献。

集权与分权是一对欢喜冤家,既互相矛盾,又密不可分。怎样才能化解它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使之发挥最大的整体协调效应呢?要达到这一目标,可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战略上的集权和战术上的分权。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关于集权与分权的发展趋势是:最大限度地放权,实行扁平化管理。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条:

如果决策集中在最高层,则传递有关决策的信息的成本会越来越大,所需时间会越来越长,不利于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动快速做出反应。

即使最高层领导的经验丰富,判断力极强,但如果决策职能过分集中,则会造成其负担过重,陷入具体事物而不能脱身,也就没有时间做出更重要的决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发挥多样化经营的优势,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产品市场正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市场划分越来越细,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同时,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而详细,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底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其自主权来适应他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情况。

实用指南

德鲁克说过:“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对领导艺术往往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在他们那里,领导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他能使别人参加进来,跟他一起干。他还能鼓舞周围的人协助他朝着他的理想和目标迈进。”聪明的领导只在战略上把关,不参与各个集团的实际管理,事事都自己做往往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