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
- 陈广汉
- 7257字
- 2020-08-29 21:37:56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关键要素分析
(一)高级生产要素
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且在这些要素间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新机制。高级生产要素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石。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培育和汇聚高级生产要素。下面比较粤港澳大湾区“9+2”市的高等教育、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占比情况。
1.粤港澳大湾区“9+2”市高素质人力资本储备情况
高等院校不仅是孕育创新科技人才的摇篮,同时为创新科技产品提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支撑。
(1)高校及研究实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共71所,主要集中在广州(36)、深圳(4)、珠海(4)、香港(12)、澳门(5)五市。其中,广州市本科院校数量为36所,高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半,且拥有2所985高校和2所211高校。 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专业入围:中山大学的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华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以上高校均集中于广州市。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有4所大学,其中深圳大学虽然年轻,但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科技人才。此外,还有与香港及国内名校合作创办的“深圳校区”或“深圳研究院”。
但若论国际声誉,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5所公营大学多个学科位列世界高校前100名,其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电子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医学位居全球高校前50名。而区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虽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但QS最高排名为151—200,与香港的大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详见表1。
(2)本专科在校人数。高校学生最具活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一地人口,尤其是常住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越高,往往创新能力越强,因为其为创新储备了大量科技研发与转化人才。
根据各市统计年鉴,2015年“9+2”市在校人数合计176.2万人,从高到低为(单位:万人):广州104.3、珠海13.2、东莞11.5、香港[4]9.9、深圳9.0、肇庆8.9、佛山4.9、中山4.0、江门3.9、惠州3.4、澳门3.2。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期相比,广东省常住人口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由8 214人上升为11 014人。
2.粤港澳大湾区“9+2”市高素质研究人员情况
研发人员是创新科技活动的实际承担者,研发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关系到一地区创新水平。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分布于三个领域: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占到总体比例的80%,所以本文着重比较湾区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人员数。
粤港澳大湾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从2009年的25.1万人发展到2015年的42.8万人,2009—2015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其中,2012年深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7.6万人,2015年回落到14.97万人。这得益于深圳市之前一系列具创新性的人才吸引措施以及科技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相关政策扶持。
2015年广州6.1万人、佛山5.4万人、惠州1.9万人、东莞4.7万人、中山3.8万人、江门1.4万人、肇庆0.9万人,这7市工业企业研究人员比2009年翻了一番(含)以上,珠海1.2万人,比2009年增长58%。香港研发人员数量无论是相对其人口比例还是增长率都低于湾区平均水平,分别只有0.32% 和3.4%。
3.粤港澳大湾区“9+2”市研发投入情况
研发(R&D)投入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由于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本文深入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 R&D经费支出合计指调查单位内部用于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直接用于R&D项目(课题)活动的支出及间接用于R&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R&D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以及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外单位进行R&D活动而转拨给对方的经费支出。
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641亿元到2015年的1 59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
由表2知,大湾区内地9市研发投入增速明显。深圳2009—2015年研发投入远超其他城市,2015年研发投入占大湾区研发投入比重的45%。其他各城市研发投入也有明显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研发投入力度参差不齐。第一梯队为深圳,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最大,2015年研发投入占其GDP的比重达到3.84%,远高于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第二梯队为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占比达到2%左右。第三梯队为广州、肇庆、香港,占比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二)营商环境与基础设施
实证研究表明创新科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市场发育状况(李新春,2004),波特(2002)认为当一国进入创新导向阶段时,经济发展处于比较发达阶段,相关产业比较成熟。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GII(《全球创新指数》)指出成熟市场为创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有利条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与可比较性,本文使用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衡量商业环境的指标。
1.粤港澳大湾区“9+2”市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在港澳、湾区的珠江东岸、湾区的珠江西岸间形成梯级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城市,其金融和商贸服务比较发达与成熟,为创新提供较好的商业环境。表3显示,2015年大湾区“9+2”城市中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已达到90%以上,显示其商业环境较好。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港澳商业环境,尤其是香港,无论从融资环境、贸易成本看,还是从易于创业与方便营商方面看,均在大湾区内遥遥领先。
而在湾区内地9市中,珠江东岸的城市商业环境比较成熟,例如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已过半。而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的第三产业明显低于东岸。从2009—2015年发展趋势看,内地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粤港澳大湾区“9+2”市基础设施
GII有利于创新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1)信息及通信技术;(2)普通基础设施;(3)生态可持续性。由于第(2)方面有专门报告论述,而第(3)方面评价指标难以获取,所以本文重点比较第(1)方面——粤港澳大湾区“9+2”市信息及通信技术。而资讯的充分交流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信息及通信技术在此包括了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两个方面。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互联网普及率分别指: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全市互联网用户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
(1)移动电话。从大湾区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及其普及率看,总体处于上升水平,只是穗、深、珠、莞、港近两年出现轻微下滑,其余几个城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来都有所提升。但无论从移动电话用户数还是普及率来看,广州、深圳、香港三市都处于领先地位。从2015年数据看,广州普及率在近几年超过了378%,深圳为230.3%,而香港略低,为229.5%;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莞、珠海、中山、佛山等地,移动电话普及率均接近200%;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江门则较低,在2009年、2010年普及率甚至不到100%,但是近几年有了明显提升。
(2)互联网设施。以每个城市在当年的互联网注册用户数及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作为每个城市互联网设施的度量指标,大部分城市从2009年至2015年互联网注册用户数及普及率均呈现上升趋势; 2015年普及率从高至低为深圳59.2%、澳门52.4%、珠海51.3%、广州39.9%、中山35.9%、香港32%、惠州29.5%、东莞24.4%。虽然香港互联网普及率在大湾区排名靠后,但考虑到香港该项指标在2016年GII中全球排名3—18,如果湾区内地城市数据可靠,则说明大湾区内大部分城市互联网设施较为发达[5]。
(三)需求市场
2015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年末常住人口达6 670万人,GDP更是达到8.44万亿元,“9+2”市人均GDP约13万元,本土需求市场规模庞大。人口规模大且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意味着高新技术产品将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一方面挑剔高素质的消费者,将刺激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者不断完善产品,另一方面庞大消费人口,也可以降低新产品持续更新升级换代的成本。
1.粤港澳大湾区“9+2”市人口规模
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5年大湾区城市规模如下:广州(1 350万)、深圳(1 138万)两地常住人口早已突破1 000万大关,迈入超大级城市的行列。佛山、东莞、香港常住人口也达到500万以上,隶属于特大城市。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五市人口在163万~ 500万之间,达到大城市规模。澳门65万,属于中等城市。
2.粤港澳大湾区“9+2”市经济规模
据统计,2009—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GDP逐年稳步上升,从2010年的4.82万亿元增至8.44万亿元,约合1.36万亿美元,在世界四大湾区中居第二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
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为8.44万亿元,占全国的12.21%。其中,香港1.93万亿元,广州1.81万亿元,深圳1.75万亿元,为第一梯队,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现有规模水平。佛山0.8万亿元,东莞0.63万亿元,为第二梯队。惠州0.31万亿元,中山0.3万亿元,澳门0.28万亿元,江门0.22万亿元,珠海0.2万亿元,肇庆0.19万亿元,为第三梯队。第三梯队经济体量较小,与第一、二梯队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广阔。
本文同时计算了大湾区“9+2”市人均GDP,结果发现:2015年澳门人均GDP最高,达44万元,香港居第2位,为26万元,其余内地9市人均GDP从高到低排序为(单位:万元):深圳15.8、广州13.6、珠海12.5、佛山10.9、中山9.4、东莞7.6、惠州6.6、江门4.96、肇庆4.87。其中大湾区内地9市中深、广、珠、佛人均GDP均超过10万元。
3.粤港澳大湾区“9+2”市外部需求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除拥有人口规模庞大、消费水平高的本土消费市场外,其制造业具有典型出口导向,即许多产品生产用以满足国外需求。下面比较湾区各市出口导向现状。
受数据所限,这里出口包括农副产品及工业品,但以工业品为主。另外,香港的进出口总额等于港产品出口加上进口留用。
粤港澳大湾区产品出口从2009年的2.3万亿元到2015年的3.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8.7%。 2009—2015年,深圳出口总额均超过11 000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出口的比重达到40%以上。表4进一步计算了各市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以测量各市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即外向型程度。从2015年数据看,外向型程度从高至低为:东莞166.3%,深圳157.4%,珠海146.5%,惠州107.8%,中山73.5%,江门55.1%,佛山51.1%,广州46.1%,肇庆26.0%,澳门25.2%,香港24.3%。深圳2015年比重相比2014年有大幅度下滑。其中对外贸依赖程度超过100%的有东莞、深圳、珠海、惠州四市。
(四)产业网络
企业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区别仅在于研究视角一个从企业出发另一个从产业出发,而本研究由于讨论创新科技行业发展,所以重点在产业上。产业网络,从经济学角度看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产业集聚,是一地方产业专业化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创新科技实施与转化的重要载体。新经济地理学进而认为,它不但是生产实物产业关联的链条,而且承载着信息流动与知识传播,尤其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开放网络,是激发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但局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重点研究产业集聚这个创新重要载体。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由于港澳制造业早已衰退,本文重点分析湾区内地9市的产业网络现状。
1.粤九大产业国内专业化程度
作为工业大省的广东,其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轻工业发达和出口导向明显的特征。 2003年广东确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工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确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确定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为三大潜力产业。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统称九大产业[6]。以2013年为例,广东家用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80%;电子产品中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手机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50%。近年来在创新驱动下,广东省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这些制造业大多包含在或孕育于原有优势产业网络中。尤其是被确认为高新技术制造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以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室设备制造,都包含在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中。
下面就用区位熵分析广东九大产业的集聚程度。集聚程度高说明一地区专业化水平程度高,以及产业上下游链条完整。
区位熵指数表明某地区某个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即集聚水平,它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来比较的,若区位熵大于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若区位熵小于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与全国相比较不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区位熵(β)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θij表示地区j行业i的产值;表示地区j的总产值;表示行业i在全国的总产值;是全国总产值。
从表5可见,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与全国相比,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聚明显。而森工造纸、纺织服装,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也高于国内同行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颁布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高技术产业中的电子、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制造行业均包含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中。而2015年广东这一产业区位熵高达2.67,显示其专业化水平高,该领域制造业创新产业链条集聚且完整,产业网络较为发达。由于粤港澳大湾区9市占据广东工业比重的80%以上,所以广东数据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9市产业网络整体状况。
2.粤港澳大湾区9市九大产业的产业网络
我们进一步计算了大湾区9大城市的两大新兴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计算机通信设备行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国内区位熵。有以下发现:(1)两个行业相比,前者均值达到3.3,而后者为1.8,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湾区9市的计算机通信设备行业具有更高集聚性;(2)计算机通信设备集聚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8.1)、惠州(6.2)、东莞(5.7),表明广东该产业在国内具有极高产业集中度与专业化水平。(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方面湾区内9市中8市区位熵大于1,这是广东专业化优势所在,与现实相吻合的是珠海、佛山、中山在家电(空调)、照明方面产业集聚相当明显。
从9市九大产业区位熵分布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涵盖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湾区6市中集聚程度都较高,但最集中的是深圳、东莞、惠州;家电制造占大比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在大湾区遍地开花,但产业集聚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珠海和佛山。广州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产业,例如汽车、石化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森工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珠江西岸的中山、肇庆、佛山和江门。大湾区目前在医药产业上产业集中度及专业化水平较低,并未形成优势。
(五)政府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以及公共性,所以政府的投入等起关键推动作用。例如,美国硅谷起步也得益于政府军事科研投入。在创新科技发展方面,政府既可以通过加大对公共产品如教育与研究的投入,从而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又可以运用财政与税收政策以及制定相关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市场需求、企业网络等上述关键因素。
下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政策与财政投入做初步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9+2”市创新科技相关扶持政策
(1)香港和澳门。香港特区政府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有大篇幅论述创新及科技和创意产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其实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创新科技署,旗下于2006年成立了5个研究中心。其后与国家共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以及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上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均由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
澳门特区政府在2017年施政报告的“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中,提及加强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投入,发展智慧城市。
(2)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分别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以及各市“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主要产业分别对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航空、海洋科技、节能环保。其中珠海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而惠州重点发展石化工业。
而深圳更是提出宏伟的十大行动计划。此外,深圳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转化及产业孵化各个环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或资助政策。
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国家及广东省的千人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等外,深圳的孔雀计划更是成效卓越,吸引了64个海外高层次的创新团队落户深圳。
其他有特色的科技政策包括:广州对创新标杆百家企业进行最高500万元的奖励;东莞补贴发明专利者;珠海对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企业进行奖励等。
2.粤港澳大湾区“9+2”市对科技的财政投入
各市对科技的财政投入,直接反映政府对创新科技的推动力度。下面从科技财政投入总额及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的角度,比较粤港澳大湾区“9+2”市的政府对科技投入的现状(澳门数据无)。
从表6可见:(1)各市科技投入都逐年增长。(2)其中2015年深圳市政府的科技投入最高,达214.3亿元,大大高于第二名的广州(88.7亿元)和第三名的香港(70.4亿元)。香港GDP体量大于深圳,但科技投入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3)按财政投入2009—2015年年均增长率排名,惠州最高,达35%,其次是珠海,33%,香港最低。(4)从占各城市政府财政支出比重看,珠海最高,7.4%,其次是深圳,6.1%,第三位是东莞,5.3%,香港倒数第二,2.1%。