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严格说来,这是一本论文集,是从我已发表的文章中选出一部分集结而成的。我的著述不多,加之从政后很难再像以前做学者时那样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些问题的研究,这本书或许就成了我的学术生涯的一个小结了。

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1977级)大学生。先是在山西大学政治系读了两年半,然后又在哲学系读了一年半。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当老师,给哲学系的学生讲西方哲学史。我原本对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更感兴趣些,但因工作需要或教学分工,还是先讲了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哲学教学刚刚起步,一年半之后便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读研究生,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个历史的机缘,使我在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著名理论家、哲学家吴江教授身边工作。他当时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我则主要给他做学术助手。正是在他的引领下,我开始跳出哲学的“象牙塔”,更多地关注和专注于中国政治民主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其间也做过一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研究,反倒像是业余而为之了。之后,我有几年时间专门从事统一战线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重点是多党合作问题、民主党派问题,兼及世界政党问题等。直到1995年调入全国政协“从政”,我的学者生涯即告结束,学术生涯则多少还有些延续,尽管那不过是“从政”主旋律中的“插曲”而已。之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够坚守一点爱好、一点清静、一点相对独立的思考,或得益于我在从政后(全国政协七年半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九年)的较长时间里,仍然以文字工作为主,仍然不舍学者情结,仍然不喜逢迎应酬,仍然保留着一点书卷气吧!

这本书取名为《中国政治民主研究》,其内容当然主要是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问题,所收文章也是尽可能按照这个主题来选的。其中有少数篇目,不完全属于政治民主的范围但与政治民主有关,不属于中国民主问题但属于中国政治问题,也一并收入了。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不应当脱离世界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发展的大背景,因此有几篇讲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文章也收进来了。为方便阅读,本书对所收篇目大致作了个分类,一共是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第二部分,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第三部分,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第五部分,中国的民主党派问题;第六部分,中国的统一战线问题;第七部分,民主架构中的人民政协;第八部分,中国式的协商民主;第九部分,政治民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十部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因为毕竟是“论文集”,文章在分类上没有那么严格,难免有就米下锅的味道。

这本书既称“研究”,显然更注重其学术意义。唐代李山甫的《古石砚》诗曰:“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我未敢奢求自己的研究能有多少价值,因为自知功夫不足、笔力不逮,有些问题或许仅触其皮毛,但作为一个认真的研究者,每每为文,总还是力求有所思考有所见解,不屑人云亦云和应景之作,有时亦不避锋芒和敏感问题。比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和吴江同志合写《民主与政党》一书时就曾撰文指出:从世界政治文明的漫长过程来看,资本主义政治民主是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资产阶级创造了议会民主制,建立了分权和权力制衡制度,开创了政党政治,树立了法制权威,发明了舆论监督,这是资产阶级在近代政治文明中的“五大贡献”。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撇开其阶级实质,我们可以从其民主形式中发现一些反映人类共同政治文明的进步的东西。(参见本书《政党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比如,1989年制定、199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把我国的民主党派确定为“参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的重大突破。而在此前的研究探讨中,我于1988年发表了题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文章,十分鲜明地提出和阐发了这个论断。比如,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在政权机构中合作共事,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中党外人士任职比例下降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敏感问题。我较早地关注和较深入地考察了这一问题,在《我国政权机构中党外人士任职比例下降原因的考察》一文中,有理有据地分析了这些原因,厘清了当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困惑。比如,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长期以来都是很薄弱的。我主持的“八五”国家课题“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首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此开展了系统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发展多党合作,建构参政党建设理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政党建设的新课题》、《关于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一点思考》等,均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由于工作上的联系,我较早并用较长时间关注人民政协问题的研究。从1987年开始在《人民政协报》撰文与人商榷政协的职能问题起,我先后发表了20多篇有关政协的文章,其中《人民政协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与新时期人民政协》、《对人民政协建言立论工作的一点认识》、《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历程中的七个标志性进展》等,侧重阐发了加强协商式民主、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问题,梳理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脉络。在政协工作期间,我还协助我的老师和领导卞晋平同志组织实施了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人民政协的理论与实践”,与他合写的《走向21世纪的人民政协》就属于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如此等等。这些研究虽多是微言薄论,也许仅像一粒小石子投向理论研究的浩渺大海中一样至多偶尔激起一点浪花而不足道,但毕竟是独立思考了的东西。因略抒己见,可聊以自慰。

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是以前发表过的,都是旧作,既是旧作,就是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是不能变的,变动了就不客观了,因此也就没有权利再作修改。遵循这个理念,我完全保留旧作的原貌,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除更正极少量的印刷错误之外。另有几篇文章在刊物发表时或因篇幅所限等原因对少许文字和注释作了删节处理,这次依照原稿予以恢复。还有一篇文章因原来的标题不够鲜明准确,故作改动。而这些改动部分均在书中一一注明了。坦率地说,有些东西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写的,现在回过头去看,有个别观点显得不那么成熟,有个别表述亦可斟酌以臻于完善,但我还是不想改了。现在社会上虚假的东西够多了,包括学术上的造假,对此我等无力改变,那就在自己的历史轨迹里留点本真吧!更何况我书中的所论所述,自认为能够自圆其说,其基本观点和内容还没有发现站不住脚的。至于个别论点曾受到质疑,当属见仁见智,更是我所乐见的。

牛旭光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