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
——与生俱来的性格

人类似乎很早就对性格形成的遗传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的很多俗语都是这一方面的十分生动和形象的体现,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梁不正下梁歪”,“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生物学根源,遗传素质作为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也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遗传对性格的影响:

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如在一个崇尚以瘦、高、小脸为美的国家里,如果一个人的外表刚好符合这个国家的大众审美标准,那么他/她将成为众人认可、肯定的对象,其自信心和自尊感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如果相反,他/她胖、矮且相貌并不那么出众,他/她就会在一种大众无形的否定中感到自尊心受挫,并产生自卑的情绪。

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说,早熟的孩子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孩子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不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得以印证:开朗型的人比抑郁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积极乐观的性格。

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郁型的人比开朗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开朗型的人比抑郁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强者。

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而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这种由性别差异而导致的性格差异在社会的职业角度就有很好的体现,例如,需要细心与耐心的护士、幼教、秘书等工作的从业者一般以女性居多,而需要耐力、独立性、支配性的工作,如工程师、警察等则以男性居多。

遗传固然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们不能无限夸大遗传的影响。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无论是讨人喜欢的性格还是讨人厌烦的性格,除去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后天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影响,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并完善自己的性格。

figure_0029_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