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 王琪延 黄羽翼
- 5022字
- 2020-08-30 01:46:01
第二节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方式、机制
一、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旅游业发展是旅游生产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相互结合、组织,形成系统的对游客需求的满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包括产业发育和产业演进两层内容。旅游产业发育模式是指旅游产业形成的方式;旅游产业演进模式则是指当旅游业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旅游业向高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不同层面和范围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决定区域、城市旅游的发展,区域旅游在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城市旅游具有独特的发展动力机制。从国家的层面上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区域范围研究旅游产业运行方式,从城市角度探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都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表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国家范围内产业运行角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旅游业的发展阶段是影响国家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超前型与滞后型。旅游产业发展超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对外旅游服务为主,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国家外汇储备,这种发展类型属于超前型。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基础坚实、旅游资源丰富的沿海旅游城市为主,中国早期旅游产业发展属于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当经济社会达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意识增强,旅游等休闲需求持续增长,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迅速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反映出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多数城市旅游以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为主。
按照市场和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前者是政府在旅游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产业发展完全由市场自动调节,政府的外部政策通过影响市场需求间接影响旅游供给,适用于市场经济发达且旅游业步入成熟阶段的地区。后者是政府通过制定旅游规划或产业政策来干预旅游产业的发展,可在初期快速推进旅游产业成长。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仍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根据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延伸型和推进型。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国内旅游为产业成长的基础,国内旅游发展先于国际旅游;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是以入境旅游发展为整个产业成长的基础,通过国际旅游接待推动国内旅游产业的成长,最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旅游产业演进模式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旅游业始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对外开放的政治窗口和创汇手段,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城市旅游产业优先发展,属于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资源更多地投入入境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此时的旅游发展政策和旅游统计也仅以入境旅游为主。通过国际旅游的发展,带动以城市为主体的全国范围内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精神需求需要释放,由此形成强大的国内旅游需求,促使旅游向着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演进,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外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贯穿始终,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的制定,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基础设施和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等,都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应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
二、区域旅游产业运行方式
如果说发展模式是国家层面产业发展的研究,运行方式则是在发展模式指导下的相对微观的研究,更适用于不同主体、范围的旅游产业发展特点研究。旅游活动是以人的空间移动为主要特征的消费行为,不同的旅游空间满足游客对自然风光、异域旅游和休闲娱乐的体验需求,不同企业提供游客在旅游和暂时停留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因此,不同的旅游运行方式,所涉及的地区和企业也不同,我国旅游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点线式和板块式。
点线式旅游是根据游客的旅游需求,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设施和相关服务,通过人为组织,以旅游路线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这条路线含有不同的旅游城市,如中国历史旅游名城这一旅游路线,包括北京、洛阳、西安等历史旅游名城。在点线式旅游的运行方式下,旅游产业的空间范围和行业范围仅限于那些纳入“点线旅游”经济体系的城市和能为之提供服务的企业。对于游离在“点线旅游”经济体之外的城市,即使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不能为其带来产业价值。“点线旅游”的主体是客源地的组团旅行社,负责组织客源,并按照需求设计旅游产品路线;目的地的接待旅行社是主要组成部分,确保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最终实现;交通企业是“点线旅游”运行方式的连接通道。我国早期旅游以“点线旅游”为主,导致产品单一,旅游者活动受限较大。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散客规模的不断扩大,板块式旅游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旅游的主要运行方式。“板块旅游”是一种以空间区域为核心旅游载体的区域旅游经济形态。“点线旅游”主要反映游客与旅行社的关系,而“板块旅游”反映客源地城市与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旅游客源地、集散地、目的地和旅游景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旅游目的地城市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而旅游集散地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桥梁。一般情况下,旅游者首先到达目的地区域的中心城市,然后更换交通工具,前往旅游目的地城市,然后再由中心城市返回自己居住城市,该中心城市即为旅游集散地。作为长三角区域的旅游集散地,上海的旅游集散中心拥有近百条路线串起上海和周边城市的500多个景点,日均发送游客10 000人以上。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再分流到周边各地。板块式旅游运行方式的主体包括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包括交通运输企业、酒店和旅游景区及提供代理业务的中间商)、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散客服务体系(包括旅游信息提供、预订、消费和旅游保障等相关服务)及集散地散客服务中心(承担旅游者前往周边区域内不同城市或景区业务)。
起初我国的旅游方式以旅行团组团为主,解决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不对称问题,此时旅游运行方式是点线式。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升和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旅游信息不对称问题随之削弱,旅游者可以不通过旅行社的组织系统来实现自己的旅游活动。此时,旅游产业体系必然向区域“板块旅游”经济体系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且“板块旅游”有助于协调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多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设施,通过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可带动整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板块式旅游运行方式有利于实现各个城市旅游产品互补,充分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实现产品差异化,减少板块内城市旅游业之间的客源竞争,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这种产业运行模式下,城市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由景区开发转为目的地城市综合发展,旅游产业组织建设从以旅行社为重心转向各种旅游代理商和目的地城市散客服务体系的构建,旅游发展重心由以景区或景点促销,转为目的地城市促销和城市整体知名度的提升。
三、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机制”一词最初在自然科学中广泛使用,后来被社会科学领域引申为系统各个组织或部分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是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由影响系统发展变化的各种关系及关系的联系方式、发生过程等方面组成。城市旅游业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动力机制是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动力是驱动城市旅游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的因素。该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城市综合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治安等)支持,游客的旅游需求拉动,政府旅游管理体系(旅游政策、旅游规划、行业管理等)推动,城市旅游中介系统(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宣传等)传导,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节庆活动、城市文化等)吸引,旅游市场系统(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游带动等)反馈六者共同构成城市旅游业发展动力系统(见图21)。
游客的旅游需求是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因素,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需求向大众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人口特征和游客偏好的改变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且要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调整驱动机制以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市民休闲意识的提高,环城游憩带和城市郊区的发展,本地旅游需求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成长弹性。外地游客到访和市民“本地游”共同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吸引物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吸引因素。旅游吸引物包括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节庆活动和城市形象。资源驱动论认为城市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首要因素;旅游驱动论认为城市旅游对旅游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如广州的商业旅游和开发环境,上海的多元旅游和国际气息都对其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各种节庆、大型体育赛事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可全面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鉴于每个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和吸引物不尽相同,可根据旅游吸引物类型将城市分为资源驱动型、旅游推动型、综合都市型等。
政府旅游管理体系由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管理机构等组成,该系统在促进城市旅游整体开发与旅游相关设施建设、进行城市旅游推广、扩大城市旅游知名度、引导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中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旅游中介系统主要由各种中介设施组成,包括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及城市旅游宣传。该环节是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中间环节,旅游中介系统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旅游信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而且将游客从客源地转移到目的地,为旅游者的消费提供相关辅助服务。
城市综合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城市旅游氛围、生态环境、城市整体建设和经济实力等“硬条件”,也包括城市管理、城市化水平、对外经济联系及城市社会、旅游环境等“软实力”,其共同构成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
城市旅游市场反馈系统对其他环节运作效果进行反馈,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结果。其他动力系统根据旅游市场表现及时对自身系统进行调整,使旅游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城市旅游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相关需求为宗旨、以旅游经济发展为核心,不仅表现为城市、旅游业和旅游者各自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城市、旅游产业和旅游者互动,旅游各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目的地城市与旅游者的关系主要反映旅游需求、产品供给和城市综合环境的系统关系。城市利用相关旅游吸引物对游客产生直接吸引,并由中介系统引导游客到此旅游,游客与城市的综合环境、城市管理、相关设施、旅游产品等方面产生互动,旅游市场表现作为上述系统运作的结果和反馈,促使旅游业发展系统各部分及关系进行调整,共同带动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图2-1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系统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旅游业和城市发展的耦合过程。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受到城市整体发展的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两者通过旅游产业体系和城市综合环境形成的支持系统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复合有机体,以满足旅游者的相关需求,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旅游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还表现在旅游业发展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在为城市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扩大了城市知名度,为城市带来相关资金和人才,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和旅游活动关系的紧密度和相互作用的协调度决定旅游产业发展效果的优劣,即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结合程度影响了旅游者感知和体验的满意度,进而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综上可以看出,从国家发展模式、区域旅游运行方式到城市旅游动力机制,无不体现各种要素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生产要素在旅游经济运行中如何配置和配置效果决定城市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旅游业发展就是各种投入要素组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运作形成旅游产出,并向生产系统不断反馈的过程。因此,包括旅游要素使用效率和要素流动引起的空间溢出在内的投入产出过程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旅游效率提高和旅游合作也是旅游业高度化和合理化,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