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概述

figure_0150_0174
▲ 老子帛书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现在的通行本上篇37章为《道经》,讲的是世界观问题,下篇44章为《德经》,讲的是人生观问题。全书文辞简奥,内容丰富,哲理宏富,且体系完整,涉及宇宙、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医学等各个方面。其中“道”的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反对儒墨两派的道德观,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不追求道德,提倡柔弱虚静,减少私欲,知足不争;理想政治是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的“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宇宙的本源就是道,道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老子的“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观念性存在,是无,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味道。

figure_0151_0175
▲ 老子出关图 清 任颐

《道德经》一书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触及了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对立范畴:阴阳、刚柔、强弱、智愚、损益……它认为这些对立双方处在互相依存之中,而且这些对立的双方又是互相成就、互相转化的。对立双方之所以能互相转化,乃是因为它们的相互包含,不过,对立面的转化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老子的辩证法是来自实际、返诸现实的。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同时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的,长和短二者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老子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反对向人民加重赋税,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的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相关链接

《道德经》五千言,包容着极大的智慧,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不仅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而且对整个哲学史中的重大哲学派别都有极大的影响。自先秦韩非以来,注释《道德经》者不下千家。魏晋玄学家把《道德经》列为“三玄”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医学、军事、气功、天文、养生、政治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对《道德经》的研究。当然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某些思想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并且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是幻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道德经》一书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