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4)
- 林岗 王一鸣 马晓河 刘元春
- 2413字
- 2020-08-30 03:21:05
三、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如同其他经历过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样,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也将对中期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挑战。
(一)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势必要出现一个经济减速的过程。我们利用Conference-Board世界经济数据库(前身为麦迪逊数据库)进行大样本统计,对高速增长国家经济减速时的人均GDP区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 000国际元以下出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经济体占14.4%,5 000~10 000国际元占40.4%,10 000国际元及以上占45.2%。绝大多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出现在4 000~15 000国际元之间,约占全部国家的四分之三。
根据Conference-Board数据库,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 371国际元,按增长趋势预测,2015年将超过11 000国际元。这意味着今后3年,我国将进入经济减速的高概率区间,进入“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下降趋势将更加明显。这个结论与国际机构对我国潜在增长率的研究结论也是基本一致的。据世界银行专家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经历一个增速缓慢下降的过程,2011—2015年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4%,2016—2020年将为7.0%。
(二)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渐进特征
国际上,一些国家表现为经济增速的突变式下降,另一些国家表现为渐进式下降。从各方面因素看,我国具有更多渐进变化的条件。
首先,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近两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推进,新兴消费增长点和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形成,为拓展内需市场创造了条件。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6%,但仍明显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将使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并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
其次,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明显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 2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7%,见图1—4。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尚未形成,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研发活动,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过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且知识产权质量不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条件逐步改善,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使储蓄率降低和资本投入增长放缓的影响减弱,并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图1—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和占GDP的比重
再次,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较大。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的国家,与经济具有均质性,资源禀赋具有单一性的小规模经济体不同,低成本比较优势可以通过产业跨区域转移而得以保持,如珠三角、长三角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向环渤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渐次转移,各区域发挥在不同产业层次上的比较优势并形成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得以明显拉长,使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表现出更明显的渐进变化特征。
(三)中期稳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具有经济增速渐进下降的特征,但也要看到,经济增速下降对中期稳增长也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
1.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增大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更重要的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了重振经济,推进“再工业化”,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要素成本,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价格更为低廉的产品挤占我国传统市场,我国将面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重挤压”,即在中高端技术领域,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在中低端技术领域,由于低成本优势减弱,面临要素成本更低的新兴市场国家追赶竞争,落入“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竞争格局,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
2.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在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有一部分通过扩大出口实现平衡。随着国际市场扩张速度放慢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不仅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领域也面临较大的过剩压力,“去产能化”任务十分繁重,继续依靠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支撑经济增长的空间明显缩小。
3.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
随着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支撑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开始减弱。近年来,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加快上升态势(见图1—5),土地供给日趋紧张,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继续依靠大规模增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
图1—5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995—2011年)
4.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
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没有研发活动,即便是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规模和研发水平也偏低。目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加快提升研发能力和产业技术进步,部分已有的技术路线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5.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在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速放缓后,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幅也会随之大幅回落。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扩大债务和信用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大了潜在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大规模贷款已形成一定程度的隐性财政负担,金融系统的风险也在逐步聚积,在增速放缓后,各种潜在风险可能会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