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4)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5570字
- 2020-08-30 02:42:55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1.主要内容
(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及其现状分析。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地区工业化过程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其工业化程度做出了综合判断和比较,得出西部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从西部总体和省域两个层面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及特征;对重化工主导、能源化工主导、资源加工主导这三类地区的不同省区其制造业内部结构及动态变化、优劣势产业进行剖析。最后,对西部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变化做了比较分析。
(2)国际产业转移动因、投向分析。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以及向我国转移的新特点,尤其是FDI流向西部的趋势及特点。在修正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产业视角上将西部具体地区与东盟国家承接FDI对比分析的模型与方法。对未来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投资中国西部龙头地区还是东盟国家、它们承接的相对优势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回答。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西部在新时期承接FDI的非产业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3)国内产业转移动因、投向分析。用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国内四大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变化;对具有不同转移驱动因素的行业群组,构建了综合转移能力评价模型。将产业转移按照驱动因素不同分为产业升级为主型转移、资源利用为主型产业转移、市场开拓为主型产业转移。针对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地典型省区,在转移能力和转移意愿双维度的视角下,对三种类型转移行业的转移意愿和能力分别进行实证量化分析及匹配拟合;总结了危机后东部地区向西部梯度转移的投向及未来转移趋势。
(4)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现状、能力及意愿分析。在金融危机后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定性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基于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的产业承接分析概念模型,并从细分行业的视角,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进行了分省区定量实证研究,明晰了西部省份各细分行业在全国的产业承接竞争能力,以及本地区承接该产业的意愿动力。
(5)环境资源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分析与路径分析。一方面从土地、能源与矿产、人文自然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及成本等方面对西部资源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水资源、工业能耗、环境污染等因素对西部工业化严重制约的视角,指明了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尤其是升级的方向。在归纳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升级的经验启示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路径。
(6)环境资源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对策分析。按照“国家顶层设计为指导,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为支撑,生态全产业链条打造为主线,鉴资选资、产业链招商为手段,承接、升级、产业融合为牵引”的发展思路,根据国内外产业政策环境、产业分工格局变化新趋势,提出西部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六个转变和四个突破”的战略目标与方向,以及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五大根本任务;综合转出方转出能力和意愿、转入方承接能力和意愿的匹配拟合分析,将产业转移对接类型划分为理想型对接、引导型对接、重点突破型对接、补缺提升型对接和选择型对接。在此基础上,基于环境资源双重约束和全球价值链视角,提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及其升级的“主导型产业、成长型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多元并存的产业组合策略”,以及重点产业的承接与发展方向、区域空间布局等;从组织推进机制、园区载体建设、产业政策等多个视角提出加快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和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建议,促使其能够抓住产业转移时代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环境、资源、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发展。
2.重要观点
(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分析表明:
1)第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开发和输出能源与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产业分工格局有所强化;西部倚能倚重的重化工业结构,主要依托能源化工及有色金属、黑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具有投资多、产出大、耗能高等特点。2)西部具有与东部不同的资源禀赋,转型升级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基础,遵从市场的选择;须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3)西部各地区工业化进程很不平衡,有一多半省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转型阶段;西部未必像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直接由重化工业阶段升级到现代产业体系阶段,其间应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也即先进入高技术装备武装了的重化工业阶段,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现代产业体系阶段。4)西部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略微下降而第二产业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相比全国明显滞后。传统服务业仍偏向于作为经济与生产制造活动的支援者,而现代服务业成为西部经济扩张新源泉的动力机制仍未形成。5)从增长源来看,西部正处于投资与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其投资效率在十年内快速下降,已显现出投资报酬递减状况。这种偏重于资源型重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如持续下去,将对未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较大的固化型制约。6)西部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代价越来越大,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浪费也使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资源类初级加工产品的价格剧烈震荡使企业收入和利润极不稳定,这些阻碍产业有序发展的因素,正在成为“倒逼”西部产业走向生态化、循环化的“推手”。
综上,西部产业升级需要实现六个转型:从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型;从资源与投资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与效率驱动转型;从依赖粗放增长向注重集约增长转型,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变;从污染与挤压环境的增长模式向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型。
(2)国际产业转移动因及投向分析表明:
1)制造业仍是FDI投向的主要领域。2)FDI投向西部的特点:利用西部自然资源,面向国内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行业一直是外商青睐的投资领域;目前在西部亟待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行业例如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更多领域的投资仍然偏少。3)渝、川、陕等地与产业转出地美、欧、日、韩、新加坡等地区的产业极差更小,且在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更有承接FDI的相对优势。4)从制造业人均工资来看,西部省区比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马、菲等国是有竞争力的,但与东盟的印尼、越南等国相比并无多少竞争力。西部应适度评估与承接升级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5)随着西部开放程度的深入、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FDI累积效应的增加,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西部地区比较东盟国家更有承接FDI的竞争力。
(3)国内产业转移动因及投向分析表明:
1)金融危机后,东部加快了向西部产业转移的速度,扩大了产业转移的范围,转移产业层次提高,转移方式日益多元化,产业的整体搬迁和抱团集群式转移趋势明显。转出地更看重承接地的综合优势,那些交通运输条件较好、产业承接综合优势强的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东部污染型产业不是简单地搬迁式转移,而是在升级中转移。2)东部各地转移动因以产业升级型为主,市场驱动型的趋势在加强;近几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而未来高端产业转移趋势将逐渐加强。3)在能源资源约束加大、能源发展重点战略西移情况下,东部向西部资源开采和加工行业转移的态势较为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以设立生产基地的方式开始规模化向西部产业基础较好的资源集聚地转移,产业链整体转移方式将持续较长时间。东部各地区转出产业类型比例存在差异。
(4)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现状、承接能力及意愿分析表明:
1)西部地区步入产业承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产业承接规模急速扩大,产业承接层次明显提升,特色产业招商成效明显,引进大项目支撑作用突出。2)具有资源禀赋和规模优势的资源型产业,属于典型的承接能力和意愿双高主动承接型产业,但随着煤炭、黑金属、非金属等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西部部分省市,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承接意愿降低,转变为引强升级型承接产业。3)具有增长潜力和较强区域带动性的装备制造业,西部产业承接能力较强,是西部较发达省份的主动承接型产业,是西部后进地区的承接培育型产业。4)对于消费品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意愿普遍较低,以选择型产业承接为主。而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以及东部转移速度较快和劳动就业带动性较强的纺织业,西部部分省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意愿较高,有待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扩大承接规模,在大项目的牵引下培育壮大。
(5)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路径。
围绕环境资源的双重约束,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应坚持一个关键:产业存量调结构,产业增量调方向。产业升级须遵循“增加区域产业承载能力、减小资源环境压力”这一路径。也即区域合作统筹聚能增能、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增能、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增能、选资承接延伸链条增能;优化产业布局减压、淘汰落后产能减压、开发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减压、注重调存量结构减压。
3.对策建议
坚持“国家顶层设计为指导,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为支撑,生态全产业链条打造为主线,鉴资选资、产业链招商为手段;承接、升级、产业融合为牵引”的发展思路。
(1)以国家顶层设计为纲——建立西部能源产业协调管理机构。打破西部各省区追逐GDP、追逐局部利益的格局,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重大能源化工项目的技术路线研究、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尽快建立一个以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为依据、以统筹西部五省区能源产业发展为特征、以建立有效的关键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机制为导向、以打造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西部能源战略高地为目的的能源协调管理机构。
第一,区域合作统筹聚能——增强地区产业承载能力。
1)成立国家层面的西部能源统筹协调机构。2)进行西部五省区能源产业承接与能源产业升级的顶层设计。3)研究制定促进地区间产业联系与产业承接的政策。4)建立西部能源产业发展基金。5)鼓励和引导军工企业投入地方能源生态全产业链条的建设,探索建立重大高技术装备项目军民会商机制与联合攻关机制。
第二,优化产业布局与淘汰落后产能——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站在“区域合作统筹布局”的视角上进行西部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如煤气化项目与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有色金属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1)分区引导,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支持下的重大项目环境准入。其一,统筹对重大项目所在地进行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估。其二,西部能源统筹协调机构应建立多地区多部门会商机制,从国家能源战略总体布局、技术装备先进化及产业化水平、水资源配置、环保治理等方面明确准入要求,着力引导煤化工项目布局于水资源相对丰富,排水条件较好的区域,对列入国家定点的重大项目需深入开展厂址比选,尽可能选择有环境容量的区域。2)以“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调方向扩空间”的思路淘汰落后产能。其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新增项目。其二,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将落后产能的社会成本内化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去。消除落后产能的生存土壤,促使各地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其三,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第三,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关键资源——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其一,“以水定产”。合理设定西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短板。其二,实施水权有偿转让。其三,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来定工业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产业升级。
(2)以构建西部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为支撑。
第一,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增强地区产业承载能力。
1)建立国家层面的西部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建立主导产业的“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产业联盟;二是对引进成套设备进行严格论证;三是建立西部产业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2)通过政府技术补贴促进西部产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建设。
第二,积极鼓励技术要素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地区产业承载能力。
1)优先支持国内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在西部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2)着力构建公益化、均等化、社会化的转出地与承接地合作的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形成“载体+平台(若干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新架构。
第三,开发资源高效利用途径——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其一,凝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快推进西部煤气化、页岩气、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开发领域的产业层面上的技术路线图研究编制以及发布实施。其二,加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智库建设。其三,重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促使形成一批突出西部地域特点的重大标志性应用示范项目。
(3)以打造生态全产业链条为主线。
第一,按照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思想,以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为切入点,积极打造西部生态全产业链条。形成“资源型企业清洁生产、全产业链企业相互依托、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业鼎力配套、复垦土地特色农业及生态旅游后续支撑”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西部成为国内生态全产业链打造的集聚示范区。
第二,必须积极面对西部发展中的环境制约,构建以环境质量倒逼污染排放总量减排、以污染排放总量减排倒逼经济转型的联合驱动机制。
(4)以鉴资选资、产业链招商为手段。
第一,重视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融合——增强地区产业承载能力。
摈弃产业承接量的追求,着力于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的承接,战略性前瞻性产业的承接,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关键缺失环节或薄弱环节的承接。
第二,着力于产业链招商与产业融合价值链攀升。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主,着眼长远,找准方向,主动出击,促进西部制造业前中后端的融合、能源开采加工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循环经济与关联产业的融合。
(5)打造环境创新机制。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打通物流通道,完善物流体系;三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承接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