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第3版)
- 刘治军 韩红蕾主编
- 239字
- 2020-08-28 21:53:19
地高辛+罗红霉素(digoxin+roxithromycin)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应该谨慎合用(P);Lexicomp列入C级,认为罗红霉素能升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的副作用。
临床证据:
Corallo等[1]报道了1例76岁的老年女性患者规律服用地高辛,在合用罗红霉素4天后出现地高辛中毒。提示临床应该谨慎合用地高辛和罗红霉素。
作用机制:
不详,可能与罗红霉素抑制肠道P-gp而增加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有关。
证据级别:
C
参考文献
1. Corallo CE,Rogers IR.Roxithromycin-induced digoxin toxicity.Med J Aust,1996,165(8):433-434.
地高辛+罗匹尼罗(digoxin+ropinirole)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没有相关信息。
临床证据:
Taylor等[1]通过10例患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单盲三交叉对照试验,考察了抗帕金森病药罗匹尼罗对达稳态后地高辛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合用罗匹尼罗使地高辛的AUC0→tau减少10%,Cmax降低25%,但是没有影响Cmin。提示两者合用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临床可以合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Taylor A,Beerahee A,Citerone D,et al.The effect of steady-state ropinirole o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digoxi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Br J Clin Pharmacol,1999,47(2):219-222.
地高辛+麻醉椒提取物(digoxin+piper methysticum)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没有相关信息。
临床证据:
Gurley等[1]通过2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标准剂量的麻醉椒提取物(1227mg/d)服用14天达稳态后对单剂量地高辛0.5mg的药动学没有明显影响。提示两者之间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药动学相互作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Gurley BJ,Swain A,Barone GW,et al.Effect of goldensea(lHydrastis canadensis)and kava kava(Piper methysticum)supplementation on digoxin pharmacokinetics in humans.Drug Metab Dispos,2007,35(2):240-245.
地高辛+孟鲁司特(digoxin+montelukast)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没有相关信息。
临床证据:
Depré等[1]通过健康男性受试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双盲两周期交叉对照试验,考察了孟鲁司特(10mg/d第1~11天)和安慰剂对单剂量地高辛(0.5mg第7天)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孟鲁司特不影响地高辛的药动学过程,两者合用耐受性好,没有出现异常的不良事件。提示临床可以合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Depré M,van Hecken A,Verbesselt R,et al.Effect of multiple doses of montelukast,a CysLT1 receptor antagonist,on digoxin pharmacokinetics in healthy volunteers.J Clin Pharmacol,1999,39(9):941-944.
地高辛+咪达那新(digoxin+imidafenacin)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没有相关信息。
临床证据:
抗胆碱药可通过抑制胃肠蠕动而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升高。Nakade等[1]通过14例日本健康男性参与的随机开放两周期交叉对照试验,研究了新型抗胆碱药咪达那新对地高辛药动学的影响。受试者口服地高辛0.25mg(第1~2天)和0.125mg(第3~8天),2周的洗脱期后服用地高辛(同上)+咪达那新0.1mg bid共8天。结果发现,咪达那新不影响地高辛的药动学参数,Cmax地高辛/Cmax地高辛+咪达那新=0.88,AUC地高辛/AUC地高辛+咪达那新=1;咪达那新也不影响地高辛的排泄。提示健康受试者中地高辛和咪达那新之间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Nakade S,Ohno T,Nakayama K,et al.No effect of imidafenacin,a novel antimuscarinic drug,on digoxin pharmacokinetics in healthy subjects.Drug Metab Pharmacokinet,2008,23(2):95-100.
地高辛+咪达普利(digoxin+imidapril)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没有相关信息。
临床证据:
Harder等[1]通过12例健康受试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双盲三交叉对照研究,考察了地高辛和咪达普利合用对彼此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受试者随机接受地高辛0.25mg/d+安慰剂,或者咪达普利10mg/d+安慰剂,或者地高辛+咪达普利共8天。结果发现,咪达普利不影响地高辛的药动学过程,而地高辛轻度降低咪达普利和咪达普利拉的血药浓度,但没有影响咪达普利的最大ACE抑制活性(安慰剂组可抑制79%的ACE活性,而地高辛组为67%)。地高辛和咪达普利之间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Harder S,Thürmann PA.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interaction trial after repeated oral doses of imidapril and digoxin in healthy volunteers.Br J Clin Pharmacol,1997,43(5):475-480.
地高辛+咪唑斯汀(digoxin+mizolastine)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没有相关信息。
临床证据:
Chaufour等[1]通过12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交叉对照试验,考察了H1受体阻断药咪唑斯汀对地高辛药动学的影响。受试者服用地高辛0.25mg/d共7天后,随机合用安慰剂或咪唑斯汀10mg/d共7天。结果发现,两组之间的血流动力学、ECG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没有明显差异;咪唑斯汀不影响地高辛的AUC和tm ax,但是使其Cmax由(2.52±0.19)nmol/L升至(3.03±0.18)nmol/L。提示在治疗剂量下两者之间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可以安全合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Chaufour S,Le Coz F,Denolle T,et al.Lack of effect of mizolastine on the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digoxin administered orally in repeated doses to healthy volunteers.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1998,36(5):286-291.
地高辛+泮托拉唑(digoxin+pantoprazole)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列入B级。
临床证据:
Hartmann等[1]通过18例健康受试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单盲交叉对照试验证实,泮托拉唑不影响地高辛的药动学过程,两者合用耐受性好,不影响地高辛特征性的ECG,也没有出现不良事件和有临床意义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提示临床可以合用地高辛和泮托拉唑而无需调整剂量。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Hartmann M,Huber R,Bliesath H,et al.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ntoprazole and digoxin at therapeutic doses in man.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1996,34(1 Suppl):S67-S71.
地高辛+葡萄柚汁(digoxin+grapefruit juice)
口服+口服
临床建议:
临床可以合用(C);Lexicomp列入A级。
临床证据:
Becquemont等[1]通过12例健康受试者参与的一个随机开放安慰剂交叉对照试验,考察了葡萄柚汁对单剂量地高辛0.5mg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白水相比,合用葡萄柚汁不影响地高辛的Cmax、 AUC0→48h和肾清除率。提示葡萄柚汁和地高辛之间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作用机制:
无相互作用。
证据级别:
R
参考文献
1. Becquemont L,Verstuyft C,Kerb R,et al.Effect of grapefruit juice on digoxin pharmacokinetics in humans.Clin Pharmacol Ther,2001,70(4):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