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内容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译文】

figure_0037_0025
▲ 勾践卧薪尝胆图

齐宣王问(孟子)道:“跟邻国打交道有什么原则和方法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以仁爱为怀的君主才能做到以大国的身份去侍奉小国,所以商汤王侍奉过葛伯,周文王侍奉过昆夷。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做到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的大王古公亶父侍奉过强悍的獯鬻族,越王勾践侍奉过打败了自己的吴王夫差。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的,是顺天行道、无往而不怡然自得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的威严(无时不谨慎戒惧)的人。顺天行道、无往而不怡然自得的人能够保有天下,畏惧天的威严的人能够保住他们的国家。《诗经》上说:‘敬畏上天的威严(因此谨慎小心),于是保有天下。’”

齐宣王说:“您的话说得太好了啊!(可惜)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勇敢(怕是难做到您所说的)。”

孟子回答道:我恳请大王不要喜爱小勇。有这么一种人,手按佩剑、怒目而视说:‘他怎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我恳请大王把它扩大一些吧!

《诗经》上说:‘文王对密须国人侵犯他国的暴行勃然大怒,于是整顿军队,以阻击侵犯莒国的敌寇,以增厚我周家的福泽,并以此报答天下仰慕我周天子的厚意。’这就是文王的勇。文王一旦发怒,便能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

“尚书》里面说:‘上天降生下土的人民,替他们立个君主,也替他们安排好老师,派给君主和老师们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爱护下民。所以,四方的人有罪或是无罪,由我(姬发)来进行裁决。(有我在这里)天下谁敢超越他(上天)的意志起来作乱呢?’只要有一个人敢在天下横行无忌,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王也是只要一发怒,便能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现在大王要是也能做到一旦发怒,便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那人民便还只怕大王不喜爱勇敢哩。”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包围而攻打,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机。可是却无法取胜,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呀。城墙并不是筑得不高,护城河并不是挖得不深,兵器和盔甲并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也并不是不多呀;可是,(当敌人一来进犯)守兵们竟弃城而逃,这说明得地利不及得人和呀。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便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便少。少助到了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多助到了极点时,全天下都愿意顺从他。拿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仁德之君要么不用战争,若用战争,是必然胜利的了。”

figure_0038_0026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原文】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最方最圆无以复加的极则,(同样)古代圣人也是做人到达尽善尽美地步的极则。想做(一个好的)君主,便要尽君主之道;想做(一个好的)臣子,便要尽臣子之道。二者都不过是要效法尧舜罢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忠诚态度侍奉自己的君主,便是不尊敬君主的人,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挚爱心情治理自己的百姓,便是残害百姓的人。

“孔子说过:‘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外两种,也即是行仁政与不行仁政罢了。’(一个君主)残暴地虐待他的老百姓,(其后果是)重则本身被杀,国家灭亡;轻则本身危险,国势削弱;死后蒙上‘幽’‘厉’的恶名,后代尽管出了争气的子孙,哪怕经过了百多代,也是更改不了这种坏名声的。《诗经》里有这么两句话:‘殷商的鉴戒并不在远,就在夏的朝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由于仁爱,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的兴盛、衰败、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就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仁,就不能保住国家;公卿大夫不仁,就不能保住宗庙;士子和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自身。现在有些人讨厌死亡,但却乐意干坏事,这就跟憎恶喝醉酒却又偏要勉强去喝酒的人一样。”

【原文】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figure_0039_0027
▲ 男女授受不亲

【译文】

淳于髡问(孟子)道:“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河里了,那么用手去拉她呢?”

孟子说:“嫂子掉进河里而不用手去拉,这简直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掉进河里,用手拉她上岸,这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说:“如今天下的人都像掉进了深渊中,先生您却不去援救,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深渊,要用道去援救;嫂子掉进了河里,要用手去拉她——难道您想用手去救援掉进深渊里的天下人吗?”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要义。生命也是我所珍爱的,但我所珍爱的东西中有超过了生命的,所以就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东西中有超过了死亡的,所以有的祸灾就不躲避。假如人们所珍爱的东西中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东西中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躲避祸患的事,哪件不会做呢?通过这种手段就能够保命,然而有的人却不采用;只要这样做就能够躲避祸患,然而有的人却不做。所以,(这样看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的。不仅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会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命,得不到它就可能死亡,但如果呵斥着施舍给别人,哪怕是过路的饿汉也不会接受;拿脚踢着施舍给别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可如今万钟的俸禄却被有的人连问也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到底能给我增加些什么呢?是为了居室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因获得我的周济)而感激我吗?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能住上华丽的居室而甘心这样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能得到妻妾的侍奉而甘心这样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因获得我的周济)感激我而甘心这样做,这些行径难道不也是可以停止的么?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孟子说:舜是在田野中发迹的,傅说是从筑墙的苦役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贩卖鱼和盐的行业中被推举上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选拔出来充任国相的,孙叔敖是从海边僻远的地方拔用的,百里奚是从畜牧业主那里赎买上来的。所以上天要把治国治民的重任加在这人肩上,一定先要(给他降临种种困难)使他心烦意乱,筋骨疲乏,肚肠饥饿,身无分文,干扰他做的事,从而令他从心意竦动中得到锻炼,性格变得坚韧,由此而增加他的能力。

一个人,经过了多次错误和失败的教训,然后才能改过自新;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的颜色和慷慨的悲歌表现出来了,然后才能得到人们的了解。

“一个国家,要是国内没有通晓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国君的士子,国外又缺乏对敌国侵扰的远虑,这样的国家就常常是要灭亡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懂得人为什么在忧患中能够生存,而在安乐中却反会遭到毁灭的道理了。”

figure_0041_0028
▲ 武丁举傅说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小了。所以对于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就很再难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言论就很难再打动他了。看水有方法,一定得看它壮阔的波澜。日月有光辉,连小小的缝隙也一定能够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不填满地上的坑洼,是不会前进的;君子有志于钻研大道,不通过大量的学识道德的积累,是不能够由此及彼,洞察事理的。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采用其中两三段文字罢了。一个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人的,以周武王这样仁爱的贤君,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百姓是极其欢迎的),所以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木棒都给血河漂走的事呢?”

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发展

figure_0042_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