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战役中的消耗

尽管英军的美梦在索姆河首日就已经破灭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坚持作战140余天。而英军发动的一系列进攻不仅震撼了敌人,更让德军部队损失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兵。

虽然开战首日就出师不利,但英军却不肯结束在索姆河地区的战斗——协约国需要用这样的手段来分散德军的兵力,特别是在凡尔登的法军面临灭顶之灾的当下,英军更不能临阵退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损失惨重的英军硬是在索姆河上挺到了当年的冬天。当时英国远征军在法国境内的所有师级部队都参与过该地区的作战,其中不少部队还打了不止一仗。需要说明的是,“索姆河会战”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包括了从7月初到11月底这段时间里一系列的进攻。具体来说,整场战役以7月1~13日的艾尔伯特之战为起点,在11月13~18日的昂克尔河之战后结束。而英军发动的最大攻势就是7月1日那一次,之后的进攻不仅规模较小,袭击的目标也都没有那么重要。

figure_0136_0217
一辆后座方向盘损毁的马克I型坦克。索姆河会战之初,坦克的投放数量偏少,这导致它们的整体作战效力被大大降低。

英军在艾尔伯特之战中的伤亡很快被其他战斗的损失湮没了:7月23日~9月3日,波奇尔斯之战开始;9月26~28日,西配瓦战斗打响;10月1~11日,昂克尔高地之争爆发。在这些爆发在艾尔伯特至巴波姆公路沿线的战斗中,英军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德军的阵地。9月15~22日,英军在弗勒斯-卡斯莱特之战中首次启用了坦克。虽然不少机组在登上战场后没多久就败下阵来,但却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恐慌,不少士兵四散而逃,趁机跟进的英军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占领了他们的阵地。

figure_0136_0218
1916年9月,加拿大伤兵们从弗勒斯镇附近的火线上退了下来。

☆战役后果☆

这次战役正式结束的时间是11月14日,此时距离7月1日的首轮攻击已经过去了140多天。虽然在开战首日就有无数英国新军的志愿兵白白丧命,但在整场战役死伤、失踪的130万人中只有40万是英军士兵,所以总体说来还是协约国获胜了。经过近5个月的对抗,英法联军将阵地前沿推进了10千米,但火线北段的联军和巴波姆之间却还有6.5千米的距离,死活够不着这个原本在开战当天就该夺下的阵地。不过,既然英军发动索姆河会战的目的只是为凡尔登的法军分散一些德军的火力,那么自从德国前参谋长法金汉往索姆河地区派出第一支部队的那一刻起,协约国就已经赢了。

figure_0137_0219
英军正将一门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拖上索姆河战场。为了防止开火时的后坐力让大炮陷入软泥之中,士兵们给这门大炮的轮子绑了很宽的“履带”来减小压强。

索姆河会战结束后,德军从上到下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将军们觉得,德国的战斗优势已经随着65万条生命的消逝而消失,这让他们沮丧不已;士兵们则因为作为部队“主心骨”的老兵大批阵亡而士气大降。另外,由于在索姆河和凡尔登两个战场上投入过多,德国开始面临严重的兵力危机,而此时,最高指挥部的错误抉择则把德军进一步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德国的新念头☆

德国的总参谋长之位已于8月易主,此时掌管德军大权的是原第三总司令、陆军元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将军。这两个人打算在西线战场上德军的原防御工事后32千米处构建一条新的防线,这样,德军的前沿阵地长度就可以大大缩短,从而可以节省很多布防兵力。基于这种构想,“兴登堡防线”于9月开始动工,它的建成标志着德国双线作战格局的形成,而这种战略部署也意味着德军将没有能力再在西线发动总攻了。

兄弟连

1914年战争的爆发使得英国出现了很多的志愿兵。志愿兵入伍之后,可以获准与那些来自同一个城镇,或是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人在同一个编制下一起作战,这就是所谓的“兄弟连”。但新兵们的斗志昂扬并不能在残酷的战争里避免惨重的死伤,而由于“兄弟连”现象普遍存在,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乡、朋友们大多都是一起殒命疆场的。这对部队的地方主义影响很大。

figure_0137_0220
1916年9月初,英德双方还在苦战不休。图为当时的一名英军士兵给在波奇尔斯附近被俘的德军俘虏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